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

时间:2022-10-11 09:49:32

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整合,使其凭借其特有的形象性与感染力,给课堂注入了许多鲜活的血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情境,让语文教学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

一、真实情境,让语文教学浸染学生情感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受到“情”的渲染,达到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匆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匆匆”的含义,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渲染。教学开始,用多媒体放一段学生们从一年级到五年时各种活动的照片(入队、班会、队会、大课间、六一节演出、校运动会、军训等等活动),让学生说说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说:“我感受到了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快乐,让我们很留恋,但是它再也回不去了”;“我觉得五年的时光过得很快,匆匆而逝”……同学由自己的切身体验理解了“匆匆”的含义,“情”就被直接而有效地渲染了,那么学生对“文”的领悟就会真切而深刻。

二、范读声音,让语文教学熏陶学生的朗读

语言文字作为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任何语言在有声的世界里都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有些文章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的音频能够恰如其分地浸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范读的情感基调中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能够很好地熏陶学生朗读感悟能力,能够恰如其分地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为语文教学提供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难为易。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课时,这篇文是很好地用虚声来读的范例。说实话,作为语文老师,有时我们的朗读水平不是很好的,我就用信息技术下载课文范读的视频,反复让学生听三遍,学生们就受到了熏陶,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从而也就能够很好地把握文章读的基调。会读了,同学们也就会感悟了,能够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了,同学们读得就更好了。整篇文章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形象感知,让语文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名家的优美散文,这些散文所描绘的画面,有些是学生熟悉的,而更多的是学生未曾谋面的。由于地域的原因,像这样的文章仅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有限的想象难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学生美的熏陶也是肤浅而无力的。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例如,在教学宗璞的《西湖的绿》时,我就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雨中的印记”的音乐中欣赏西湖十大胜景,让学生“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的视频中领略西湖与众不同的绿。让语文教学充满景的震撼、声的召唤、文的感染,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感受美,继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利用信息技术理解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了。

四、展示自我,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预习

要学会学习,必须首先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预习习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前先向学生布置一系列相关的任务,很多同学都会借助互联网、多媒体资料等来查找,在查找的过程中,学生就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此反复,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堂预习的习惯,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田园诗情》《长城》《三峡之秋》《林海》《九寨沟》《桂林山水》《颐和园》等文章时,课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网收集资料,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制成ppt,然后到课堂上汇报。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兴趣浓厚地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课堂上同学们也都充满自信地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也符合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上一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几点尝试 下一篇:开展丰富阅读活动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