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

时间:2022-10-11 01:07:18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

摘要:资源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已日趋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近年来也进入了国家决策视野。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产业的发展由其储量决定,其整个存亡过程呈“生命曲线”形态,即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转型成本、风险不同,因此,应把握最佳转型时机,以减少转型给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生命曲线;转型策略空间;最优转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5―0102―07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系指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不可再生资源或耗竭型资源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需特别强调两点:其一,资源开采及初加工在该城市产业结构中一定要居于支柱性或主导性地位,从而资源型产业的兴衰决定着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其二,资源型城市一定要有资源采掘业,否则,在资源加工业与资源采掘业分离的情形下,资源加工的规模和比重再大再高也不能称之为资源型城市。事实上,我国资源型城市不仅在发展上受到资源型产业的决定性影响,甚至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本身就是因资源而设,是资源开发催生了资源型城市的建立。

尽管资源型城市的定量界定标准和我国到底有多少资源型城市是近20年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迄今为止,学术界仍难有统一意见。目前,关于我国资源城市界定标准及相应数量的权威研究成果有三个:一为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运用多变量聚类分析和纳尔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的68座的提法;二是中国矿业联合会按照“矿业产值占城市工业总产值一般不小于10%或矿业从业人员占城市全部从业人员不小于15%,同时考虑城市的传统矿业职能是否仍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因素”标准,以我国1999年有关数据确认而提出的199座的说法(矿业城市178座,森工城市21座);三是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2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中,运用采掘业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四大指标,将发生学原则与动态原则相结合而确立的118座的版本。实际上,不论那种指标,其具体界定结果都会因时间选择基准的不同而不同,但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却是宏观经济中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资源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难题日趋严峻地摆在我国面前,资源城市经济转型问题近年来也进入了国家决策视野。比如,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就认为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资源枯竭城市为40个;中国矿业联合会则认为,在我国的178座矿业城市和21座森工城市中,资源已经衰竭的城市有21座,并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鼎盛阶段的城市资源已趋于枯竭。

以2001年12月辽宁省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第一个试点市为标志,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正式启动。此后,为早日全面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国家积极进行转型试点以探索和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日趋注重促进资源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建立。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多描述性、要领性政策研究,真正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和长效机制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如何科学地对资源型产业特殊的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怎样判定资源型城市或资源产业是否已经陷入衰退?从理论上讲,资源型城市最佳的转型时机应该怎样选择?经济转型的最迟时点又应该如何判断?从现实来看,有那些现实的转型模式可供选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最优的转型模式是什么?如果站在科学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高度,上述问题无疑是需要首先给予回答的。

二、资源产业特殊的生命周期及阶段划分

在可能导致资源型城市衰退的原因中,资源的诅咒、国际能源结构的转换、因发展阶段变化劳动力价格普遍上升带来资源产品竞争力下降和资源产业的特殊发展规律是根本性原因。从可预期的时间阶段来看,资源的诅咒、国际能源结构的转换和劳动力价格的普遍上升对我国众多资源型城市来说,还构不成城市衰退的主要因素。因而,为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机的选择问题,最核心的是要审视资源产业特殊的生命周期,然后以此为基点,对应资源产业发展阶段来科学地确定资源城市转型理论上的最佳时期。

(一)资源产业特殊的生命周期

1.资源产业中“资源”的共性特征:不可再生性。从约定俗成的角度看,与资源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相关的资源不是指社会资源,也不是泛指任何自然资源,而是仅指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中的森林(在中短期意义和大规模产业采伐角度上,森林也是不可再生的)。相应地,资源型产业就是从事不可再生资源(包括森林这一“准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主要包括金属矿产资源型产业、非金属矿产资源型产业、能源矿产资源型产业和森工产业。承接资源型产业的概念,资源型城市是指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不可再生资源或准不可再生资源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主要包括金属矿产资源型城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型城市、能源矿产资源型城市和森工城市。

2.资源产业的发展由自然储量决定,衰亡不可逆转。一般产业的生命周期是由产业技术周期导致的,其衰亡大多是由于技术落后或替代产业的产生而导致的市场需求萎缩造成的,因此,依靠技术进步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往往能让近于衰退的产业“起死回生”。与一般产业相区别,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规律与生命周期不是由产业技术水平决定,而是由所在城市或地区的资源储量决定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开采特别是过量开采,必然会带来资源储量的迅速下降乃至枯竭,从而资源储量的高低内在地决定了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的长短;即使技术进步了,也只能在一定时期内降低开采成本,并不能从根本挽救整个资源产业。

