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之魂

时间:2022-10-11 11:43:49

财务分析之魂

面对财务数据,不同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及分析体系。从技术的角度看,绝大部分的分析都会回归为指标计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种误解,让人认为财务分析就是一堆指标数字。事实上,对于财务报表的阅读者而言,很难将单纯的指标转换成对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考察,这就对财务人员的数字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另外,实务总是与书本上的内容有差异,财务人员应灵活使用财务分析工具,使其更好地反应企业的实际情况。

切合管理需求

举例来说,营运能力是考察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考量营运能力的指标之一就是存货周转率,它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存货的周转次数及存货周转天数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存货周转次数=期间销货成本/期间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那么,应该如何灵活地运用存货周转率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呢?

首先,我们可以将这个存货周转率从年度考核演变为从季度考核。从数学公式上看,存货周转率衡量的是一个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不是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所以一年考核四次与一年考核一次相比,前者更易提早发现问题,进而实施纠偏。

对一个季度而言,上述公式可演化为:

存货周转次数=季度销货成本/季度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90/存货周转次数

因为季度销货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而存货余额则是一个每天都在变化的数字,所以对季度平均存货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多一些考虑。简单而言,季度平均存货余额可以计算为期初存货余额和期末存货余额的平均值,但这样会忽略了其间存货余额的变动状况,尤其是在期初期末余额很小,但季度中间的存货很大的情况下,这样的计算难以真正反映整个季度资金的占用状况,最可能的结果是,存货周转率的分析结果跟现金占用成本不一致。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将以两点法(期初和期末)计算的存货余额改为四点法(期初和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及第三个月的月末)。这样对库存的要求就从季度管理细化到月度管理,从而对日常营运提出了更细致精确的要求,相应的资金使用效率会提高。

依此类推,如果计算一个会计年度的存货周转率,我们可以用五点法(年初及四个季度末)或十三点法(年初和f2个月的月末)来计算平均存货余额。对存货资金占用大,且如果企业信息系统能够支持,存货周转率可以细化到以周计算。

上述存货周转率计算方法在实务中的演变技巧,在企业中可以推而广之,从而让财务分析真正和企业管理实务相结合,而非简单地照搬书本理论。

让数字开口说话

接下来,依然以存货周转率为例,我们进一步探讨财务人员应如何将周转率这样一个财务概念转化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

假设企业在2009年2季度的存货周转率的基本数据如下:

季度销货成本=90,000万元

季度平均存货余额=20,000万元

存货周转次数=4.5次

存贷周转天数=20天

怎么解读这组数字呢?

就2009年2季度而言,存货平均余额是20,000万元,存货周转了4.5次,平均存货周转天数是20天。如果我们第二季度的毛利率是30%,表示我们20,000万元的本钱做了四次半生意,每次的毛利为6,000万元(90,000×30%/M.5)。所以如果我们降低了存货余额而保持毛利率不变,表示同样多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更少的钱去获取,这样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就会提高。

同时,我们如何评价2009年2季度这样的存货周转率呢?这个需要参考历史数据和预算及预测来进行评价(如表所示)。

参考表中数据,我们可以陈述以下事实:

其一,2009年2季度的销货成本低干预算,但存货余额却高于预算。

其二,同样的问题存在于与期初预测值的对比结果中。

其三,2009年2季度的存货周转次数跟过往四个季度相比,创历史新低。

从财务状况来看,存货的管理状况在恶化。那么回归到企业运作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这种变化究竟是因为产品结构或生产流程发生了变化所致,还是主要由于日常运作出现了偏离?单从偏离预测这一点来看,如果预测没有错误,那么应该是日常运作出现了偏离,这就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将日常运作扳回正常轨道。

财务分析要义

财务人员的价值体现在为管理者提供可信赖的意见建议,而财务分析则是财务人员向企业管理者提出意见建议的有效工具。通过上述简单的例子,笔者希望与大家分享在多年财务分析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即财务工具应该如何应用,由此得到的财务数据该如何解析。

简而言之,首先,运用财务分析工具对企业历史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个预测的模型:其次,基于对经济业务的了解引进变量。将这两者结合,就可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做出预测。这个预测与设定目标之间的差异,需要在当期纠正。这就是财务分析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发挥作用的全过程。

那么,财务分析应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第一,把握分析结果方向的准确性,这就从技术角度提出了要求。要做到这一点,财务人员须深入了解行业特点、企业的历史、运营模式、客户基础、供应商关系等等,并且能将影响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同财务结果建立起联系,这样才能在分析中得心应手。

第二,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首先,用商业语言而不是财务语言来阐释财务分析的结论。单纯地罗列财务数据会让非财务人员失去兴趣。其次,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要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怎样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最后,阐述问题时注意数据与图标相结合,多运用简洁明了的图标。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要强调一下,当财务人员在阐述数字的经济意义时,应该从陈述经济事实开始,从财务数据所反映的经济事实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作出结论,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企业各部门集体讨论的结果。因为财务人员无论多么擅长分析、解读数据,都没有业务部门对经营状况了解得彻底,从而无法对背后的业务原因有精确的推断。财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起的是一个建议而不是总结或决策的作用。所以要想让我们的意见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本身的分析功底和表达能力就要很强。

总之,财务人员应积极地参与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运用财务分析的专业工具,提出意见建议,跟踪反馈,以实现推动企业良性发展、提高企业绩效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清末的橡胶股灾 下一篇:预算的“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