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0:09:48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依据之一,因此在学生考试成绩的管理中,我们可以运用办公软件MicrosoftExcel工作表进行。如,运用MicrosoftExcel工作表将所有成绩制作成为表格,通过MicrosoftExcel工作表中的功能可以计算学生的平均成绩以及班级的总成绩,还可以利用MicrosoftExcel工作表的功能进行排名,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能够减少工作难度,还能够减少工作出现误差的几率。

2.对学生综合测评的管理

学生的综合测评由学习和德育两方面组成,学习主要包括成绩、获得奖项以及荣誉,德育主要包括行为德行、心理品质以及政治思想等。综合测评的最终成绩是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方面表现所得到的最终成绩,其与学生的奖学、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以及优秀团员的评判有很大的关系。通过MicrosoftExcel工作表进行统计管理,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

3.运用QQ和E-mail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时,可以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常常会运用QQ和E-mail这两种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内心需求,有助于教师准确快速的掌握班级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今后的工作。一些不好当面讲的话语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传递。这样,通过及时的沟通,问题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并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有,某个学生取得了小小的进步后,老师可以通过邮件祝贺并鼓励他再接再厉;某个学生过生日,发一张电子贺卡送去老师的衷心祝福,轻轻一键,加深了师生的情感沟通。还有一些诸如班级的一周或近期大事可以通过发帖子的方式在班级论坛上广而告之。

4.运用网站辅助班级开展工作

运用网站辅助班级开展工作需要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将相关信息上传到博客网站的数据平台上,能够使学生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获得成绩,同时还能够减少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而在传统的模式下,往往通过电话或者当面查阅的形式获取,不能够确保学生第一时间获取成绩,也无形中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紧急通知或者最新消息到公告栏上,利用网站的留言功能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博客网站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生活,学生可以把文学作品,影音作品在平台,这也是对外展示的最便捷途径。针对毕业生,我们还可以把学生的教育信息、招生信息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也可以把适合本校学生的招生信息搜集整理到网上,以利于毕业生与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以及快速查询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够减少花费在教师管理方面的工作时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虽然经过我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攻关,我国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由于建筑行业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因此,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表现在应用手段和方式落后,整体水平不高,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也需认识到,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和成绩,未来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1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疲软迹象,导致目前这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然后发展壮大,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从内部挖潜。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将目光投向了信息技术,期望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帮助它们提高管理水平,带领它们走出困境。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建筑企业在企业内率先引入了局域网,这样企业内部的数据和资源能够实现实时传输和共享,极大地优化了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正是由于这种示范作用,整个建筑行业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引入和使用中,以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落后的局面,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形象的提高。目前,建筑行业的管理理念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即实现管理信息化,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到设立企业内部局域网的行列中,达到信息传递网络化的目的。

1.2信息化程度偏低

虽然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出现积极的变化,但是整个建筑行业对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深入的认识,因此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化技术的具体详细的目标和计划,这直接制约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邮件的接受和发送就标志着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这种认识是极度肤浅的,这也是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的最主要原因。实际上,信息化管理能够发挥更有广度和深度的作用,它也能够被应用到企业资源的统筹、工作流程的规范化设计、项目风险的识别以及工程成本的预测与估算等重要领域中。这也是提高信息化程度必须实现的目标。目前,建筑企业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秉持着积极的支持态度,基本上都愿意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但是也担心信息化管理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工作量的增加等。因此,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程度的概念和认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当前,建筑工程的管理仍然普遍采用粗放低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信息化程度低,而且管理模式呆板、缺乏变化,同时管理上也显得比较混乱。

2提高建筑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建议

2.1构件统一的信息系统

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工程建设量大,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其建设过程包括很多个子项目,且每一个子项目都拥有很繁琐的工程步骤和工艺流程。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都分为前期招标投标、图纸设计和审核、中期工程建设和管理,后期工程验收三个重要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工程内容,要想对这个庞大的体系进行有效管理,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是唯一能够采取的有效措施。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人员的管理、质量安全的管理以及计划实施进度的管理等。因此,构件一体化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将上述这几个重要因素纳入到优先考虑范围之内。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传统管理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方法单一应用的片面性,而是科学高效的将需要进行管理的各个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系统化管理,最终形成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2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要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因为,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最大的最根本的业务来源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优先工作方向是做好工程项目的信心化管理,否则,实现企业信息化就只能成为空谈。工程项目的管理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工作平台,实现项目各方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对工程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要做好各项目的信息管理、合同管理以及生产要素的管理等几个重要内容,促进传统的项目管理向集约型转变。

3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非常符合现代社会重视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够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技术上的革新,将技术和管理的科学发展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要实现信息化管理,要求建筑行业人员敢于摒弃传统思维和方法,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切实从思想和认识的层面上实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落后的局面。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阶段,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施工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够先进,且相关管理软件较少。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对此,也需要相应种类的施工技术管理软件作为支持[2]。然而,在部分施工企业中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以一种施工技术管理软件应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数情况。

2强化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的策略

2.1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便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正视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价值。在此前提下,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积极购入相关设备,使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价值,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除此之外,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建筑施工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控制,从而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2.2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相关管理者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通过信息技术的网络建设可以使建筑施工企业逐步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的共享。在此基础之上,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有效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使项目施工时间得以不断优化。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施工技术的质量进行把关,使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更富成效[3]。

2.3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

为使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4]。在自身素质和技能均得到显著提高后,相关人员可以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重视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为此,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对培训工作引起重视,可对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使不同层次、水准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都能得到显著提高[5]。(2)建设网络沟通平台。通过网络沟通平台的搭建,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其互相交流、探讨以及取长补短,从而使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3)严格考核制度。为使施工企业中的技术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并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宜加强对其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考核,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施工企业中的技术管理人员会更具积极性。长此以往,必然会使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4)加强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二十一世纪,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显著,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和鼓励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在此前提下,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且能够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并有效保障建筑施工质量[6]。鉴于此,相关人员一定要致力于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科技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在诸多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日益显现,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然而,在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相关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及价值,且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也有限。凡此种种,致使信息技术于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改变旧有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种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部 管理 高校图书馆 综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54-01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里选择图书情报学书目数据库,以“主题=高校图书馆技术部+管理”进行检索,获得有关该主题的论文30篇,然后就作者机构、发表年度、被引次数等进行分析。

