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建设

时间:2022-03-11 01:31:19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建设

[摘要]本文以边境贸易为视角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国际合作的历史沿革入手,阐述了GMS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各个阶段,并探讨了旅游国际合作对边境贸易的作用,分析了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合作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边境贸易视角下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国际合作对策。

[关键词]边境贸易 大湄公河次区域 旅游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1-0088-03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

国际合作的历史沿革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是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倡仪发起,并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ECP)的基础之上,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推动建立的又一新的合作机制。旨在将次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合作开发,打造整体旅游形象,将次区域统一推向世界旅游市场。

1994年4月,亚洲开发银行在越南河内召开的第三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开展次区域旅游目的地促销、次区域旅游论坛、旅游培训人员培训、资源保护人员的培训、湄公河旅游规划研究五个旅游合作项目,拉开了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序幕。1994年12月在昆明举办的“湄公河流域国家旅游发展研讨会”,标志着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正式开始。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自2004年开始,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旅游管理部门分别组成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配合亚行委派的专家组编制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发展战略》。2006年初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旅游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湄公河旅游协调办公室(MTCO)。2007年,中国主办了GMS旅游工作组第20次会议。积极推进《GMS旅游发展战略》中中方负责牵头的项目,启动了《湄公河上游河段(黄金四角)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规划》和《滇西一缅北跨国旅游线路规划》编制工作。10多年来,GMS五国和我国的旅游合作与交流有了长足的发展,东南亚主要客源市场旅华市场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GMS五国入境人次增加,马、泰、菲、印等主要客源市场入境旅游人次的同比增长比较明显。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旅华市场增长率超过入境外国人总体增幅,同比增幅持续增大,走势强劲。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支持和推动GMS旅游合作,加强沟通协作,推进云南和广西参与GMS旅游合作和开发。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实施《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行动计划》。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各国入境游重要客源国,广西已发展成为出入东盟的重要旅游通道。云南抓住中国一东盟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在昆明举办的机遇,正在建立和完善旅游合作机制,以切实推进与次区域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

2010年,大湄公河次区域边境省份旅游的国际游客总数达到3190万人,预计2015年可达到5202万人;国际游客给大湄公河次区域带来的总收入2010年为294亿美元,2015年预计达到524亿美元;旅游贸易和消费市场对湄公河品牌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到2010年有显著提高,预计到2015年可完全确立显著地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跨境旅游手续复杂,旅游产业衔接不畅

次区域是多国国家的集合,相互之间的签证和跨国手续的问题在所难免,GMS地区的个人旅游很难实现,旅行团体旅游手续也相对麻烦。目前,从昆明出境自驾游的旅客逐渐增多,在我国国内口岸30多辆汽车办理出境手续不到30分钟,而在境外口岸却用了三个小时多。同时,区域内一些国家法制不健全、政策执行随意性大、不同关口手续不统一,给旅游带来许多麻烦。跨境的旅游产业衔接也不容忽视,一旦跨境,导游、交通、住宿等各种问题都接踵而来。GMS次区域暂时还不能实现区域的一体化。

(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基础设施状况不一

次区域各国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尤其是边境地区,泰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他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大多比较落后,交通不便,缺乏必要的住宿设施,信息闭塞,国际性旅游的条件欠缺。次区域目前高等级的公路和泛亚铁路还在建设中,尤其是跨国界的公路建设还比较缓慢,水运也不便捷;边境地区的口岸建设和管理由于维护资金不足,仅能满足基本的边贸活动,并不能满足旅游的需求;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如星级宾馆的数量和服务品质,旅游景区内部相关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航空管制环境以及联机机构和商业部门的配合机制,国际化的购物场所等也不完备。

(三)国家层面上旅游相关政策法规有待改善

次区域目前仅有一个GMS旅游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湄公河旅游协调办公室(MTCO),还没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旅游管理管理机构,次区域旅游管理依然不成体系,这样各自为政的发展方式必然会导致旅游政策法规及配套文件互相冲突,政策不一,也难以实现一体化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困扰。另外,边境政策的统一问题也比较突出,旅游政策对边民小规模的贸易或者旅游活动有着较大影响,制约了区域旅游的发展。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对策

(一)充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大次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公路、水运、铁路、民航诸方面进一步推进与GMS各国的合作,积极推动GMS次区域运输通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为昆曼公路上连接老泰的跨湄公河大桥建设提供资金;加快南北通道国内各路段及相关口岸设施的改建和完善,以尽快形成该次区域的公路网络;积极开展包括澜沧江一湄公河在内的国际航运合作。推动实施《便运协定》及其附件和议定书,早日实现GMS六国之间人员和货物的便捷流动,以促进次区域人员往来、经贸和旅游业的发展。在加快泛亚铁路国内段建设的同时,继续积极参与泛亚铁路项目的国际合作,与次区域各国一道共同推进泛亚铁路建设。继续以双边框架为基础,积极扩大与次区域各国的航空运输安排,促进中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航空运输市场的相互开放。以《中国与东盟航空合作框架》为基础,积极探索多边民航合作框架。加强交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

增强邻近乡村或者村寨的连接。兴建对当地居民有益的设施和服务,以旅游业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遍提高沿途居民的生活水平。应当尽量修建一些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增加其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机会,扩大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加强以地方特产为主的旅游商品购物,完善多元化旅游购物环境。积极引进国际著名连锁酒店入驻次区域旅游区,提升旅游接待的档次和服务水平,酒店管理应加强与国际的接轨,引进先进和科学的酒店管理模式。

(二)强化边境地区旅游挟贫,实施惠益分享制度

边境地区旅游的建设必须依托社区居民的支持,只有实现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地方居民的抵触心理及由此导致的不配合行为。边境地区旅游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保证综合性的开发,把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起来。应当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生计改善,把对当地社区居民的惠益分享制度纳入GMS次区域跨界旅游促进措施中,支持当地社区居民的可持续生计,维护和改善生态系统,促进经济走廊的整体性能的提升。

应当充分重视边境地区旅游扶贫工作,重视旅游业给边境地区和居民的实际作用,尽量增加社区居民的收入。应结合边境地区和次区域自身条件,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吸引游客;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增加本地商品和服务的销售机会;用不同的市场策略吸引更有购买力的消费者,不仅要吸引周边国家的近途游客,更要拓宽全球战略,吸引各国游客;提供更多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提供食宿、导游和相关服务。

(三)依托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打造统一旅游目的地品牌

统一旅游目的地旅游可以整合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最大化有效利用。目前次区域经济合作已越来越密切,各国的高层交往频繁,人员往来不断增加,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社会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各领域合作逐渐拓展和深化。旅游业可以借助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东风,加大品牌的推广和建设,向次区域各国及全世界展示一个拥有着秀美风光和丰富多采人文景观的GMS旅游地。

继续加强次区域各国的沟通合作,举办联合会议,达成共识,围绕“将次区域促进为统一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展开旅游合作。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生态旅游网络,完善湄公河旅游活动协调机构的工作机制。推进亚太旅行协会与六国国家旅游组织和若干私营部门的合作,帮助六国实施“将次区域促进为一个旅游目的地”项目。在欧洲、北美洲、亚洲和澳洲的分会,组织更多“湄公河次区域目的地”活动。与此同时,致力于13个旅游目的地区域,促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跨文化的自然风光旅游计划以及探险旅游计划。

上一篇: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估 下一篇:中国海洋经济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