3.资源产业的整个存亡过程呈“生命曲线”形态,可划分为五阶段。根据资源型产业的“生命轨迹”可按资源储量的消耗程度大致分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衰亡期五个阶段,资源枯竭即资源产业生命终结的时刻。国内相关研究一般把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开发、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如齐建珍,2004)。但从生命曲线的完整形态来看,应该将产业衰亡从一个点扩展为一个阶段,因而五阶段划分更科学。实际上,产业衰退与衰亡阶段的分界点与产业开发与成长阶段的分界点一样,都是资源产业生命曲线上拐点。国外如布拉德伯里也有六阶段划分的说法,即建设期、雇佣期、过渡期、成熟期、衰退期和关闭阶段(Bradbury J.H.,1984),但其研究带有较强的描述性色彩,还不能算理论意义上的科学归纳。

为了便于弄清问题,下面以单一资源产业城市为例,来说明资源产业的特殊生命同期。产业是

城市的生命,由于只有单一资源产业,因而如不适时转型,资源产业发展规律内在地也就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规律。

(二)资源产业衰退及衰亡阶段来临的定性与定量条件

转型意味着事物性质及形态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因环境及自身结构性变化的调整,简单地说,一般是先有问题,后有转型。当然,这里讲的是被动转型,而非主动转型。被动转型往往比主动转型复杂性高、难度大,因而,重点从被动转型出发来看一下资源产业衰退及衰亡阶段到来的判定标准。

1.资源产业衰退阶段来临的判定标准。从定性的角度看,资源产业繁盛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分界点应该是资源产业能否支撑城市的正常发展:在这点之前,资源产业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就业支撑、产值支撑、财政支撑等,因而城市能正常发展;在这点之后,单靠资源产业已经不能为城市的正常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就业空间、财政收入水平和产值贡献,城市开始面临困境,正常发展受到威胁。

从定量的角度看,资源产业从成熟阶段向衰退阶段过渡的标志是:宏观上,资源开采总计超过已探明的资源经济可采储量的70%,保有可采储量的服务年限已不足15年,资源产业的销售额、利税额和就业人数开始出现连续且非周期性的下降,资源型主导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呈现不足;微观上,采掘成本上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亏损企业增多,企业普遍感到经营规模扩张受到资源供给的较强约束。

2.资源产业衰亡阶段来临的判定标准。从定性的角度讲,资源产业衰退阶段与衰亡阶段的临界点在于资源产业能否支撑和维持城市的生存。在这点之前,尽管资源产业开始衰退,产业的主导地位趋于弱化,支撑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力不从心,但资源产业的产值贡献、利税贡献和就业贡献还相当可观,短期内城市的生存还没有受到真正威胁;在这一点之后,由于资源产业急剧萎缩,已经难以再为城市生存提供起码的财税贡献、就业贡献,城市各方面困境急剧加深,城市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从定量的角度看,资源产业从衰退阶段向衰亡阶段过渡的标志是:宏观上,资源经济可采储量已经不足已探明总储量的10%,保有可采储量的服务年限已不足5年,资源产业整体的销售额和就业人数已经不足正常年份的70%,利税总额更是下降到正常年份的50%以下,资源产业已经失去了对城市经济的主导能力;微观上,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大量企业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很难有再就业渠道,居民收入总体上难以保障正常生活需要。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选择

(一)转型策略空间、转型成本风险与转型初始条件的关系研究

1.转型初始条件决定转型策略空间。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初始条件是指在转型的起点上存在的、制约着转型领导部门进行转型决策的那些客观因素。转型初始条件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启动的时机和外部环境。

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主要指主导资源产业的类型,比如是煤炭、石油等能源产业,还是金属、非金属等矿业产业。就中短期而言,转型启动时机主要指资源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转型的外部环境则包括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盛行和新产业革命的风起云涌。对转型而言,城市特殊的产业结构和具体的外部环境都是客观的存在,是转型决策者无法选择和必须面对的,它们与转型时机这一可控变量一起共同决定了可供转型选择的策略空间。其中,把转型启动的时机作为初始条件是因为人们对于时机的判断和把握,虽然取决于主观认识和行动能力,但是时机本身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在什么样的时机启动转型,对于转型路径及其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初始条件三个因素的作用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转型决策是在三者共同作用下做出的选择。三者作用的交集即图3中三个圆圈叠加的部分,它是转型的策略空间,是启动转型时实际可以做出选择的范围。

