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在核心素养中的绝对地位

时间:2022-10-11 01:11:57

论语言在核心素养中的绝对地位

据传,有专家把“语文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虽然说,这种划分标准不一,四个方面并没有在一个层次上,逻辑关系混乱,但是,把“语言”放在主要位置,课程的对象比较明确了。我们应当坚定语言的信念,从语言出发,围绕语言建立符合逻辑的课程内容。

一、纯粹概念的语言

坚定语言的信念,须要正确、深刻认识概念及其重要性,须要牢固地抓住语言的定义。在纯粹概念的层次上认识语言,就是暂时不考虑作为概念的语言的其他关系,仅从尚未分化、作为一个统一体的概念的层次上认识语言。

我们对于概念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因为词语常常挂在我们的嘴边,显得是异常熟知的东西,我们因而轻视概念。从现实的经验看,我们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发出的声音包含着意义,表达了概念。x开了概念,人与人无法进行思想的交流。概念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们之间的精神通道。

感觉世界的事物是杂多的,我们通过思维活动,把相似的事物归为一个类,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一个词把概括的意义固定下来,词的内容即是概念。概念是对一类对象的本质的认识,是对一类事物的整体的把握,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概念的语言,它同样是一个整体,对语言的含义,我们只能整体地把握,而不能拆分为“语”和“言”。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合(概念)而言之,“合”是语言,而不是“语文”。

概念是符合对象的认识,就是说,在我们意识中的概念,与现实中存在着的对象一致。概念本身就是真实的,所谓的不真,是不符合概念的事物。“假酒”之假,是实物酒之假,实物不符合酒的标准,作为概念的“酒”则是真实的。“语文”仅仅是一个意识,没有现实的对象,即使在“语文”前加上“真”,“真语文”仍然是一个不真实的概念。

概念的内在结构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肯定的;一个层次是自我否定的,即:A=-(非A)。按照这个公式,语言不是非语言。作为概念,语言一方面具有确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它否定自己是语言之外的任何东西,把不符合语言定义的东西排斥在自己之外。康德所谓人为自然立法,即是说人为自然建立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概念及其组合。语言是我们学科的最高标准。

课程应当具有科学性,课程中的概念应当是经科学认识而规定了的。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分析言语行为,把言语行为中个人的、次要的、异质的部分称为言语;把言语活动中社会的、主要的、同质的部分称为语言。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我们的课程就是用汉语的符号系统组织教学。

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人类优秀品质和完满个性的人。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实现教育的总目标,换言之,各个学科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就对教育的总目标尽到了责任。“语文”带给我们的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意识,我们通过“语文”获得的观念是,仿佛它无所不有,无所不能,让不少的“语文人”凌虚蹈空,直接攀爬到教育的总目标,进行人格、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现在,把学科对象确定为“语言”,我们就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教育,让学生能够说出优雅的汉语,写出优雅的汉语,我们才算是真正的“语文”教师。

二、形式多样的语言

学科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围绕学科对象进行认识而建立起来的概念网络,学科的最高概念处于概念网络的顶端,与其他概念之间内在地联系着,把其他概念统摄在自身内。语言学科的体系是人们对语言进行科学认识而建立起来的,这个体系的全部内容来自语言,并且包含在语言之内,具有客观性、逻辑性、必然性。

语言的表达形式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书面语言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口头语言记录下来,需要记录的工具。记录汉语的工具是汉字。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辅助手段,能够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这两种知识是学习汉语的基础。

语言的运动形式分为两种,一是理解,二是表达。理解和表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但是,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每一种形式都潜在地包含着另一种形式,理解内在地包含着表达,表达内在地包含着理解。所谓理解本位或写作本位,都是对语言的片面认识。解读课文的目的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表达则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知识所进行的表达。口头语言分为听和说,书面语言分为读和写。语言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的结果,最初是对单独事物的简单认识,最初的语言形式是单音节词。随着认识的深入,能够把事物的性质或属性与事物联系起来,对事物修饰或限定,这就出现了短语。人们进一步发现了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能够把事物及其行为联系起来表达,语言成长为句子。语段、语篇则是更为深入、复杂的认识结果。婴儿学话,也是先单音节,再双音节,然后才是多音节词,进而学会说完整的句子。现代语言学把语言分为语素、词、词组、句子、段等几个单位,除语素是为了研究语言的需要外,其他单位的划分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语法是研究者静态地观察、分析语言而总结的语言结构规则。

