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城演绎“未来”城市

时间:2022-10-11 02:45:23

未来科技城演绎“未来”城市

占地近1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00亿元,首批15家大型中央企业的研发总部入驻,所有的这一切均注定了北京未来科技城的一举一动都将被媒体记录和评论。

未来科技城出身显赫。2008年1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报送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40-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创业机制,集聚一大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即“”)。而建设北京未来科技城,正是“”的重点实施项目。

北京未来科技城选址在昌平区东南部,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昌平园范围内,地处中关村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东距首都机场仅10公里,北京的母亲河温榆河穿城而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009年7月28日,北京未来科技城奠基建设。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选定中国兵器装备、中国海油、国家电网、华能集团、中国国电、神华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电子、鞍钢集团、武钢集团、中国铝业、中粮集团、国家核电、中国商飞、中国建材等15家中央企业进驻未来科技城,并确立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建设一批前沿科技研发机构,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引领我国应用技术发展方向、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强烈的国家意志体现,加上华丽的央企研发阵容组合,堪称无与伦比的“软实力”赋予了这片区域引领“未来科技”的十足底气。而如今,随着承载6家央企的未来科技城北区基本建成,轮廓初显的“未来城”展现出的“硬实力”,也正在打破人们对一座城市的传统印象。

未来科技城本身是一座城市,却不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新城,规划设计之初的“创新、低碳、开放、人本、共生”理念,为其注入了全新内涵,意味着土地空间的集约利用,生态新城的立体构建,城市管理的智能应用,将从设想走向现实,多维立体地展现出“未来城”形象。

集约利用的现代城

土地空间的集约利用贯穿于未来科技城建设的各个细节,但在大多数人的传统印象中,市政公用管线是否集中“入地”,则是这一理念是否实现的直接体现。

以往的城市建设,不同的管线各自建设,彼此之间少有交集,不仅地下所占空间较大,而且有很多新的管线需要加入时,还要重新破路,即便是对某一管线进行维修,工人们也要挖地三尺,对道路开膛破肚。

正是因为缺乏规划统筹,不同部门的建设难以同步,使得马路“拉链”成为了城市运行中的一道特有“景观”,这也用不争的事实让市政公用事业的不同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管线集中“入地”的必要性。

志存高远的未来科技城自然不能再重蹈覆辙,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便成为历史发展之必然。昌平区市政市容委工程师王丽指出,以定泗路为界,未来科技城分为南北两区,配套服务未来科技城的市政公用事业场站均位于未来科技城南区,规划之初,未来科技城便提出要在贯穿未来科技城南北区域的唯一一条主干路鲁疃西路下方,修建一条长达3.9公里的综合管廊。

据王丽介绍,未来科技城综合管廊将水、电、气、暖、网络通信等管线全部汇集于“地下中枢”,设计使用寿命达百年,可以抗8级地震,并预留空间方便工人及时维修,同时,还安装了温感电缆、摄像头等高科技设备对管线安全适时进行监控。

表面看来,管线的集中“入地”可能会增加政府的一次性投资成本,但由于综合管廊的集中建设,以及修建时要穿越温榆河和水源九厂的地下钢管,施工难度相当大,一次施工便可永久解决未来所有问题,也不会在未来对道路通行产生影响,这将极大地降低新接管线和现有管线的日后维护等成本,综合效益十分突出。

事实上,未来科技城对土地空间的集约利用,最能展现“未来城”之特色的,并非是市政管线的集中“入地”,而是轨道交通的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传统的地下轨道交通,都是地铁在道路下面走,通过走廊或地下通道连接到建筑物,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不高,未来科技城将打破这一常规。”未来科技城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处副处长彭仲宇告诉记者,未来科技城的地铁直接从建筑物下方穿过,地铁位于地下四层,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往上一层为公交车站,再往上为建筑物的商业配套,地面以上为商务办公区域,地下四层均建有停车场,人们从地铁出来可以直接换乘公交或私家车,也可以直接进到建筑物里消费或办公,不仅方便人们出行,还将极大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

“ 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所有的主体要同步建设施工,而且涉及不同主体的地下建设部分,要由一家施工单位进行,不同主体各自的要求能否同时满足,施工单位能否同时得到不同主体认可,都要经过一个极其复杂的沟通过程。”彭仲宇说,施工难度大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工作还在于协调沟通。

翻看彭仲宇的工作日程安排,便不难证实其所言非虚。记者注意到,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除安排了一个半小时的记者采访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则是与京投集团、市公交集团以及五六家有意向拿地的二级开发商轮番会面,主题都是推动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实施,而这种面对面的逐一交流,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内,还将进行多次。

由于如此设计在国内极为少见,北京未来科技城更是第一个将设计付诸实施的区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国内并没有可资借鉴的案例,彭仲宇直言,难度确实非常之大,但也正因为难度大又没有先例,建成之后必将成为全国的示范引领。

低碳环保的生态城

生态环保理念的全方位采用是未来科技城展现给外界的又一“未来”特色。

依据规划,一期约10平方公里的未来科技城,镶嵌其中的滨水森林公园就达到了3.14平方公里,再加上南北两区公共配套核心区的绿化系统,以及入驻各央企内部的绿化面积,未来科技城的整体绿化率将超过50%,这在北京现有的新城建设中实属罕见。