1 关于高校图书馆技术部管理论文计量分析

1.1 作者机构

对作者所处机构的分析能有效管窥关于该主题的研究阵地。我们将30篇学术论文的作者机构进行整理统计,得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校系统机构的作者数有16位,占总作者数的比例达69.6%,说明高校图书馆技术部管理的研究主要还是由属于高校系统的学者来开展,这也与其本身具有该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关,同时,高校也是学术研究重镇,开展科研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其次,科研机构的作者数为4位,占比例17.4%,表明即使未身处高等学校图书馆,但科研机构的学者仍然关注前者的管理。

1.2 发表年度分析

对30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年度进行分析,得到图1。

图1显示,关于高校图书馆技术部管理的研究论文首次出现于1982年,该年一篇为相南撰写并发表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论文《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冯建华教授来穗讲学》,重点探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冯建华教授当年向中南地区医学图书馆管理训练班讲学时讲授的图书馆技术部管理内容。

一直到2001年,出现一个该主题的小高峰,该年共有3篇,说明新世纪到达后,新环境的到来,新技术的产生,对高校图书馆技术部的管理带来了新鲜血液,产生了新的影响,因此新的更多的研究论文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后于2005年达到峰顶,该年共有4篇相关,接下来在2008年、2010年、2012年均出现小高峰,这些年度都是有关高校图书馆技术部管理研究的热度年。

1.3 被引文分析

通过分析30篇学术论文的被引次数,如果以被引3次为高被引文章的话,得到表2。

被引次数高达45次的论文《面向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及其发展研究》,主要探讨高校图书馆的机构设置,认为机构设置应按现代信息技术系统的要求,以作业需求、管理目标而设定,可设置文献信息整理部、文献信息服务部、信息技术部等,文章在谈论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时,一并探讨了技术部设置与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但最早对个人知识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对知识的获取、组织、分享、应用与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以有效增进知识资源价值的循环过程。[1]

1.知识的分类

知识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在联合国国际经济发展组织发表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和定义,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know-When、know-Where,被称为6W分类。[2]

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语言、符号、图像、视音频手段等表达和展示出来的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电脑程序等;而隐性知识则是指隐含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述出来的知识,如具体的操作手艺、自身实践的经验等。

2.个人知识管理基本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提出,意思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3]邬敏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以期提高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增强个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4]田志刚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5]

笔者认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个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知识进行获取、分析、转化、共享,以及借助工具对个人知识体系进行整理与维护,有效地补充个人知识,调整和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个人知识水平的过程并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国内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始于1998年刘毓在《教育评论》第6期上发表的《学校的“知识管理”探微》一文。同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知识管理中文第一门户网站《中国知识管理网》(www.省略)。而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篇论文是2000年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的赖纯胜、卢泽辉发表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初探》。[6] 2003年,程德蓉发表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一文,由此掀开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序幕。[7]高校也开始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江西师范大学沈俊慧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辽宁师范大学谢景政的《基于Blog的中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模式探索》、湖南大学肖海波《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探索》、陕西师范大学王德霞《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等。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大多只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附带研究,不仅成果少,而且未形成单独的研究领域,且研究仅仅是较低层次的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专项研究仍十分贫乏,形成单独的研究领域尚需较长时日。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信息社会知识发展变化情况的需求

由于IT技术和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面对如此浩大的信息海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不能从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信息技术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其特殊性。首先,由单一专业知识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知识的转变,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交融。其次,专业知识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再次,教师还要具备较为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最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必须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8]然而,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却很难达到以上那些要求,他们亟需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以满足信息化社会教育教学的需求。

3.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行业竞争的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还没有纳入高考的范围,学校领导对该学科的认识不够,每个学校只需要一至两名信息技术教师;又由于大学扩招,毕业生的人数大大增加,导致许多毕业生去应聘同一个岗位;而且教师行业是持证上岗,只要你有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去应聘。这些原因都增加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就业压力。因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非常必要,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能够增加教师自身的竞争力,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1.建立教师个人知识网站

教师个人知识网站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而教师建立个人知识网站的过程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网站与普通的网站不同,个人知识管理网站的结构要体现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一般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分析和整理、知识的传播和利用等几个阶段。笔者根据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设计的个人知识管理网站主要包括教师日志、教学资源、科研成果、文件下载、论坛等模块,网站框架如图1所示。

教师日志板块包含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教学体会等教师个人资料,还可以包含教师摘录他人的优秀文章和资料等,教师写教师日志是教师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资源板块主要是由教师上课所应用的课件、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组成,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观看和学习。科研成果板块主要包括教师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和课题情况,以及教师编写的专著等资料。文件下载板块主要是教学课件、音视频、题库等资源的下载。论坛板块主要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用于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等。网站具体运行效果如图2所示。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网站进行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率,提高教师的自身竞争力,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最终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2.运用Web2.0技术

Web2.0以其更加重视用户的交互作用而被广大用户青睐。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9]由于Web2.0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信息与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为个人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下面就以Blog为例,说明Web2.0技术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建立自己的Blog,以电子形式将自己的专业感悟、教学经验、教学课件等相关个人知识纪录在个人Blog上。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自己的Blog地址提供给具有相同兴趣的好友浏览和订阅,实现知识的共享。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及好友可以对Blog内容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实现交流,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拓展。应用Blog不仅可以使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逐步显性化,而且还可以通过Blog与其他教师共享、交流和讨论,实现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最终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运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由于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也越来越多。充分、合理利用个人知识工具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主要有针式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MindManager、MyBase、网文快捕CyberArticle、资料收集管理器 Collector、资料收藏大师等。

下面就以MindManager为例说明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MindManager是一款用于知识管理的可视化通用软件,该软件功能丰富,简单易用,可快速上手,特别适合于进行思维导图的创建和管理。其操作简单,且具有较高的交互性,还可以将来自网站、数据库、电子表、Blog等的外部信息加入其中。该软件特别适用于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头脑风暴法,使用户可以将脑中的各种想法和灵感记录下来,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分享。MindManager还可以和其他许多软件,如PowerPoint、Word、Excel、Adobe Reader等进行关联,进行内容的导入和导出,此项功能大大拓展了MindManager的应用范围和深度。图3就是以MindManager为工具而进行知识管理实例。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个人知识管理是提高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与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才能最终促进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文.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8).

[2]甘鹏飞.云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探讨[J].软件导刊,2011,(5).

[3]赵红斌,方芳,谢励.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4]邬敏.个人知识管理论略[J].考试周刊,2011,(11).

[5]田志刚.个人知识管理(PKM)实施[EB/OL].,2011-11-25.

[6]邱锦,徐跃权. 我国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9,(3).

[7]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2008,(7).

[8]钱有江.基层电大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策略(上)[EB/OL]. www.crtvu.省略/ddsx/file.php?id=5286,2011-11-25.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应急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 信息公开 信息沟通

分类号:G203

引用格式:邹青芸, 高峰, 徐志远. 基于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的国内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热点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2): 156-166[ 引用日期]. http:///p/1/84/.

