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10-11 09:11:42

社会交换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专业领域的重要理论流派。本文通过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别从教育结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几个方面解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部分交换现象。

【关键词】社会交换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51-01

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专业非常重要的理论流派。该理论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相互的交换过程。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交换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结构多元,涉及面广的教育类型,是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这一教育结构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换:一是经济的或物质的交换――包括学费、工资、社会投入;二是文化的交换――包括知识、信仰、精神;三是人性的交换――包括教师本人、社会榜样的人格、性格、习惯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双边关系,还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社会、教师、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交换圈。教师首先拥有社会资源,社会将其共性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判断交给教师,由教师把这些价值判断传输给学生。老师因此交换到自身需要的东西,其中包括学生的尊重、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等。教师的资源通过教育交给学生,而社会通过学校为教师返还某些资源;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则是家庭支付的经济成本与学校(教师)支付的文化资源之间的交换。

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交换视角

社会交换论认为,一种人际交换和互动行为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得以发生,进行交换和互动的双方必须要有共同认可和遵循的规范对双方的互动行为加以保障和制约。

思政教师把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价值观念,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被称为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念实质上完成了一次置换和更改,而这一置换过程必须先有学生对价值观念本身、对教师个人形象和人格在心理层面上的认知和了解,并且对教师的个人人格和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建立信任之后,才能实现。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促进下,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行为,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被称为外化。这一过程是将内化为自身意识的价值观念付诸行动的过程。教育双方相互的认同、信任及亲近等主观感受会为价值观念的外化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保护。

师生之间遵循彼此认可的互动规范,对教育行为本身以及所产生的行为效果进行检验对照,不断调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过程被称为反馈检验阶段。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效果与社会价值观念要求之间时刻都存在着矛盾和运动,就需要互动行为双方不断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不断地加以提高和改进,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更切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检验阶段往往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交换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但从宏观方面来说,无非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理智上认可,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动之以情,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语言、动作及行为的传递,从而在心理上达到双方感情的互通和共鸣。双方的情感交流不是单向的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情感变化引起学生的情感回应,而教师反过来也会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双方的情感体验在教育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例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平等坦诚之心待人,尊重、关心和鼓励教育对象,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这一行为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即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施加的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激发和心理暗示,它促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舒适的情感回应,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而学生的认可也会促使教师积极的情绪状态,增强教育的信心,最终达到双方心理上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晓之以理,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符合社会需要和得到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教育方法。价值观念体系,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按照社会交换论的图式,进行交换互动的双方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强化的关系,每个行为者的行为都强化和塑造着对方的行为,同时其行为反应及其表现程度也依赖于他从对方处获得的反馈的种类和程度,也就是交换双方都要有利可图,这样的交换过程才会持久和有效。师生之间价值观念的互动过程同样遵从这一规律的约束和指导。教师传递价值观念行为的强度和积极性直接受到学生的反应和接受程度的影响,而学生对他所接受的价值观念的取舍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受限于普遍空洞的原则或理论说教,而首先是这些价值观念是否与自身的需求相吻合。因此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促使师生双方在价值观念上相互影响和感染,相互促进和加强,最终达到双方在思想层面价值观念的互通。

参考文献 [1]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董重转.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逄锦聚、李毅.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

上一篇:任务教学法与3P教学法的差异 下一篇:体验对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