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受阻的劳动力市场因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1 07:03:23

农民进城受阻的劳动力市场因素及应对策略

摘要:农民有序进城就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劳动力需求、统筹城乡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建立,并且对资源的调控能力也日益明显,但仍存在着各种制约着农民进城的因素。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农民;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F24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43-02

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目前,在国家的政策方针引导下,我国农业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积极进行,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其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农民有序进城就业,是推进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但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看,还存在着很多制约、阻碍农民进城的因素。为此,我们需要厘清状况,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劳动力市场运作日益成熟,对资源的调配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劳动力市场中城乡分割和两级分割同时并存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分割和两级分割,这种分割是根深蒂固的。分割的市场现状使市场对劳动力供求的调节功能失灵,劳动力短缺和失业并存,劳动力市场得不到平衡发展。在分割的市场体制下,进城务工的农民所面对的压力与困境也随之加大。国家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全部取消了对进城务工农民工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但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二元分割和传统的户籍制度在事实上仍然导致实际就业中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大批进城农民不仅被排挤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并且在支出较高的城市就业和生活成本的同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中更易处于弱势地位。

2.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整体素质仍然偏差

据2009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监测中心数据显示,目前,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3%,其中,54.7%的求职者是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8.6%;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19.3%;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9.1%。从中我们可看出,经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已经大大改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在劳动力大军中,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低的情况改变不大。近90%的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20%左右,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较大,分别为1.76、1.6、1.61。这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将严重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3.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失衡

城乡分割体制下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严重滞后,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很突出,因此只能停留在家庭保障、养儿防老的层面上。目前,我国在扩大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但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心仍在城镇,城乡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以 2006年养老保险为例,城镇养老保险每人每年平均支付额为10 325元,而农村养老保险每人每年平均支付额仅为695元,城镇是农村的14.9倍。加之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收入分配制度向农民的调节功能倾斜不大,进而加剧了城乡居民的严重差距。近几年,我国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的确在逐年增长,但相对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子女上学、医疗工伤以及赡养父母等支出而言,就显得捉襟见肘。同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缺少保障之际,权益维护也随之变得困难重重。

4.劳动力市场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非正规化的趋势。从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在我国冲击最大的就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非正规就业群体。面对突发的危机,劳动力市场由于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和保护政策,使本就缺少保障的农民工只能离开城市。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春节,我国返乡农民工为7 000万人左右,约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大批的农民工返乡不仅加剧城乡和农村内部的矛盾,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更大的难度,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缓慢。

二、对农民进城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弊端,对于处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一,劳动条件恶劣,用工管理不规范。相当多的企业不按《劳动法》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且在用工管理上严重违反《劳动法》的规定。进城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等原因,大多在制造、建筑、纺织、井下开采等行业从事体力劳动,超长的劳动时间、恶劣的工作环境、缺乏安全保护措施等情况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健康。

第二,工资歧视仍然存在。为增加农民工收入,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致力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具有同等生产能力的城市职工相比,同工不同酬、工资待遇明显偏低的现象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是农民工还经常被用人单位克扣、拖欠工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显示,2009年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中5.8%被拖欠工资。工资上的歧视,直接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剧了社会差距。

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农民工的流动性大等原因,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现象越发突出。具体表现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小、参保率低、退保率高、衔接难;失业保险形同虚设,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失业保障,社会风险难以回避。

第四,农民工基本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大多地区把农民工划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使其在子女义务教育、居住条件改善、疾病预防和控制、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不能和城市人享受平等待遇,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

第五,农民工维权工作困难重重。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虽然在近几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国家现行维权法制不健全,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用人单位有意回避法律责任不和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等因素,农民工在现实中难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其权益,维权保障仍十分严峻。

三、对策和建议

1.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由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以城乡分割为特征,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途径和渠道,在就业准入、就业合同、劳动报酬和就业培训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城镇居民公平竞争,为最终统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

2.逐步统一城乡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国家高度重视外出就业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颁发了相应的政策法规,要求各地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市管理,逐步统一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应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负担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再以借读费、择校费等名目向农民工收取捐资助学费用及摊派其他费用。对于留守在输出地,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农民工子女,输出地政府和农村组织也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上学,完成九年教育。在统一城乡教育的过程中,国家和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执教,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真正做到城乡均衡发展。

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地抑制了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大障碍。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剥离附加在现行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社会管理政策,使人口能根据需要自由的迁移,实现城乡在权益方面的真正平等。值得注意的是,户籍改革的过程必须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分阶段、分步骤的稳步推进,避免出现大的社会动荡。

4.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据统计,我国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0%。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也限制了农民的转移就业和在城市中的竞争力。因而,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工成为有技术的现代工人成为当前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计划地开设初级、高级文化补习班,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教育水平。二是普及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进城务工农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三是职业技能培训。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培训信息宣传,对农民工提供在岗、转岗、技能就业和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促进就业。

5.大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第一,维权要指导农民工如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同时,要为农民工维权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社会救助,方便快捷的仲裁、司法支持,简化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减少农民工的维权成本。第二,要加快完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完善以《劳动法》为核心的劳动法律体系,从同工同酬、工资支付、劳动监察、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第三,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回访制度”,对那些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加以了解,解决他们在合同期内和合同期外的相关权益问题,从而真正做到维权。

6.加快劳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党的十七大将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速,报告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当前,在劳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面,一方面,要加快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赔偿制度,使他们完全融入工人阶级队伍;另一方面,还应尽快在全国建立起社会保障的联网体系,在劳动者劳动关系发生流转或暂时失业等情况时,养老保险账户能随之变动、续接,真正使农民工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益处所在。

上一篇: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我国农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