1 引言

当前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掌握信息等于掌握决策的主动权。对应急管理来说,信息和信息管理是基础和核心,在预防、准备、响应以及恢复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相应信息和信息管理架构的支持[1]。应急信息管理是以突发事件的全过程为基础,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和方法进行应急管理所进行的信息输入、信息转换、信息输出的全过程管理,从而为应急管理决策机构提供足够的信息服务,以便有效地进行应急管理[2]。S着全球范围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应急信息管理成为社会和学界所关注的研究热点议题。

为全面了解我国应急信息管理领域研究情况,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揭示该领域过去若干年的研究成果、研究特点和研究进展,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工具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年限:自1915年至今出版的期刊)作为数据来源,构建检索式为((SU=’应急管理’ AND TI=’信息’) OR ( SU=’应急管理’ AND TI=’情报’) OR SU=’应急信息管理’),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为1995-2015年,匹配方式为“精确”,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9日,剔除重复和关联度较低的文献,共得到文献468篇。

2.2 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文采用词频分析法挖掘应急信息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词汇,并运用共词聚类分析获得该领域的研究主题。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解释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一种文献计量方法[3]。共词聚类分析是共词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共词分析的基础上,以共词出现的频率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把众多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并直观地表示出来的聚类的过程,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可以发现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4]。

本文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软件提取文献的关键词并进行词频统计,生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将共词矩阵导入统计软件SPSS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对聚类结果分析得到研究主题。

3 我国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现状整体描述

3.1 论文数量年代分布

应急信息管理研究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能够展现目前我国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统计近些年来应急信息管理研究期刊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1995-2015年,应急信息管理研究期刊论文总体呈增长趋势。根据论文数量的增长态势情况,可将应急信息管理研究发展大体分为3个阶段:①萌芽期。1995~2005年,特征为:论文数量增长缓慢,每年发文量均小于10篇,研究处于探索性阶段。②发展期。2006-2010年,特征为: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论文总量明显扩大,研究处于较快发展期,其中2010年论文数量增长得最快。③成熟期。2011-2015年,特征为:年度发文量在60篇左右,总体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以下将针对成熟期的论文数据进行学科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以及高频关键词分析。

3.2 学科分布

2011-2015年,应急信息管理研究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根据CNKI核心期刊研究样本的学科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主要的学科分布如图2所示:

结合图2,从2011-2015的数据来看,应急信息管理研究是一个交叉性非常强的研究领域。具体主要集中在以下学科:①计算机科学,应急管理研究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的信息管理是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关键。②管理学,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政府和防灾部门等决策机构提供策略方案,所以管理学的知识在应急信息管理研究中地位十分重要。③安全科学领域,该研究领域主要从防灾和应用实践方面开展研究,为应急管理提供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通常以参与行动为导向,具有可实践性和一定的操作性,是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重要学科。④新闻传播学,应急信息管理的另一重要研究学科是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等方面。⑤地理学领域,该研究偏重于从应用实践角度进行,主要研究基于GIS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设计。⑥图书情报学,相比前面的学科,其研究相对薄弱,但应急管理决策分析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图书情报作为一门信息管理学科,其专有的分析处理方法能够在应急信息管理的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实现智能化的应急管理决策分析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3.3 期刊分布

据统计,近5年(2011-2015)国内发表应急信息管理研究论文的期刊共200种,其中75%的期刊只发表过1篇相关论文,在2篇以上的期刊有19种(见表1)。

总体来看,载文量前19名的期刊涵盖管理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安全科学、测绘和灾害学等学科领域,这与学科分布分析的结果相似。数量前3的是《中国应急管理》《情报杂志》和《现代情报》,其中《情报杂志》和《现代情报》都是图书情报学科领域的期刊,图情领域除这两种期刊外,《情报科学》也入选前19,在前19种期刊中图情类期刊占21%,由此可见图情领域对应急信息管理研究十分关注。应急信息管理研究是与情报学研究密切相关的领域,应急管理过程离不开情报科学的支持。

3.4 高产作者

近5年急信息管理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发文情况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高产作者均来自高校,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河海大学是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3支主力军。李纲等对城市应急管理背景下多阶段多决策主题的应急情报需求进行了分析[5],从社会语义网、事件链和信息流3个方面对网络视角下的应急情报体系“智慧”建设主题进行了探讨[6];陈宏等针对不对称信息情况下如何协调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供应链的最优应对策略[7];程铁军等针对不完全信息下的突发事件应急风险决策问题,提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区间多属性应急风险决策模型,还提出基于不确定语言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8-9];袁维海详细阐述了我国应急信息系统和管理架构,探讨了应急信息问题[10-11];向立文对国内外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法制建设、公开内容、公开机制以及公开平台[12];姚乐野聚焦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工作研究,他剖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情报运行的过程、构成与作用机理,指出了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中情报工作存在的问题[13-14];刘春年基于主流分类法构建了应急信息资源分类目录并对其适用性评估进行了分析[15];夏志杰探讨了突发事件应急中信息共享问题[16-17];许振宇的研究则集中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18-20]。以上这些学者目前在应急信息管理研究领域仍然活跃。

3.5 高频关键词分布

笔者将近5年期刊论文数据导入SATI软件并对关键词字段进行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去除过于泛化的关键词,例如“问题”“信息”“管理” 等(这些关键词无法准确描述具体的研究),并合并同义词,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和“GIS”“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最后得到高频词汇25个(频次≥5),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应急管理”“突发事件” “信息系统”出现频次最高,说明目前应急信息管理研究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方面进行。经过对高频关键词词义及内涵的详细分析,本文将其大致划分为4类:①对象。这一类的词汇主要是应急信息管理研究针对的对象,包括突发事件、信息安全和自然灾害等。②目的。这类词汇揭示了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目的,包括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等。③信息技术。通过这类词汇能够发现应急信息管理研究中常采用的信息技术,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④过程。从这类词汇可以看出应急信息管理研究重点关注应急管理过程中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信息沟通以及信息等问题。