语段组合起来构成了篇,即广义的文章。文章分为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它们是现实的活生生的语言,是人类思想深广、语言丰富之后所形成的语言形式。绝对不能认为文学是有别于语言的另外一种事物,文学如果离开了“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就无法存在。文学是符合语言的真、善、美的最高标准的语言形式。

语言是精神活动的结果,精神的内在核心是思维,培养语言能力就不能不进行思维训练。在语言教学中训练思维,一是要借助现代思维科学的成果,在思维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思维训练;二是结合课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力量,修辞则是表现在外的、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艺术,学习常见的修辞格是语言教育的应有之义。

汉字、汉语拼音,理解和表达,词、短语、语句、段、篇(文章和文学)及语法,逻辑和修辞,它们都是语言肢体的要素,共同构成了汉语教学的体系。这些内容的每个部分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都受到“语言”的限制,都不能无限发展自己,某一组织结构无限发展,则超出了语言,它们只能以有限的形式加入到语言教育中,彼此照应、协调,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语言”作为概念,像灵魂那样,一方面,它统摄自己的各种形式,不让它们逃出自身;另一方面,它浸没在自己的各种形式里,赋予肌体的各个部分以生命。

三、文化中的语言

核心素养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化,如何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呢?首先应当知道文化的概念,文化究竟是什么?

我们古代虽有“文化”这个词,但是,含义与今天之“文化”却大不相同。中国古书里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而言的。“文”指文德,即仁义礼乐之类的意识形态或制度化的工具;“化”指教化,对于不服从政令的异己势力或远方异族,用文德教化他们。

据王力的《汉语史稿》所讲,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一个特点是尽量利用日本的译名,“文化”就是“来自西洋,路过日本”,回归中国的意译词,是鸦片战争以后的新词。日本人用汉字中原有的古词意译西洋词语,用古汉语中的“文化”译英语的culture。

从⒚稍硕开始,文化的现代意义逐步形成。以“文化”为研究对象,形成专门理论的“文化学”首先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L.A.怀特,他被称为“文化学之父”。L.A.怀特认为,文化的实质在于符号或符号能力,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关于“文化”的定义,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这个定义至今为文化学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学者孙本文对文化作如下划分:

狭义的文化指一种具体文化体系。茶文化包括茶叶制作与品评、冲泡技艺、茶器创作、品茶环境及与茶相关的诗文等;儒家文化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推动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典籍,礼、乐、仁、义等观念以及发展、传播史。正如儒家与茶文化、艺术等同属于文化那样,语言也是一种独立的具体文化。鉴于语言的特殊性,它的内容承载了儒家的思想,但是,这不影响我们把语言与儒家文化看作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汉语本身就属于文化,汉语教学就是在进行汉民族文化的传承。着重强调文化,仿佛汉语不属于文化,就如同葡萄不是水果那样。着重强调的目的是要从汉语转移到另外的具体文化上;转移到其他具体文化上,必然影响汉语教学,对汉语文化的传承造成伤害。汉语教学与其他特殊文化相遇的时候,比如星象、古代官职等,过去的做法是注释,通过注释来理解汉语,这是处理汉语与其他具体文化的恰当方式。

上面从“语言”的概念出发,简略地勾画了“语言”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诸形式之间的结构框架, 说明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确定的、清晰的、现实的、可认识的对象,目前,对于语言及其各个单位的知识比较全面、充分,以“语言”为核心整合学科体系,可以摆脱“语文”带来的迷幻,走出“语文”课程长期无学科支撑的尴尬境地。

[作者通联:戴渊华,浙江台州市外国语学校;邓维策,浙江台州语文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聚焦篇性特征的多方会通 下一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