2.转型启动时机影响转型成本和风险的大小。转型无疑是有成本的,也存在着可预知与不可预知的各种风险。

一般而言,转型成本主要包括衰退资源型产业的退出成本、新兴接替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形成成本、已破坏生态环境的修复成本、城市软硬投资(发展)环境的建设成本、劳动力退养分离与再就业的相关成本等;转型的风险主要包括转型期社会安全与稳定方面的风险和接替主导产业培育成长方面的风险。这些转型成本与转型风险的构成内容都是与转型启动的时机高度相关的:在资源产业衰退阶段到来后,转型开始越晚,转型成本与转型风险就越大,相应的转型策略空间就越小。

(二)理论上的转型最佳时期和两类最迟转型时点

1.最佳转型时期。资源产业成熟期特别是该阶段的前中期是启动转型的最佳时期。

在资源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资源产业对城市产业结构有着强大主导能力,既通过产业关联带动着其它产业发展,也通过集聚与辐射效应推动着整个城市及其广大腹地的协调发展。在该阶段,城市人口增长虽然不再像产业成长阶段那样强劲,但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生产和生活类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的现代化与宜居性越来越强;资源产业的销售量虽不再像产业成长阶段那样迅速扩张,但盈利能力却相当显著,资源开采量也稳定在一个可观的水平。如果在这一阶段,特别是该阶段的前、中期预先进行转型,那么,随着接替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就能将资源产业衰退阶段所带来的失业人口剧增、城市经济下滑等社会矛盾与问题化解于无形,甚至有可能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推向新的阶段与水平。

安徽马鞍山市的经济转型就属于这种情况。因钢而生的马鞍山市诞生于解放后,半个世纪以来,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避免传统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命运,马鞍山较早地开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的探索。由于动手早,且转型路子走对了,马鞍山不仅实现了资源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马鞍山钢铁公司已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冷热扎薄板生产线、高速线材生产线,其开发的H型钢被用于建设海洋石油平台和北京奥运场馆等),而且在化工、环保和耐火材料产业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因而,马鞍山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利用外部资源为主和占领外部市场为主”的两头在外的经济格局,并且城市发展也跃上了新台阶,不仅多年来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连续多年名列安徽省首位,且致力于绿色城市建设,成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城市正常发展意义上的转型最迟点。资源产业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分界点是最佳转型时期意义上的转型最迟点,这一点也是资源产业能否支撑城市正常发展的分界点。如能在这之前成功转型,

新兴接替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能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和消融资源产业衰退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城市发展不会因资源产业衰退偏离基本的正常轨道。如在这点之后才转型,即使转型成功,城市的正常发展能力在短期内也很难恢复。

阜新市启动转型时就已经错过了城市正常发展意义上的转型最迟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阜新进入了煤炭生产衰退期。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平安矿等几个主力矿的陆续破产,单一主导的煤炭资源产业再也无力支撑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地方财政收支为例,2000年阜新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而全市财政支出发生11.7亿元,是补贴财政。尽管阜新在中央和上级的重视与支持下,自2001年底开始启动转型,并且转型至今也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果,但判定城市已经具备了正常的发展能力为时尚早。

3.城市生死存亡意义上的转型最迟点。资源产业衰退阶段与衰亡阶段的分界点是城市生死存亡意义上的转型最迟点。如能在这一点之前成功转型。新兴接替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能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和消融资源产业衰退所带来的巨大失业压力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城市发展速度虽然放慢,但城市基本的生存能力不会受到实质威胁。如果到了这一点资源型城市都没能启动转型,资源产业的缕缕衰退就会危及整个城市的存亡,此后,外流的就不仅是在本地找不到投资机会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要素,而且普遍劳动力也开始由于无业可就和无法维持生计而大量向外迁移,城市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气和要素集聚能力。

云南东川市的经济转型就属于错过了城市生死存亡意义上的转型最迟点的情况。从铜矿的发展历史看,东川铜矿是历代为京都铸币的原料供给地,远在西汉时期就能制造青铜器。东川市系1958年依托百年老矿东川铜矿建立起来的地级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铜矿资源逐渐枯竭,致使大批企业破产,大量职工无法安置,城镇登记失业率一度超过40%。另外,由于历经数百年的开采史,东川的植被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许多沟谷干季寸草不生,雨季泥汤滚滚,沙石俱下,形成破坏力极强的“泥石流”。

(三)预先(规避)转型:不能称之为转型的另类最佳转型

规避转型是在资源产业开发期或者成长期内,就吸取国内外资源城市因资源枯竭或产业衰退而不得不实施经济转型的教训,从而在资源城市兴起甚至是资源基地新建时就把以后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进行统筹考虑,将问题有目的、战略性地解决在尚未形成阶段。可见,与资源城市繁盛期、衰退期、衰亡期的主动或被动转型不同,是预先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化解,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所以,规避转型尽管与转型有别,但它是另类的最佳转型。