4 国内应急信息管理研究主题和热点分析

4.1 研究主题分析

高频关键词集通常能以较低的关键词总量占比来拥有较高的关键词总频次占比,因而高频关键词及其共现聚类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从研究内容视角来揭示出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本文以频次≥5的25个关键词作为近5年国内应急信息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集。利用SATI软件对高频关键词集相互间共现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得到25×25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将共词矩阵导入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结果树状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呈现为七大类,笔者大致将其概括为:①危机信息公开研究,涵盖关键词“信息公开”“公共危机”“信息”,在该方向上的文章大多研究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公开的现状和问题;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研究,涵盖关键词“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在该方面的研究包括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模型、系统等;③应急管理评价研究,涵盖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体系”“电子政务”,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评价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④信息技术研究,涵盖关键词“信息共享”“大数据”“信息技术”,这类研究探讨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应急管理当中;⑤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急信息系统研究,涵盖关键词“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这类研究主要涉及应急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⑥应急信息管理与处置,涵盖关键词“应急信息”“应急联动”“应急信息管理”“应急处置”,这类研究的对象是应急管理中的信息,旨在探索如何提高应急管理过程中对应急信息的处理精确度与处置效用;⑦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涵盖关键词“信息沟通”“灾害应急管理”“自然灾害”,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方面。

4.2 研究热点分析

为探索我国应急信息管理研究随时间变化的演进情况,以下统计20062015年10年来的年度高频关键词,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到,应急信息管理的研究主题随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除了每年排在首位的“应急管理”这一主题词保持不变,其他的主题词每年均发生了改变:①2006年,研究主题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对“地震”和“突发事件”。②2007-2008年,研究范围有所扩大,“环境污染” “公共卫生”相关的研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008年汶川地震后,相关研究迅速聚焦“汶川地震”。③2008年后,政府信息的公开和成为研究热点,涉及的关键词有“政务信息公开”“电子政务”“信息”“机制”“信息公开”。④2009年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涉及的关键词有“数据挖掘” “数据库”“大数据”。⑤2010年之后,针对不同背景的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2010年“网络舆情”开始受到关注,2013年“新媒体”成为了研究热点,2015年出现以“智慧城市”为背景的相关研究。结合2008年研究的主题变化,可以发现,应急信息管理研究与时展紧密相连。

从关键词随时间发展变化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部分研究内容与聚类的结果存在相似之处,例如信息公开研究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结合共词聚类结果和关键词时序变化,总结我国在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2.1 灾害应急信息管理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信息管理研究主要探讨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信息问题,研究热点主要涉及:①灾害信息的分类与组织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型划分、特定灾害信息的统计与分类以及制定灾害信息分类标准等。如项正军等探讨了自然灾害的应急信息统计,就如何规范应急信息统计提出了看法[21];彭姚系统梳理了国内自然灾害信息分类与组织[22]。②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信息沟通。目前这类研究主要探讨灾害应急管理各相关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协调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如曹海林等指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面临着公民知情权缺乏制度性保障、媒体报道渠道受阻、地方政府舆论引导不力、公众缺乏沟通的主动性等诸多现实困境,提出了强化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的应对策略[23]。张力文等阐述目前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沟通不对称、缺乏交互性、信息传递滞后、信息不充分等方面[24]。

4.2.2 危机信息公开研究

信息公开是实现危机中政府与社会良好沟通的重要途径,完善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目前危机信息公开问题研究主要探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媒体、公众等在危机信息公开中的利益博弈等问题。如林如鹏等针对政府公共危机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急状态下的信息公开与传播策略[25],诸葛福民阐述了政府、媒体,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态度差异以及三者在危机信息公开上的博弈[26]。

4.2.3 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其研究热点主要涉及:①基于GIS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该主题主要探讨基于GIS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开发。学者对不同环境下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如面向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管信息系统[27]和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28]等。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应急管理中比较常用的信息技术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中的一种或几种被集成在不同的技术平台,应用于应急管理。例如,张宁熙基于Hadoop分布式计算系统基础框架,构建了一种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政府应急信息系统架构[29]。

4.2.4 突发事件应急研究

其研究热点主要涉及: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这类研究主要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和演化规律、突发事件引导与应对策略以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分类方法等。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情报体系研究。学界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两个角度探讨了面向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快速响应情报体系的系列问题[30-31],苏新宁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构建[32],提炼了面向应急情报采集与组织的突发事件特征词典编制[33]。

4.2.5 智慧应急管理

智慧应急管理,即城市应急智慧化,是智慧城市构建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指的是城市在迈向智慧城市过程中应对突发事件采用智能化的技术、思维、管理方法等。其研究热点主要涉及:①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急管理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制约因素、系统架构设计等[34-36]。②面向智慧城市应急决策的情报体系研究。这类研究对城市应急决策情报体系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5],并针对问题构建智慧城市应急决策情报体系的框架以及运作模式[37-39]。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以CNKI收录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从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学科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高频关键词和研究热点展开了详细的分析。获得以下结论:我国应急信息管理研究发展大体分为3个阶段:199-2005年属于萌芽期,2006-2010年处于发展期,2011-2015年属于成熟期;期刊论文分布在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测绘学、灾害学等多种学科期刊,图情期刊中《情报杂志》《现代情报》《图书情报工作》和《情报科学》载文量较多;该领域近5年的高产作者有来自武汉大学的李纲和叶光辉、电子科技大学的陈宏和吴忠和以及河海大学的程铁军和吴凤;高频关键词可大致划分为4类:对象、目的、信息技术和过程;灾害应急信息管理、危机信息公开、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智慧应急管理是国内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以上关于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涉及了不同的领域,这说明应急信息管理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需要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地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融合起来。纵观目前国内应急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存在以下问题:①研究内容分散。目前国内应急信息管理研究主题分散在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学、地理科学等不同学科,各学科侧重点各不相同,计算机科学偏重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应急管理中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分析;新闻传播学主要从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模式和特征、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地理科学偏重于从应用实践角度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基于GIS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目前这些领域的研究基本还处于孤立的状态,未能真正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②理论框架尚未成型。应急信息管理是应急管理与信息管理交叉而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前沿领域,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关于应急信息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这研究主要探讨了应急信息管理的模式,鲜有研究从根本上探讨应急信息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和研究范畴,理论框架体系尚没有形成。

结合当前国内应急信息管理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国内的后续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应急信息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尽管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应急管理实践工作,但其后续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持。为更好地指导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发展,应进一步深化应急信息管理理论研究,当前构建应急信息管理理论框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②加强支撑应急信息管理的智库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目前我国正处于积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阶段,“智库”是当前科技界广泛热议的话题,应急信息管理理论十分需要智库的支撑,未来我国既要加强相关的智库理论研究,也要加强支撑应急管理的智库建设,如防灾减灾智库、突发事件应急智库等,为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③加强研究界、政府部门及社会各行业间的合作。应急信息管理研究涉及领域宽泛,面对的问题十分复杂,既需要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者进行合作,同时突发事件引发的问题也牵涉到环保、防灾等众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只有研究者、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行业共同合作,才能综合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沙勇忠, 李文娟. 国外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述评[J]. 国外社会科学, 2013 (2): 123-132.

