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东汽精神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05:23:34

弘扬东汽精神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思考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代中国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此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人民对经济文化多样化需求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此及时对文化建设进行专门的研究部署,并向全党全国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与此相应,经历抗击5.12特大震灾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传承与发扬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致首肯高度评价、李长春同志亲自总结提炼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也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并像当年学习“大庆精神”那样掀起热潮。作为弘扬时代主旋律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这也是通过塑造中国新时期精神标杆来提震士气和鼓舞斗志,从而对促进各项工作事业提供强劲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

东汽作为中国大三线建设重点布局的骨干企业与研发制造大型火力、核能、风力以及重型燃机、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的重型装备与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本身的产品技术含量、资本有机构成以及对员工队伍素质的整体要求都很高,从而是一个典型的资金、技术和智能密集型企业。传承与弘扬“灾难彰显、历史铸就、时代催生”的东汽精神更应牢固确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观念意识和责任使命,通过建设先进文化以及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和产业文化,着力于增强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市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努力打造使经济社会具有发展后劲与生机活力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对于追求“文化强国”以及“文化兴企、文化立业”为己任的企业员工与各行各业来说,尤其应结合本地本职工作实践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是坚持观念意识上的“文化自觉”,重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切实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高屋建瓴、统领全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中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未来。文献中格外鲜明突出、引人注目的重要内容包括,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它们犹如春风化雨而对搞好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旺盛活力,尤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

坚持“文化自觉”主要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倡导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精神启蒙以及对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自我觉悟,包括自觉认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当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作用,切实把握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及其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尤其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这就促使我们国有企业与各行各业都应立足自身从眼前和脚下做起,始终坚持并牢固树立诸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软实力、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创新是一个民族活力的源泉、依靠教育固本强基等重视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智力支撑、精神激励的思想观念、继续实施包含科教强企、科教兴校、科教立业等在内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坚持把生产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文明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和全体公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肩负与履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

二是坚持理想追求上的“文化自信”,重在对照差距、找准位置,急起直追、跨越发展,继续增强“文化强国”的压力感和紧迫感。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定选择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等理想信念的坚定自信。其中必然包括对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改革光辉历程中一贯倡导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空航天精神和奥运世博精神,还有抗击非典疫情、抗击冰雪灾害、抗击洪涝旱灾等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及体现其中的东汽精神的充分自信。同时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的当今社会,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一元化指导作用充满自信。而且,全面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确实是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对此既要找准位置、抓住关键又要求实重效、真抓实干,更要将宏观把握落实在微观践行之中。尤其对处于5.12特大震灾极重灾区的东汽来说,在重建物质和精神家园以追求“文化兴企”可谓是百废待举和百业待兴,为此在软硬件建设上要做的工作更是千头万绪和任重道远。

尽管几千年来在神州大地这片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广袤沃土上,我们祖先已经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四大发明”等造福人类并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遗产。当今时代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包括东汽员工在内进一步的发明创造和培育积淀,还将给后人提供具有高端科学技术含量、深邃思想文化内涵、精湛艺术创作水准的现代物质文明财富与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然而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强国富民的客观需求,我们现实距离“文化强国”的目标愿景还相差甚远,祖国历史长期形成的得天独厚的传统和比较优势也并非一成不变,不可能永远高枕无忧而简单一味地赖以依靠。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分析,中国目前科研文化成果特别是文学艺术创作虽然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但绝大多数都令人遗憾地属于模仿、克隆和复制产品,既谈不上发明创造又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不可能把握市场走向和引领发展方向。即使像东汽这样研发重大技术装备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目前虽已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世界制造大型发电设备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但其许多产品产业不仅如火电、气电那样由于大多消耗“煤气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从而大多还是吃老祖宗留下的地下矿藏并应多留给子孙后代的饭。何况对研发核电、风电、光电等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以及追求火电、气电发展的等级规模和质量水平而言,由于还缺乏对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等独立自主的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提升品牌价值、扩大规模效益和壮大发展实力的需求缺口也显而易见,这些必然从微观经济领域影响制约“文化强国”理想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是坚持发展实践上的“文化自强”,重在应时顺势、急流勇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强国”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文化建设包括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产业化的文化服务。因此,搞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包括繁荣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建设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还是对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如今在抗击5.12特大震灾过程中,东汽人与灾区人民一样又以“三年任务两年完”的出色努力,创造了重建灾后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的新奇迹。在这当中,东汽员工不仅以东汽速度用不到两年时间兑现了庄严承诺,迅速实现新东汽在祖国大地的拔地而起和巴山蜀水的重新崛起。东汽作者还先后以记录三线建设创业发展为背景、以反映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为主线,以弘扬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于一体的东汽精神为主题,连续创作出版了“四川抗震文学书系”推出的卷牒浩繁长达80万字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姊妹篇《浴火重生》与《走向永恒》两部专著。同时成功实现了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汽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传承与弘扬》的申报立项和开题研究。按照上级领导与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东汽人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发明创造与著书立说的创新做法在全国企业界也是独树一帜、首开先河,尤其对以生产经营为主与工程技术见长却主动参与人文社科研究创作等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型国企来说,这确实是很不容易和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东汽人震前就在自然科学范畴与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总共有数百万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文章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月报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学术期刊上发表和转载。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并以“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手抓”与弘扬时代主旋律积极向社会奉献精品力作的出色业绩,书写了东汽人与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个新的传奇。

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任何一种精神文化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必然具有当时的社会烙印和时代特征。而在促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被注入新内涵和赋予新使命,才能丰富发展并永葆青春活力。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认真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全力以赴。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世纪新阶段,建设文化强国也是企业员工与社会各界的共同诉求。由于长期处于大山深处等三线建设艰苦环境,没有“天时地利”但求“人和”优势的东汽人,一直格外注重企业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具有“人和”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以此不断为企业生存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强劲动力,同时为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和增强队伍归属感凝聚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今,在抗击灾难中“浴火重生”的东汽人对此头脑冷静也有一种危机感,尤其清醒看到科技进步、素质提高、观念更新、人才造就等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许多软肋和瓶颈口,从而在打造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还应在面临与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中急流勇进开拓奋进。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已经显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器物可以照搬、技术可以模仿、管理可以参照,任何物质形态劳动成果更会随着千百万年的时光推移而腐蚀、化解和消失。但背后文化形态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却能历久弥新,文化作为熔铸民族灵魂、汇聚群体智慧并能引领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力会永存于世。这些恰恰表明,建设包括弘扬东汽精神、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产业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内的先进文化意义甚大。这不仅促使东汽人为实现总书记创办“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的勉励嘱托与总理建设“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装备一流、质量一流”等“四个一流”现代化企业的希望要求拼搏奋进,而且引领支撑全国人民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新的业绩,并开掘与留下永不消逝的力量源泉和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Z].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news.省略/c/2011-10-26/001923361344.shtml,2011-10-26.

*本文系全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汽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传承与弘扬》课题研究部分成果;批准号:10AKS006。

(作者单位: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上一篇:基于GEM模型的常熟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研... 下一篇:加强全面监管 提高采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