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时间:2022-10-11 07:49:50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新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依据这些基本理念,结合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善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才能将学到的数学用于生活。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一比”、“认位置”、“统计”这类内容特别感兴趣,因为学生平常都能接触到这些知识,而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比轻重”中一道题是让学生比较气球和皮球的轻重,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可以很容易得出“大的不定重”这一结论。让学生善用生活经验,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使用数学。在“得数是6、7的加法”中,我在最后环节出了一道综合题,创设了学生用7元钱到超市买文具的情境,各种文具由1元至7元不等,对于这熟悉的问题,学生非常踊跃,提出各种方案,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应用意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电灯光、电风扇叶、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并积极探讨:①角有几个顶点?②角的边是由什么构成的?③角有几种?

……

这样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

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同时这种理解又是最具有个性的。这种最初的朴素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仅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儿童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相互启发,培养开放、创新的品质。

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新学期开始了,小明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带了50元来到商店,请你们帮助小明出一出金点子,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学生甲: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找回3元。算式是:

30+17=47(元)50-47=3(元)

学生乙:我买一盒水彩笔和一个计算器,再买一本笔记本8元,找回10元。算式是:

8+24=32(元);32+8=40(元);50-40=10(元)

学生丙:我先买一支自动铅笔、一个文具盒。再买一本笔记本、一盒水彩笔,找回20元。算式是:

2+12=14(元)8+8=16(元)50-14-16=20(元)

学生丁:我买一个文具盒、一盒水彩笔、一本笔记本,找回22元。算式是:

12+8+8=28(元)50-28=22(元)

……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都给予了肯定、表扬,不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同时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再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1(13-9=?)时,受教材对算法呈现方式的启发,我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运用小棒自主地进行探索,结果学生用自己探索出的各种算法让我大开眼界。有一个学生说:“我先摆出1捆(10根)和3根的小棒,先拿掉一捆,再放进去一根,所以得数是4。”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先拿出9根小棒,然后想,添上几根是13呢?先添1根是10,再添3根是13,1+3=4。”……尽管学生对算法的表达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蕴含其中的智慧已足以让我欣慰。

三、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最核心的应该是思维的积极介入。但儿童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或枝节问题纠缠,以致于始终游离于问题的本质之外,甚至离题万里。此时,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能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能使学生思维逐步清晰,参与学习的质量将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量长度”单元时,为使学生产生测量长度的心理需求,我先让学生比较两支长度相近的铅笔的长短。不少学生凭借直观便简单地作出判断,但由于意见相左,怎么办?短暂的沉默后,有人提出把两支铅笔的一端放齐,可以看出长短。我又出示一本长、宽较为接近的长方体书本,要求比较封面相邻两条边的长短。讨论一段时间后,有人又找到办法:把两边分别描在同一张纸上,并使指出的两条线段的一端对齐,这样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就能比较出书本封面两条边的长短了。我再用投影出示画在一张胶片上的两条长度相近且位置错开的线段,继续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长短。至此,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测量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学量长度的方法便水到渠成了。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以后,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探讨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大小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以及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找出长方体纸盒制作过程中的一些规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又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上一篇:高中数学的分类教学 下一篇:新课标要求下数感的培养策略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