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10 10:06:40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我科近2年收治产妇2080例,其中23例产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其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20例保守治疗,并实现静脉再通。3例行导管取栓术,静脉复通。结论: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多种因素导致,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早发现、早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产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05-01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是产后严重的周围血管并发症,LDVT的发生有三个主要因素,即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凝固性增高[1]。LDVT所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对产妇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因此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我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产后出现23例LDVT,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年龄26~ 43岁,平均36.5岁;初产妇6例,经产妇17例;经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18例;合并症:糖尿病4例、高血压5例、肥胖1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发病时间 产后7~54天;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

1.2临床表现 下肢疼痛、肿胀、增粗、发热、皮肤苍白等表现。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明确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3治疗⑴保守治疗:LDVT一经确诊,应立即严格卧床休息,以免血栓脱落引起脏器栓塞,抬高患肢促进深静脉回流,溶栓治疗:发病3d以内且无出血倾向者,应用尿激酶30~50万u加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夜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u,1次/d7~14d为1个疗程[2]。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复方丹参2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溶栓抗凝过程中每6h监测一次凝血指标:凝血醉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血液流变学。其中PT、APTT、Fib的监测尤为重要。以PT为首选指标,PT-INR的数值调整至2.0~3.0,APTT时间延长至对照的1.5倍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当纤维蛋白低于1.0g/L时,易发生出血,应马上停药。)此后采用华法令2.5 mg口服,每天1次3~6个月。(期间每周复查INR,控制在2~3之间)。需注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先于华法令口服;⑵手术治疗:以导管取栓手术为代表的传统手术方法。

2结果

23例患者中20例保守治疗,并实现静脉再通。3例行导管取栓术,静脉复通。无肺、脑栓塞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癌症晚期、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即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壁损伤已被广泛接受。据报道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产后是产前的2倍。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由多种因素所致:⑴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患者多为高龄、肥胖剖宫产的产妇,其产后卧床活动少,血流缓慢。而妊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血液粘滞度较其他妊娠妇女高,使血流缓慢、血流易淤滞,即使其自然分娩,也易发生LDVT; ⑵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剖宫产术和自然分娩对盆腔组织组织均有较大的创伤,创伤后炎症介质释放、妊娠后生殖道炎症未彻底治疗,而分娩创伤使炎症扩散,甚至出现产褥感染,尤其是妊娠期糖尿病,更易发生产褥感染,上述因素均有大量致炎因子产生,这些致炎因子使血管内膜损伤,血管收缩功能差,血流减慢,易形成附壁血栓。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产妇,由于细胞毒性物质和炎症介质如氧自由基、过氧化脂质、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极低密度脂蛋白等均可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3];⑶妊娠期雌激素分泌增加,足月时达最高峰,促进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增加,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妇女增加40%~50%,改变红细胞表面负电荷,血沉加快,故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⑷剖宫产麻醉时间长,麻醉平面以下静脉血管壁平滑肌松弛,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⑸产后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即应给以综合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等。主要治疗方法有溶栓和抗凝、手术治疗。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有:(1)做好孕期保健、孕妇营养合理、适当控制体重,纠正贫血,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及凝血功能;(2) 积极治疗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妊高症,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3) 剖宫产术中轻柔操作,减少血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4)术后注意补充液体,保持水电平衡。术后少用或不用止血药,减少血栓形成;(5)鼓励产妇早下地活动,哺乳时避免盘腿久坐,改善下肢静脉血流缓滞的状态,不能离床活动者应在床上多活动下肢;(6)产后仔细观察肢体情况,如有下肢疼痛、肿胀,活动不便等,应考虑血栓形成,行彩超检查,及早发现血栓[4]。总之,对LDVT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2-643.

[2]王鸿利,王学峰,血栓病临床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23-424.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7.

[4]Rastegar R,Harnick DJ,Weidemann P,et al.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videodensityisflow-related an is dependent on the relativeConcentrationsoffibrinogenandredbloodcells[J].JAmCollCardiol,2003,41(4):603-610.

[5]刘国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23(5):293-294.

上一篇:小肝癌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