[2] 穆春娟, 衡阳, 白燕. 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研究 [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 (6): 94-95.

[3] 曹如中, 戴昌钧. 知识竞争力演化路径及内在机理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 2007 (2): 66-68.

[4] 钟伟金, 李佳, 杨兴菊. 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 情报杂志, 2008(7): 118-120.

[5] 李纲, 李阳. 关于智慧城市与城市应急决策情报体系[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4): 76-82.

[6] 李纲, 李阳. 情报视角下的城市智慧应急研究――兼谈熵理论的引入[J]. 图书与情报, 2015 (1): 66-71.

[7] 吴忠和, 陈宏, 吴晓志, 等. 突发事件下不对称信息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15 (1): 48-56.

[8] 程铁军, 吴凤平. 基于模糊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群决策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98-101.

[9] 程铁军, 吴凤平, 李锦波.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不完全信息下应急风险决策模型[J]. 系统工程, 2014 (4): 70-75.

[10] 袁维海. 我国应急信息系统及其管理架构 [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1 (4): 32-38.

[11] 袁维海. 应急信息的实践要求 [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4): 1-5.

[12] 向立文, 彭雅愉. 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研究述评[J]. 现代情报, 2012 (10): 171-173.

[13] 林曦, 姚乐野.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情报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58 (23): 12-18.

[14] 姚乐野, 范炜.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本征机理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 (23): 6-11.

[15] 刘春年, 张曼. 应急信息资源分类目录比较分析及其修订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4, (24): 13-19.

[16] 夏志杰, 吴忠, 栾东庆.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共享研究综述[J]. 情报杂志, 2013, (10): 122-126.

[17] 王冰冰, 夏志杰, 于丽萍. 在线社会网络中应急信息共享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 现代情报, 2015, (1): 42-48.

[18] 许振宇, 郭雪松. 基于用户满意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研究[J]. 情报杂志, 2011 (3): 161-165.

[19] 许振宇. 基于盲数的信息混沌条件下应急管理能力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11 (22): 52-55.

[20] 许振宇, 任世科, 郭雪松, 等. 多维度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J]. 现代情报, 2013(5): 21-27.

[21] 项正军, 段玉忠. 浅谈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信息统计[J]. 水利水电技术, 2011(9): 39-40+49.

[22] 彭姚. 国内自然灾害信息分类与组织研究综述[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30): 26-30.

[23] 曹海林, 陈玉清. 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的现实困境及其应对[J]. 电子科技大W学报(社科版), 2012(3): 20-24.

[24] 张力文, 陈琳.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协调机制研究[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5 (6): 66-70.

[25] 林如鹏, 张碧红. 应急状态下的信息公开与传播策略[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 150-155.

[26] 诸葛福民, 原光.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利益博弈[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11): 168-171.

[27] 于学春, 袁纪武, 边祥娟, 等.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实现[J].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1(10): 14-16.

[28] 张艳伟, 曾楠. 基于空间信息服务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2 (5): 12-14.

[29] 张宁熙. 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政府应急信息系统架构研究[J]. 保密科学技术, 2014 (11): 35-40.

[30] 蒋勋, 毛燕, 苏新宁, 等. 突发事件驱动的信息语义组织与跨领域协同处理模型[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11): 114-119.

[31] 陈祖琴, 苏新宁. 基于情景划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策略库构建方法[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58 (19): 105-110.

[32] 邓三鸿, 刘喜文, 蒋勋.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构建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15 (3): 1-8.

[33] 陈祖琴. 面向应急情报采集与组织的突发事件特征词典编制[J]. 图书与情报, 2015 (3): 26-33.

[34] 胡楚丽, 陈能成, 关庆锋, 等. 面向智慧城市应急响应的异构传感器集成共享方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4 (2): 260-277.

[35] 于海群, 焦庆春, 张金江. 基于社化报警服务的智慧城市应急信息汇聚构架设计[J]. 警察技术, 2014(4): 70-73.

[36] 汤祥州, 李明斌, 彭经纬, 等. 基于GIS的可视化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系统 [J]. 信息化建设, 2016 (5): 4-6.

[37] 郭骅, 苏新宁, 邓三鸿.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应急管理情报体系研究 [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15): 1-10.

[38] 李纲, 李阳. 智慧城市应急决策情报体系构建研究 [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6(3): 39-54.

[39] 李阳, 李纲. 面向应急决策的智慧城市情报工程实践与应用 [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11): 81-85.

作者贡献说明:

邹青芸:进行选题、数据分析、初稿撰写和修订;

高 峰:修改论文;

徐志远:进行数据处理。

Analysis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Hotspots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d Co-occurrence Analysis

Zou Qingyun1,2, Gao Feng1, Xu Zhiyuan3

1Lanzhou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3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mmarizing the major research output is helpful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process] By retrieving concerned literature from CNKI, this paper used the bibliometric and co-word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omestic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output. [Result/conclusion] Domestic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five hot topics: disaster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risi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mergency response, wisdom emergency management.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for futur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build the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长领导力;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14-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全面了解和系统掌握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准确把握研究重点和方向,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主题的文献,从文献发表时间、数量、地域分布、学术关注度和主题五个维度分析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方法与建议。

二、数据来源及内容分析

以“信息化领导力”为关键词,通过“百度”可以检索到172余万篇,可以看出我国对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并且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在CNKI 中的社会科学2辑以“信息化领导力”为篇名关键词检索到文献134篇,包括期刊、博硕士、会议、报纸四种类型,而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为篇名关键词检索到的仅有76篇,有效文献60篇,又以信息化领导力为篇名将其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相关文献摘录出来,除去会议通知,管理论坛等非学术性论文后,共得到具有参考性样本文献83篇。笔者将从文献发表时间、数量、内容、地域分布、学术关注度五个维度分析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了解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重点,分析研究趋势与发展方向。

三、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分析

1.文献发表时间与数量分析

根据图1数据分析,我国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这说明我国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缺乏人才和专项资金的投入。2007年2月杨蓉和王陆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第一篇文章,该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校长应当具备的四个主要能力要素和校长的内在信息素养,在2009年达到高峰,到2012年出现下滑趋势,2013年又明显上升,之后2014年和2015较为平稳。因为2016年还没有结束,所以不具有研究参考性。

