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时间:2022-10-02 05:54:10

如何培养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数学教育的本质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相关的思想方法,使能力有所提高。而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必须经过学习者感知、消化、改造等一系列过程,才能被理解掌握。可见,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会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课前预习,启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数学教学中的预习,能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预习,学生能明白学习内容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也为课上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教师通过对预习作业的检查,还可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提炼教学内容,避免盲目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

通常课前预习需要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所学内容,它跟以前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联,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例题能否理解,它是怎么解答的;做几道相关的习题。

3.记录下在预习的过程中所碰到的一些困难。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到多问、多想、多记,这样预习后,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扫除例题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障碍,而且还能让学生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在预习时钻得有多深,他的收获就有多大,参与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二、设计悬念,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悬念,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问题情境,同时借助外界的刺激作用,积极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目标、探索的方向,便会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识别、解决问题、自我反思等过程中发展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在教“韦达定理”时,我曾这样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任意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注意保密,只要你告诉我你方程的两个根,我可以写出一个新的方程与你的方程同解;如果你还告诉我你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我便可以立刻说出你的方程。”学生听后感觉很不可思议,纷纷写出一元二次方程来试,老师都及时做出了相应的回答。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完全被激起,求知的欲望也被很好地唤起,迫切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时候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所写的方程,看方程的根与系数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猜测归纳,逐渐得出了韦达定理的雏形,老师接着问:“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系数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如何验证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又让学生去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就这样学生不断交流、猜测、验证最终得出了韦达定理,教师在给予充分的肯定后问学生:“课前的那个游戏现在你会玩了吗?同桌之间互相玩玩。”学生便又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在游戏中逐渐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

设计悬念,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那种兴奋、激动和欣喜,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

三、引导探索,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定理时,探索新知的部分可以这样设计:

1.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大胆地进行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猜测后学生在利用测量、折纸等方法进行直观验证。

2.教师引导,进行证明。教师说明测量、折纸只能为我们提供直观的验证,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进一步的证明呢?请小组内合作完成以下几个问题:怎样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等腰三角形具备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吗?学生在经过商量讨论后交流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证明及时板书,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时教师提问:想一想,从这个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中,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呢?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两条推论。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不断解疑中,增强了课堂参与意识,启迪了思维。

四、鼓励质疑,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让学生们的质疑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在探讨争议中,辨析性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一数学中《走进图形》中的“对顶角的认识”时,教师对于对顶角相等这一特征的求证,没有灌输式的讲解给学生,而是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首先让学生了解对顶角的形成概念,然后让学生实践,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分别标注为角1、角2、角3和角4,然后让学生再次辨别其中的角1和角3是对顶角,角2和角4是对顶角,有了以上认识后,教师请学生观察每组的对顶角有什么特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感性上已经认识到对顶角相等。接下来的求证过程,教师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解,而是与学生交流道:“这个特征是大家用眼睛看的。您能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吗?”学生们纷纷议论,有的同学说,我从图中看到了有关补角的现象;还有同学说,我想用推理的方法去证明对顶角相等……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求证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学生求证对顶角相等的兴趣,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复习了有关补角的旧知。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习惯,有效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放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退出讲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发展,主动建构新知,在学习中获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 下一篇:高中数学的分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