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时间:2022-10-11 08:29:27

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翻阅大量的语文教改资料,大凡成功的教改大都是从深入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人手,精心探索,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的。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激发学习兴趣

近年来,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不是讲课本上的第一篇课文,而是把同学们学过的精彩篇目放在一起串讲,从古到今,由中到外,无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什么精彩讲什么,题目就叫作《语文的魅力》。这节课使许多同学感受到语文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同学们都说,老师讲的这一课太吸引人了,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宏大的语文世界中。

当然,要保持这种兴趣仅靠一两节课是不行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要将短暂兴趣转化为稳定兴趣,教师首先要打破教材常规,以单元为教学体系,讲清整个单元的特点,构筑框架。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式的教学,而由教师引导学生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和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题也朝考查课外知识和联系实际的能力方面发展。如果讲课不面向实际,仅照着课本和参考书讲下去,就会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运用能力差,教学质量也不会高。最后就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使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具,扩大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良好习惯

一是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要进行预习,主要预习提示、课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四部分。二是查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每人都要有一两本工具书,随身携带,随时使用。三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勾、画、圈、点、评。四是坚持作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能够提高记忆的效率。笔者要求学生课后重新整理一遍笔记,这样记忆的效率高,而且还便于今后的复习。

培养各种能力

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听的能力,要贯穿于日常生活和教学全过程。笔者要求学生在别人朗读或回答问题时,除了能听出正误外,还要求听出读音、语法、用词、语气、节奏、口语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指出。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二是促使教师上课说话时严谨、科学、准确、精炼,可谓一举两得。

培养说的能力,主要在学生回答问题或参加语文活动时进行。比如复述、演讲、讨论、讲故事、辩论等。说的时候,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帮着挑毛病,教师作适当讲评,时间一长,语言表达能力便提高了。

培养读的能力。分两种情况,一是基础性的,按学号或横竖排,挨着读,每人都有机会,要求读准音,读正字,使用普通话;另一种是个别性的,遇到优美的散文或艺术性很强的记叙文、小说之类,就让学生推荐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进行范读,要求语音、语速、语气、节奏、情感等尽量表现出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来。

培养写的能力。除大纲规定的写作练习外,还经常进行片断练习,包括肖像描写、场面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等,每搞一项活动都要求学生写感想或体会。同时结合课文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等练习;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书信、通知、电报稿、表扬信等应用文写作练习。

上一篇:巧用评语 第11期 下一篇:重新审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