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导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变革

时间:2022-10-11 10:26:36

微课程导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变革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是学生以教师录制的微课程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由于学生已在家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所以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种教学模式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相信必将引发教学改革的高潮。

微课程导学下课堂教学的高效

基于微课程导学下的课前预习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智慧型课堂,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都很大,但是课堂调控难度也大。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智慧?这些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教师通过批阅预习单,能更深层次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以这些问题为教学的起点、重点,以学定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先上讲台充当“小教师”,展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在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趁机引导,总结提升。可能我们的改变只是一点点,但是带给学生的却是重大的转变。我经常为学生的精彩讲解而震惊,为学生的全身心投入而感动,为学生的激烈争论而喝彩。这样的课堂更开放,学生更自主,教师更轻松,教学更高效。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中,不管是面积推导、练习提高还是质疑问难,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推导面积时,学生结合自己画的草图,把剪拼、平移、推导的过程讲得非常清楚,有模有样。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还可以怎样剪”,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拓展到“沿着其他相等的高剪开,以及沿着另一组高剪开”的方法。接着我继续追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为什么?”有的学生就从剪拼的过程来讲,长方形的高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两个连续的追问,让学生对转化过程更加清晰,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更加明确。

在练习环节,我没有给学生设计一道题,只是给他们搭建一个分组比赛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一一“晒”给大家。习题中,有最基本的求面积的,有知道两组底和高找对应关系的,还有知道面积和底求高的,等等。对于自己出的题目,学生们很有成就感,个个跃跃欲试。

临近下课,一位学生又提出“把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变了吗”这个问题,当我告诉大家由于时间的关系下节课再研究时,从他们不乐意的表情中我感觉到他们学习的兴致正高,意犹未尽。有位学生下课后还和我交流,并把思考过程写成数学日记:原来从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或从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时,虽然底边没有发生变化,但高却变化很大。变成长方形时,高变长了,而变成平行四边形时,高却变短了,且平行四边形被拉得越扁,高就越短,面积也就变得越小。看来,平行四边形真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图形,变化多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这个变化过程,我把它制作成了微课程,在上课时进行播放,同时我也将其放到了班级群里,学生们很感兴趣,印象也很深。

微课程导学下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完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学生很少会提出问题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认为教师是权威,教师讲学生听,天经地义,干嘛自找没趣;二是由于长期被动的听课使得学生养成不爱思考的惰性。

其实,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问题是学生对数学内容深入思考后的发问,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会质疑是学生更深一步的自主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老师,当他讲得不清楚或者有漏洞时,其他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找找茬,在生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中,学生的灵感经常会爆发,这样的质疑是比较有价值的,是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时还会引发教师的思考,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代替了教师的“师问”,他们的质疑就是学习的困惑,也正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的学生提出“分子、分母同时加什么数时,分数的大小不变”的问题,经过举例分析,不断质疑,我们得出了结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加分子、分母相同倍数的数时,分数的大小就不会变。

学习上的质疑,是孩子们的“慧根”,也是教师学习的资源,它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对针对学习内容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复杂的中枢神经的处理,当他们的问题作为资源进行研究时,他们又是多么地兴奋,多么地骄傲和自豪。同时,学生在一次次的质疑,一次次的探究,一次次地得出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也学会了很多的学习方法。

微课程导学下学生差异的缩小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有的学生一预习就明白,有的学生面对抽象的问题束手无策。虽然课堂开放了,但是上台讲解的不能只是好孩子呀!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教师如何实现差异性的“导”?通过怎样预习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呢?我们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单制作微课程,通过QQ群共享,让学生在家就能聆听教师的讲解,还可以反复观看。通过尝试,我们认为在预习时,学生应在家长的督促下先看书,自主完成预习单,在有困难的情况下再看微课程,而且微课程不同于课堂实录,要有启发性,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一年级学生的操作能力差,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精心制作了微课程,让学生在思考过后,带着疑问看微课程,通过观看两种口算方法,最重要的是观看微课程中自己反复尝试摆小棒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这样做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点,对学生的学有帮助。同时,微课程的辅助给学困生的自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使其大大缩小了与其他的差距。

总之,学生在微课程导学下的学习极大地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自己推导、自己出题、自己质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他们是那样自信,那样快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确实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们在体验中生成智慧,在学习中增长才智,这才是他们学习的真正快乐。

上一篇:社会保障在中国 下一篇:America―the Staunch Defender ofFree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