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评估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2-10-11 10:05:30

高校德育评估的基本规律

一、高校德育评估系统外适律

一是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所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高校德育评估要受社会发展等诸种因素制约,另一层是高校德育评估对培养社会的人起作用,以推动社会进步。高校德育评估实质上是对德育的社会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校德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提高德育成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德育评估既“受制约”,又“起作用”。两者之中,“受制约”是前提,“起作用”是目的。所以,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德育评估的目的,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高等教育评估相适应。作为教育评估的重要分支,高校德育评估必须遵循教育评估的一般规律。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估实际上存在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微观评估三个目标层次,这是由高等教育目标的系统性及其服务对象的层次性决定的。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管理体系中,高等教育的目标通常分为国家层面的宏观教育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的中观教育目标以及学校层面的微观教育目标。这三个层面的教育目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相应的高等教育评估也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分别进行。从当前的教育评估情况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核心,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在内的系统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高等教育评估,我们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以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高等教育评估相适应,要根据中央16号文件及《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的要求,依据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评估的一般原理,分解德育目标,科学制定高校德育评估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德育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

三是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高校德育相适应。高校德育评估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是对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其结果的评估。高校德育有其周期性的特点,德育方案的制定是德育的起始阶段,而德育评估则是德育的终端,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评估,可以得出“量值化”的德育结果及定性描述相辅的德育结论。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结果”,更加科学地反映德育本质。在这里,科学的德育评估至关重要,只有合目的性、合规律的德育评估,才能正确把握和认识高校德育,才能正确反映高校德育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才能把握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趋势与方向。

高校德育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多变的教育过程。高校德育有诸多规律,如“接受规律”,就是“高校德育要尊重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充分进行科学进而富有艺术性的德育渗透,使学生乐于和能够接受德育,并自觉进行思想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合力规律”就是“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其诸要素在空间上要保持一致性,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实现诸要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德育工作”。“层次规律”就是“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注意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又要注意把一元性的价值导向和多元性的思想意识结合起来”,取得德育工作的最大成效。要使高校德育评估成为“科学的德育评估”,作为“系统”的高校德育评估必须遵循“母系统”的德育原理,遵循德育的“接受规律”“合力规律”“层次规律”等,必须遵循大学生成才发展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高校德育相适应。

二、高校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

“耦合”一词被用来表述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它是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通过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高校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指的是德育评估主体要素使其他评估要素纳入自己的轨道,耦合到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德育评估系统和谐有序运转。高校德育评估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其内部包含着一定的结构与要素。高校德育评估的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其“共时性”的视角,德育评估可分为德育评估主体、德育评估客体、德育评估介体等三个构成要素。德育评估主体是德育评估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主导者,他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制定德育评估方案,借助一定的评估技术与方法,对德育评估客体的德育价值作出判断;德育评估客体是评估对象,是特定的评估对象领域;德育评估介体是连接德育评估主体与德育评估客体并使二者发生双向互动关系的媒介。高校德育评估的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于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在德育评估的诸要素中,德育评估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德育评估客体的确定、德育评估介体(方案、方法)的选择、德育评估环体的营造都是由德育评估的主体决定并付诸行动的。也就是德育评估主体利用其主导地位使德育评估的其他要素纳入自己的“轨道”,“耦合”到自己的评估观中,耦合到自己的“轨道”中,从而使德育评估系统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并使之协同运作,保证德育评估有效运行。

从德育评估“历时性”的角度,高校教育评估可以划分为德育评估项目的明确、德育评估的准备、德育评估的实施、德育评估的结果四个构成要素。无论从德育评估“历时性”的角度,还是从现实中的每一个具体的德育评估环节,德育评估都是根据德育评估主体的目的,通过一定的评估手段与方法,从而获得一定的德育评估的结果。而一定的德育评估目的、德育评估方法与手段和德育评估结果之间也总是处于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方面,同样是德育评估的规律。德育评估主体的目的“耦合”着德育评估方案的制定、德育评估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并使得高校德育评估和谐有序运转,以期取得高校德育评估的科学结果。