2.期刊类型及发文量

笔者选取了83篇文献作为参考样本,其中期刊论文64篇,硕士论文17篇,会议论文2篇,主要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现代教育技术》等期刊上,说明我国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小学校长的研究,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很少;硕士论文仅有17篇,说明高等院校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力度不强,17篇硕士论文中有8篇都是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论文都是由孙祯祥教授指导;孙祯祥教授也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发表此主题文章8篇,第一作者6篇,第二作者2篇,对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作出很大贡献。

3.研究内容

笔者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理论研究、现状研究、评价研究、策略研究,其中部分归于策略研究的论文不仅涉及策略,而是在前期阶段进行现状的调查,通过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得出相应的提升策略,笔者在统计时以核心主题为主。研究主题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理论策略研究占总研究文献的18%;现状研究占14.5%;评价研究占13.5%;策略研究占54%,说明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不论是进行现状调查,还是理论研究都是为具体的提升策略做基础。体现出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水平提高的专项研究正在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1)理论研究主要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构成以及表现进行分析。孙祯祥教授在对领导力理解的基础上阐释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在学校信息化过程中,校长构建愿景与领导学校成员实现愿景的能力,接着在对概念分析后阐述了对权利构成的理解。这使研究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解,利于从全局上对该课题进行理论架构。

(2)现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得出,主要是对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调查,有些直接对校长进行访谈了解其自身情况,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长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关注不够,在资金、人员方面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有利于社会细化今后对于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努力方向。

(3)评价研究通过分析领导力的结构组成,在其基础上对绩效指标体系进行设计,设计包括对指标内容的设计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两个步骤,在内容设计部分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进行分类,又将每种能力划分出二级指标,对应具体的行为,在指标权重部分根据具体行为的重要性进行赋值,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得出相应数据。通过赋值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行为量化处理,有利于明确问题与不足,对症下药。

(4)策略研究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对校长领导力提升策略进行分析,内部是从校长自身出发,从根本上对校长的信息化观念进行革新与深化,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外部是对政府提出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度支持。由此双向结合,便于使目前不甚理想的现状得到迅速、全方位的改善。

4.研究力量分布

对各地区发表文献数量统计显示(如图5),83篇文献散布于16个省,北京、上海及江浙、湖北地区发表数量最多,共占到了样本总量的70%,其中浙江27%、北京16%、上海7%、江苏和湖北各占10%;安徽、甘肃各4篇,河南、吉林各2篇,宁夏、山东、广东、海南、重庆各1篇。在一定程度上发映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力量雄厚,信息化程度高,对教育研究能提供相对全面、优越、先进的物质基础,教育水平发达,同时注重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而且正是因为对校长的领导力研究的重视,更加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以“全国各省市国家重点大学分布”为关键词进行网页搜索显示,北京27所、上海10所、浙江1所、江苏13所、湖北7所,除浙江外,其余四省正是我国重点高校分布最多的几个地区,但是浙江师范大学孙祯祥教授研究专长是教育信息传播理论与技术,教育信息化管理理论,教育电视理论与技术等,因此他的学生重视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且大部分学位论文都是相关方面。由此可见,重点高等院校师生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贡献最大,但力量有限。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应号召众高校的普遍重视以及协同合作,才能加快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的研究进展。

5.学术关注度

通过CNKI指数检索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学术关注度研究(如图6)显示,从2006年开始研究,在2009年达到最高,2011年迅速下滑,但在其后的四五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对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逐年上升,因此要促进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必须把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作为我们信息化环境下永远追随的热点。

6.研究方法与提升策略

通过对十年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对于该项研究的定位模糊,未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完备的研究体系,需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

(1)从文献发表期刊上看,大部分是对中小学校长的研究,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很少,能够得到的数据和样本有限,这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只有增强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才能使得该类研究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2)从主题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对评价研究的文献很少,对具体行为有具体评价,尽可能量化评价标准,校长才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不足,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

(3)现阶段我国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主要针对理论研究,在策略研究部分,提出的策略比较笼统,方向不够明确,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策略的应用很少,可以用于指导实践的结论建议屈指可数。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数据收集,还应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深层次地分析,得出适用范围广、应用程度高、操作方向明的实践策略。

(4)通过研究力量分布情况发现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出于全局考虑,中西部地区应早日引起重视,迎头赶上,通过定期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弥补不足,促进研究力量和优质资源的空间流动和均衡配置。

(5)我国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基础薄弱,硕士学位论文中关于此类的研究也很少,学术研究者应该重视此方面内容,提升研究意识,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并要加强研究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以改善空间范围内研究力量不平衡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杨方琦,杨晓宏.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71-79+88.

[2]邓小华.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2):67-69.

[3]李玉斌,武书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14-17.

[4]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7-10.

[5]李文宏,肖贝.基于信息反馈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4):34-37.

[6]张志磊.农村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调查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3.

[7]皇甫辉,孙祯祥.基于学习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7-9.

[8]孙祯祥,郭张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72-81.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时代背景轨迹现状发展方向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纵横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面貌和竞争格局。发达国家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表明,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并将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相应的,知识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一、知识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信息与网络产业深刻改变了经济规则,并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迎来了大规模技术革新和全面复兴的时代。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得全球经济得以迅速增长,并迈进了信息经济的新时代。

(二)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使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三)“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economy)的兴起。

随着创业型经济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兴起,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思路成为一种管理模式。创业者所依赖的就是发现机会、价值创造和业务模式创新等。

(四)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硬件技术的数量。而是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与运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开发、信息、销售、职工教育和培训,知识管理正是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特点而诞生的。

二、知识管理发展的轨迹

知识管理最早源于美国。其理念和实践始于19世纪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O年代:开始出现一些超文本应用系统依赖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以及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存在论”等观念。

20世纪80年代:尽管古典经济学理论忽视了知识作为资产的价值,而且多数组织缺乏管理知识的战略和方法,但知识(以及它以专业能力形式的表述)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明确化。

1980年,DEC(数字设备公司)率先采用大型知识系统支持工程和销售。

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

1989年,“财富”杂志调查美国100家大企业的执行总裁他们均认为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一个美国企业社团启动了“管理知识资产”的项目;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组织科学》《哈佛商业评论》及其他刊物上出现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第一批专著也开始出版,如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和Sakiya《知识价值的革命》;国际知识管理网络(IKMN)在欧洲创办。

1990年,许多咨询公司开始实施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项目,而且一些著名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

1991年,“财富”发表知识管理的第一篇文章:《脑力》。

1994年,IKMN吸收了位于美国的“知识管理论坛”和其他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团体和出版物,公布了对欧洲企业开展的知识管理调查的结果。

1995年,欧共体开始通过ESPRIT计划,为知识管理的相关项目提供资助:美国质量与生产力中心和安达信的知识管理会议吸引了500位企业总管并主持11家企业的知识管理基准调查。