四、现实选择:资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上的最优转型操作模式

(一)激进式转型:矿竭城衰情形下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城市所赖以存在的主导资源产业因资源枯竭而急剧衰退时,城市就无可逆转地陷入了紧急状态,矿竭城衰的危险会在短期内被迅速放大。这种情形下,原有资源产业只能退出历史舞台,经济转型已经相当被动,产业的结构调整必须急转,即在对城市进行救援的同时,迅速培育新产业。当年日本夕张的经济转型,就是采取的这种激进式转型模式,面对煤炭储量迅速枯竭的现实,夕张开始在资源基地特色“煤”上做文章,于1979年修建了煤炭历史村,以旅游业置换和替代煤炭产业。

从实践与理论相对应的角度看,激进式转型作为被动转型方式,实际上与理论上最佳转型期后的所有阶段相联系,即不仅在城市正常发展意义上转型的最迟点与城市生死存亡意义上转型的最迟点之间可以激进式转型,就是过了后一个转型最迟点,也还是可以进行激进式转型。这是因为,虽然理论上超过了城市生死存亡意义上最迟的转型点后,城市会消亡或者说降格,但在实践中,由于我国经济区域的调整依附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间人口的流动也受制于传统文化、居住习惯、人际网络等多种非经济因素,因而城市未必真是消亡或降格,从而更需要激进式转型。

(二)渐进式转型:矿兴城荣情形下转型的现实选择

在资源产业发展的兴盛期,城市开始欣欣向荣,但资源开采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始显现。这种情形下进行经济转型具有较大的主动性:一方面,原有资源产业有做大做强的深化发展空间,比如可以进行产业链延伸、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等;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城市现在的产业基础与产业发展趋势,选择和培育对整个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非资源主导产业,力促多元产业结构的形成。如德国鲁尔,在20世纪60年代启动经济转型时,尽管其煤炭产业受开采成本上升和廉价石油的影响呈衰退之势,但煤炭资源并未枯竭。因而,政府在推动转型时,也并没有对煤炭产业弃之不理,而是在发展非资源产业的同时,通过大力资助,推动煤炭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强化产业竞争能力。通过这种产业改造,鲁尔区至今还是德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三)预先(规避)转型:城市规划或资源基地初建时的科学选择

规避转型是未雨绸缪的模式,也是吸取国内外资源城市面临资源枯竭或产业衰退而实施经济转型的教训,在资源基地新建甚至是规划时就做出的合理选择。

1.资源基地不一定都建城市,对于确实不宜建城的,可以考虑长距离通勤模式。由于传统的“一矿一城”模式,与周边已有的城镇布局缺乏协调和有效衔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区位偏僻、内部布局零散等弊端。因此,在建城条件差的地方,要放弃传统的“一矿一城”模式,尝试“长距离通勤”模式,即不在偏远矿区建立新的居民点,而是依托距离较近的中心城镇,家属居住在中心城镇,职工集中时间轮岗。理论上,城市的产生机理与企业的产生机理一样,是外部交易成本过高、难以通过分工实现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次优选择。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工人远距离上班大为便利,而且资源运输成本也急剧下降,运输便捷性大大提高。因此,长距离通勤模式已经成为规划新资源基地时的可行选择。

2.即使资源基地适宜建城,也要规模适度,并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要多业并举,优化产业结构;(2)改变传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合理确定资源开采强度和服务年限;(3)高度重视技术与工艺的更新,不断提升产业竞争水平;(4)改变和摒弃以往那种大包大揽的传统用工制度;(5)从源头上注意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决改变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在资源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转型模式,见图4。

五、结论与建议

1.根据资源产业特殊生命周期,从理论上将资源型城市(最为典型的就是单一资源主导产业的资源城市)特殊的阶段性发展规律进行了五阶段划分,并探讨了阶段划分的定性和定量依据。

2.从理论上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两类最迟转型时点问题(即城市正常发展意义上的最迟转型时点与城市生死存亡意义上的最迟转型时点)。

3.从现实选择来看,主导资源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的战略空间和转型成本与风险也就不同,在最优转型模式选择上分别有规避转型模式、渐进转型模式和激进转型模式三种。

4.建议国家和资源型城市要结合资源产业特殊发展规律,上下结合,适时谋划和启动经济转型:既可以在资源基地初建期或城市兴起阶段预先转型,以规避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在城市繁盛阶段宜早不宜晚地启动渐进转型,以缓冲和消解掉资源产业衰退给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错过了这两类最佳转型,就一定要从资源城市还能否正常发展或能否继续存续的高度来思考资源城市的激进型经济转型问题。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地理分部的重要性判断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社会交换的组织支持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