高校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具有必然性,存在于德育评估“共时”与“历时”之中,既限制德育评估活动自由的规律,也是德育评估活动自由展开的规律。高校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表明:德育评估主体在整个德育评估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德育评估过程中,评估主体总要引导其他评估要素按照德育目标所确定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去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评估主体通过自己的评估活动决定评估客体等其他要素的行为,也就是德育评估主体要素对德育评估其他要素有制约作用。反之,德育评估其他要素对德育评估主体要素也有制约作用。要使德育评估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成效,仅有一方面的制约是不够的,还应有另一方面的反制约作用。这种“反制约”作用通过德育评估的准则、规章制度来实现,通过对德育评估主体的监督来实现。“耦合”就是“主导”与“制约”的动态平衡。高校德育评估耦合律保证德育评估活动沿着科学化的轨道进行。

三、高校德育评估量质统一律

所谓“量质统一”表示德育评估系统内“量”与“质”的关联与统一。“高校德育评估是评估主体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与技术手段,对高校德育这一特殊事物进行评述与估量,是对德育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作出某种意义下的价值判断。”总体而言,高校德育评估是以“量值”为主要特征的评估。

高校德育评估是以高校德育目标为依据,通过评估指标对德育评估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情。德育评估指标的制定是以具体的、动态的、切合实际的德育目标为依据。评估指标就是这个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的德育目标。“德育评估指标体系是从德育评估目标中分解出来的若干评估指标所组成的集合体,以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和评估标准。它规定了评估的范围、内容与尺度。”是进行德育评估的基本依据。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在功能上,必须具有与德育目标相一致的导向意义,它既是德育评估工作的依据,又是引导评估客体的规范;在评估内容上,必须具有合理的测量间距,能够对评估客体的德育现状依次进行等级划分;在评估范围上,必须涵盖德育任务和内容的各个方面,并使各项德育任务和内容占有合理的权重、构成完整的体系;在评估表达上,各项评估指标必须明确、清晰、便于描述,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评估实施上,各项德育评估指标必须具有可测量性、可区分性。

由此可见,我们在高校德育评估中,通过一定评估方案得出的评估结论是以“量值”为主要特征的。通过这个“量值”反映高校德育的现状,反映高校德育目标的达成程度。高校德育的“质性”评估是针对“量化”评估范式而产生的逆向思维运作的评估模式,以改进“量化”评估的因果决定论、德育预定目标与统一标准的方式,主张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德育评估客体的性质。“质性研究力图追求解释理解以及对情景的推断推知,质性分析是一种不同于量化质询的知识类型。”德育“质性”评估弥补“量化”评估价值单一的取向,把评估的目光从德育的“现状”转向德育的“过程”;“质性”评估弥补“量化”评估过分依赖科学范式下的数据测量,强调“质”的探索,重视真实情景下对生动的、丰富的德育的解释与理解。德育“质性”评估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将德育评估客体进行高低优劣的区分,而是树立发展性的德育评估体系,它要求不仅是最基本的检查、评估,更重要的是激励发展的功能。德育“质性”评估关注学校德育的特色、尊重差异与个性特点。德育评估的结论是重要的,而德育评估客体思考评估的过程更为重要,能够进一步激发德育评估客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学校德育的丰富性、多样性。

从根本上,德育质性评估并不排斥德育量化评估,而是弥补德育量化评估的不足。高校德育的质性评估与高校德育的量化评估是从不同的侧面,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德育这一特殊事物进行评估。在高校德育评估具体实践中,两者都无法独立承担评估的责任,只有坚持高校德育的量化评估与德育的质性评估的统一,才能发挥高校德育评估的最大效益。高校德育的量化评估、质性评估互为补充、相互支持、相互包含。高校德育的量化评估与质性评估相统一是高校德育评估的内在的联系、本质的要求。高校德育评估量质统一律是高校德育评估的基本规律。

作者:赵祖地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上一篇:秋季大棚辣椒栽培技术论文 下一篇:绿色城市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