1998年,一种以《知识管理》命名的新的期刊在英国出现。

1999年.美国有80%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知识管理计划。

2002年被确认为知识管理年。

如今,知识管理已经在全球管理学理论界与实践者中间形成热潮。

三、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一)从指导思想上看知识管理的现状。

1.定义无统一版本,多数不够严谨,难以指导企业的应用。

2.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定位有局限性。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应该充分体现企业的中心目标。目前,人们普遍认同:企业的中心目标是为它的股东创造价值。因此,绩效成了企业追求的主要方向。毫无疑问.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提高绩效。

3.对知识管理的相关因素在知识管理中地位的认识虽有分歧,但有趋同倾向。

4.理论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知识管理的结构方面:数据如何在组织间转换;如何衡量,尤其是技术在其传播中的作用(在特定的内部往中);很少考虑个人层面上如何获取、传播和利用知识。

(二)从技术角度看知识管理现状。

1.对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尚存在错误认识。

2.知识管理技术繁多,但缺少统一、科学而规范的知识管理技术分类标准。

(三)知识管理实践的现状。

1.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者对知识管理实践的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实践内容的认识也日趋全面。

2.形成了几种知识管理实践模式,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知识管理策略。

3.导致企业知识管理实践失败的原因。在休斯敦的美国生产力及品质中心(AmericanProductivity&QualityCenter)研究指出。受挫的公司通常存在下面的问题:(1)缺少商业目的。(2)规划不当和资源不足。(3)没有专人负责。(4)缺乏符合需要的内容。(5)技术因素也会严重影响并制约知识管理的成功实践。(6)知识管理的实施花钱太多(这些钱通常花在那些时髦的IT技术上),但却回报很少甚至没有。(7)知识管理本身与企业的运营、操作结合很不紧密,员工把知识管理的过程看作是额外的工作。

(四)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难点

1.体制不改,机制难活,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和有效配置。

2.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全员素质偏低、人才结构老化、知识陈旧、观念落伍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

3.长期以来.我国不少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经验式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相适应,由此造成管理手段、经营方式落伍,企业长期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难以发展。

4.我国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坐失发展良机。

四、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

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它的三大主题(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

(一)与学习型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2.组织由多个创造个体组成。

3.善于不断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5.自主管理。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8.领导者的新角色。

(二)与行业信息化建设紧密关联。

众所周知,企业的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而企业的智能化运营则成为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

(三)与人力资源的发展紧密关联。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主题之一.知识管理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注入了新的视角、框架。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融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思想;反之,知识管理的内涵也必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丰富而日益丰富。

五、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经过兴起一消失一重新出现并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正在逐步清晰起来,并且对它的方方面面的探讨也出现越来越具体、详细的趋势。从纵向(知识管理的起源)来看,研究包括:知识(定义、特性、类型、商业知识的分类等)一知识经济(由来、概念/定义、特征/特点等)~知识型企业(内涵、特征/特点等)一知识管理(兴起过程概念/定义、原则、目的、意义、工具和手段等):从横向来看,研究包括: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管理(ICM)、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管理(ODM)、知识管理与知识网络、知识管理与研发管理(R&D)、知识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HRM)、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等。在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有人开始关注个人的知识管理,井把个人知识的获取与传递看作构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目前尽管还没有一个为各家认可的权威定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热度。

与之相反,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情形却不尽如人意。在我国.除了国外一些知名大企业获得了成功之外,真正实施知识管理的本土企业寥若晨星。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三星数据系统北京)有限公司(三星SDS),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先行者。这两家企业都在初步实施他们认可的知识管理系统,尽管其方式方法和指导思想并不完全相同。人们失望地发现:相当多的公司(包括联想和神州数码等自称“学习型组织”的企业)都还在思考阶段。他们还拿不准采取何种方式跟进潮流:极少数的公司确实购买并安装了所谓的知识管理系统.但无法说清楚这套东西和其他诸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的关系。华润集团的一位经理说,他们一直试图在国内找一家成熟的知识型企业作为样板,但是还没有找到。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编制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该规定应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质量是指组织需要什么类型的雇员,数量是每一中类型需要多少名雇员。工作分析、工作祥述是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信息人力资源规划来说,首先要分析不同类型的信息工作,然后描述信息工作,进而祥述完成信息工作的具体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拟定规划。

1.信息工作分析。为了招聘、雇佣到适合某项工作的人员,组织有必要事先了解该项工作自身的需求,这个步骤就是工作分析,它是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信息工作分析是对组织的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研究,以确定每一项信息管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需的技能。在进行信息工作分析时,重点在于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谁来做这项工作?(2)在这项工作中,已经完成了哪些工作?(3)在什么时候完成这项工作?(4)在什么地方完成这项工作?(5)如何完成这项工作?(6)为什么要这样做?

2.信息工作描述。信息工作描述在信息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一份对组织中某一项信息工作的目标、内容、所需技能、涉及的责任、该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条件进行描述的局面报告。这份报告常用于新雇员的挑选、信息工作人员定位、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信息工作绩效评价等工作。

3.信息工作详述。信息工作详述与信息工作描述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描述从事某一信息工作的人员抽应具备的专门资格的书面文件,包括技能、学历、所需的工作经验等。它与信息工作描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从事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而信息工作描述强调的是工作本身的内容。

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与挑选

招聘工作是组织获得人力资源的基本方式。其核心任务是为组织中设置的不同职位配备适当的人选,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招聘标准。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信息工作人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且对从事不同信息工作的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岗位人员的招聘标准也不尽相同。

1.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当组织中的信息管理部门出现职位空投或者设置了新的职位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信息工作人员招聘的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内部招聘,即通过组织内部人员晋升或调动来实现。二是外部招聘,即从组织外部招聘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式。

信息工作人员的内部招聘。主要通过下属文件、内部资料、布告栏等方式公布招聘职位和标准,在组织内部公开进行招聘。内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完善组织内部的竞争机制,申请人能尽快进入角色,能节省评价时间和费用。主要缺点包括:难以摆脱原有各种关系的制约;无法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助长论资排辈。

信息工作人员的外部招聘。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人才市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熟人推荐等渠道在组织外部进行招聘。外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促进组织创新、节省培训费用;增强组织内部的竞争压力。主要缺点包括:招聘费用偏高;易造成招聘失误;外聘人员融入组织文化的时间较长。