在能源系统的应用上,未来科技城提出了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的目标。

对于最大的能源消耗电力,未来科技城采用了京能集团领先的三联供技术,改变原有燃气锅炉仅能提供供暖的传统,采用天燃气进行发电,产生的余热进行供暖,并经过技术处理进行供冷,使能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有效使用率将达到88.23%。

而对于央企投资建设的单体建筑,未来科技城则鼓励央企大面积采用光伏太阳能发电,像已建成的国电集团,楼顶上建设了3万平米的太阳能光伏板,基本上能够实现整个楼宇的所有照明和部分实验室的用电。

其实,在环境约束日趋苛刻的北京,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并不算难,只要不使用煤和化石燃料等能源基本就可实现,但未来科技城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再生能源超过15%的更严格目标。

“15%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却非常难。”彭仲宇告诉记者,未来科技城所在的昌平,可再生能源的水能和风能均不具备,生物质能源由于对场地和加工环境有要求,且群众对其的认知也有差距,实施尚有较大难度,如此一来,未来科技城能够采用的可再生能源只有太阳能。

还有一个与能源系统紧密相关并同样要达100%的完美目标,是未来科技城对绿色建筑的要求。其依据绿色建筑一到三星的认证标准,提出整个未来科技城绿色建筑达最高三星标准的比例至少为30%,并力争实现50%。

与采用太阳能可以为实施单位创造经济价值相比较,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对实施单位而言则是纯投入,这意味着,绿色建筑100%目标的实现,不仅在于政府投资的示范作用,还在于政府对不同建设主体的有效约束能力。

据了解,由于北京市政府自今年6月1日之后,已经明确要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一星以上的绿色建筑标准,未来科技城的一些公共服务配套虽然在此前就已经开始建设,但由于建设理念较为超前,均率先实行了绿色建筑标准。

而对于其他建设主体的建设要求,彭仲宇指出,未来科技城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约束,“入驻的央企,进驻之前都要签定绿色建筑协议书,必须明确保证有多少建筑要达到三星级标准。对于招商入驻的一些公共服务配套企业,绿色建筑的建设率已作为土地招拍挂文件的约束性条款,要求必须建设达到一至三星的绿色建筑总量,才具备入围资格,并明确今后建设中均不能低于承诺的额度。

其实,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绿色建筑,也不是由企业自己说了算,政府在这方面也已经有了成熟的运行模式。据彭仲宇介绍,国家对绿色建筑的认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设计标识认定阶段,由建设单位设计完成后向规划部门提出申请,符合标准规范的规划部门将颁发相应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第二阶段为运营标识认定阶段,是建筑物建成并运行一年之后,建设部门组织专业力量进行验收,达到标准的,方可颁发运营标识。

事实上,政府为鼓励企业建设绿色建筑,也有一些经济调控手段。据了解,建设三星级和二星级的绿色建筑,国家一是在资金上予以补助,二是在建筑的容积率上给予支持,可根据建设比例适当调高容积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也有人曾担心绿色建筑会大幅增加建设单位的投资成本,进而导致建设单位缺乏动力,彭仲宇告诉记者,相比整个建筑物的投资成本,绿色建筑的投资非常低,以住宅为例,每平米造价仅仅增加1千元左右,但却可以成为投资商吸引投资的巨大卖点,由此带给投资商的无形资产无法估量。

“规划的引导,经济手段的激励,市场的认可,使得未来科技城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推行非常顺利。”彭仲宇说。

体验未来的智慧城

作为一个体现国家最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新城,智慧城市无疑也是未来科技城展现“未来”的应有之义。

未来科技城的设想是,利用高速带宽网络为依托,以物联网为支持,以云计算服务平台为中心,着力为未来科技城的研发创新、运营管理和工作生活提供全面可靠而又特色鲜明的信息服务,以此推进“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整合化”的信息技术深度应用。

带着这样的理念,2003年1月,未来科技城正式入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展现智慧的未来科技城,如今正在建设“1131”信息化体系,即建设一个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集地理信息、视频综合、数据管理、基础部件、经济数据五大服务子平台以及统一管理子平台于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由智能电网、低碳生活组成的资源与环境,由政务服务、平安园区、公共服务、智慧交通、信息化运营组成的园区管理与服务,创新支持、研发协同构成的产业发展三大专项业务应用领域;建设一套包括基础网络、信息中心及配套设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一个集园区运转智能化监测,集成整合园区专项应用系统,实现园区智慧运行的园区运行管理中心。

“现在有关智慧城市的某些方面已经有很多新技术在应用,作为部级试点,未来科技城要做的是,把现有的创新技术和未来新发展的技术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彭仲宇告诉记者,结合未来科技城“产城融合”的特点,未来科技城正在构建一个融合医疗、交通、治安、资源利用、创新体系支持、智能建筑,政务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以道路交通为例,现在的市政道路上分别设有测速、监控红灯、治安等分属不同部门,承担各种功能的摄像头,但在未来科技城只需要安装一个摄像头就可以解决以上全部问题。”彭仲宇说,智慧城市的资源整合平台可以让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实现数据的共享,不仅可以节省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将服务提升到最高水平。

未来科技城建设智慧城市,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市,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最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言,从政府角度看,要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看,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民众角度看,让民众感受到“便民”、“利民”和“惠民”。

上一篇:“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建设规划公布 下一篇:佰利天:在世界之巅迎风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