2.信息工作人员的挑选。面对前来应聘的申请人,组织的下一步工作便是人员的挑选。从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效用最佳的人选,是人员挑选工作的中心目的。组织应参照工作分析、工作描述、工作详述、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及招聘标准等衡量申请人,并辅以面试、试用等手段进一步考察申请人的实际能力,从而作出聘用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网站搜索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搜索论文写作指导应用文稿

考试信息考试软件职称评审信誉保证论文转让论坛交流论文qq群联系方式论文订单论文讨论论文资讯联盟知道论文联盟首页管理论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背景:阅读论文

论企业信息人力资源管理

[日期:2009-01-22]来源:作者:李国芹马瑞平[字体:大中小]

三、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在员工招聘、挑选之后,在员工培训之前,并与二者相辅以成。绩效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具体劳动的客观过程的产物。员工的绩效是指员工经过考核评价,被组织管理层认可的工作行为、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以及工作结果。儿评价是组织对员工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业绩、行为等作出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组织确定报酬,改进员工工作绩效,这培训、晋升及选任或留用员工提供标准或依据。

一般来说,绩效评价制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另一类是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

1.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非参与性的绩效市政府方法又分为客观评价方法和主观评价方法两类。客观评价方法主要侧重于评价员工的付出,评价建立在数量基础上。由于信息工作的特殊性,信息工作人员生产的信息产品不能简单地套用物质产品的讲师方法,如某程序员设计了两个程序与某员工生产了两个零件对组织的贡献为可相比;而两位程序员每人均开发了一个新程序,也不能简单认为他们的工作业绩相同。因而客观评价方法不太适用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2.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目标管理法。这种方法主张各层管理人员与员工必须参加制定目标和实施计划,要求上下级之间就如何实现目标充分交流意见,在确立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考核指标和标准。目标管理能够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行为人,以便于行为人能够调整自己的行动。当目标明确、可衡量、有实践性时,目标管理法用于绩效评价很有效,它注重于对员工绩效的定量评价。但对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来说,目标管理的缺点主要在于较高层次的信息工作难以量化。

四、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

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部门不仅要向本部门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应承担提高组织全体员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责任。这实现这一目的,内部培训和继续教育是较好的方法。

1.内部培训。对信息工作人员实施内部培训是为了使信息工作人员具备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技能,从而改善组织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使信息更有效地为组织服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仅可以弥补现行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和组织?扰嘌档牟蛔悖?而且可以优化信息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适应时展的需求。信息工作人员教育的目标是为各级各类组织造就多层次、多门类的,融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是为提高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而开设的深层次教育。信息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和层次性,必须采用多类型、多途径的方式进行。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论文统计分析

1.1 数量分布

为了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在著名的中国期刊网(CNKI)下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匹配程度选择“精确”),检索得到的有效记录共有953条(剔除一稿多投、文摘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冗余数据,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11年的论文数量未得到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表格和趋势曲线图可以看出,从1997年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起步开始,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点。可以将国内知识管理发展和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主要是指99年以前,这段时间相关研究论文较少,总共数25篇,仅占2.62%,这说明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仅处于起步研究阶段。(2)稳步增长阶段(00~05年),此阶段论文持续增长,每年约以10篇的数量增长,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总体趋于稳定。其中03年较02年有较大的涨幅,可以推测这段时间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大发展时期。(3)激增阶段(06~10年)。期间企业知识管理论文激增,数量上占总体的58.88%,除了不完全统计的10年,每年数量都达到百余篇,并趋于稳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逐渐向高层,多元化,多领域方向发展。

1.2 论文主题分布

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1)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包括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功能、方法、内容、规律、主体、影响因素等;(2)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如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林业企业、物流企业、石油企业、金融企业、化工企业以及民航等;(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4)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体系;(5)企业知识共享与创新;(6)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知识管理;(7)企业知识管理能力;(8)企业知识管理技术;(9)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对策;(10)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管理;(11)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及绩效评价;(12)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等。具体主题分布情况见表2。

2.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从以上的文献统计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现状。

从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特点、功能、主题等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是作深入研究的基础;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各行业各企业的学者慢慢意识到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各类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结合知识管理特点研究适应自身企业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从统计数据上看,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占9.55%,说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更加注重于结合企业本身,走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管理实践。由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占比较大的比例,代表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这里重点介绍。

2.1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系统的结构、模型、评价和实施。李勇等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基础平台系统、企业MIS系统、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库互动系统、知识管理人员和系统用户等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库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客户服务、培训教学、工作流、协同工作和专家咨询等。熊学兵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架构,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全过程(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和相关因素(愿景、战略、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技术、社会关系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系统模型。黄立军则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作了具体分析,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定量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吕新业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应该从流程、组织环境与知识员工的管理三个方面实现。

2.2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主要研究内容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实施方法。樊治平等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企业知识需求、知识供给和知识缺口探讨了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杜伟等提出应该从组织体系、信息技术、经济投入、组织文化、激励机制以及评估六个方面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5]。王海芳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应该根据企业内外三个区域的九种知识转移路径,构建知识管理战略。

2.3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笔者在按照年份――主题分布统计文献数量过程中发现,在国内对企业知识管理长达十几年研究的历程中,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风险以及绩效的研究大量集中于2006年至今的时间段。这说明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新兴点和热点,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其实施的实际效用。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定性分析与定量的测度等。

王军霞将运筹学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通过一些非量化指标所占权重来考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蒋蓉华在其硕士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研究》中探讨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出指标体系应该由一级指标(知识系统、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体系下的各子指标集)构成。邱若娟等认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从领导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程度,组织结构的知识化调整,企业文化的培育,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的检测、评估和利用以及外部关系的知识化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3.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从以上统计的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占45.43%,比重过大。国内文献大部分停滞在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体系、模型以及实现措施上,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探讨还止步于语法层次的信息技术层面,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应该更重视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应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角度,展开基于语义和语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研究与开发。

3.1.2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群体的单一性

从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群体的统计分析来看,目前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机构,高校也主要集中在图情领域与经济管理领域。而真正的企业人员参与研究的很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管理而言,很显然会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1.3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理论研究,真正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研究的还比较少,导致理论过于超前,实践过于落后。另外,现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多数是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而真正置身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企业人却很少。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对策

(1)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与经济环境,也要求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适应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研究适合各类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增加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统一。(2)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重视对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吸取先进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成果,时刻保持危机与差距意识,跟踪国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提升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水平。(3)拓展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队伍,使企业知识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研究之中,结合自身企业的时间研究企业知识管理,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的重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陈钰,曹国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

107-109.

[2]熊学兵.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68-70.

[3]杜伟,郭宪英.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2(10):117-118.

[4]王海芳.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93-195.

[5]邱若娟,梁工谦.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6(7):43-45.

上一篇:新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