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探究

时间:2022-10-10 09:53:36

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探究

【摘 要】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自主学习,使他们可以自主的获取知识,为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而做准备。但是现,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不利于现代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努力地改变这些误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误区

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在刘明的《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以朱自清为例浅析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写道,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从刘明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看通过教学,学生有没有获得收获。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是通过语文阅读的教学来使学生获得知识,使学生各方面的阅读能力获得提高。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误区

1987年,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批评,他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其实这四个字主要批评的就是语文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

对于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误区,以上问题主要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身上,包括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不尊重。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既包括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也包括学生的个性。现在,大部分教师依然是把自己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模式教学,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思路走,从而限制了自己个性的发展。

2.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模式化。教师在多年的教学教学中所形成的经验不会轻易改变,而且对文本的解读就是那固定的几个步骤,这非常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发展,既无法吸引学生兴趣,又无法与时俱进。

3.对学生阅读要求不够。现在学生,普遍阅读量太少,阅读速度也慢,阅读质量也不高,这与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大部分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达到这么高。

从以上我们所列举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许多误区。而这些误区,严重阻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这些误区,积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以上误区,有以上几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兴趣这一点是最基础的,因为兴趣是所有学习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们才会有愿意阅读的可能。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种类又可分为以下四点:

(1)利用真实情境。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例如讲解课文《要下雨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燕子低飞,鱼出水面”等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行为。

(2)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录音、图画、视频、相片等多媒体资料,来进行对教材中的情境再现,也可以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境,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可以横好的理解文章。

(3)感受语感情境。这是对教师的语言渲染能力的要求,要求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思维和联想。

(4)扩散想象情境。即教师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加以想象,揣摩文章中人物心理,真正进入角色,这个过程强化学生的感受意识,由“动情”到“悟理”。

2.鼓励学生个性阅读。

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鼓励学生思考提问,鼓励学生各种阅读方式,例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方式。但是也不可以放纵,因为网络等信息技术发达的环境下,各种不良信息泛滥,因此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引导作用。

阅读必须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体悟、感受、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要对阅读的对象进行再创造。阅读创造是认识上质的飞越,是不断想象的心理反应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是高水平的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读书的基本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智慧和能力。

3.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

有了阅读的条件才能够阅读,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增设阅读课、为学生补充各种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场地等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现在新技术迅速发展,各种媒体也日益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善于从图书馆、网络、书店等来获取阅读资源,同时要课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阅读资源。

4.扩大阅读范围。

通过阅读,我们并不是只能读到文学作品,也能够读到历史、政治、经济、科学、社会、艺术、人生的等等。学生除了新版教学大纲要求的必读的名著、古诗词等之外,还可以读一些与前沿有关的通俗读物,但是不能以此为课外阅读的主流。

5.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

教师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备课的能力、课堂组织和协调能力、运用多媒体的能力、语言渲染能力等等。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相信对语文阅读教学中误区的改正起到积极作用,并且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至关重要。虽然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以上所说的各种努力,肯定能够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阅读教学朝着更加积极,更加乐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雪霞,《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学术研究》周刊,2012年第3期。

[2] 付志行,《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育科学》,2012年第2期。

[3] 刘明,《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以朱自清为例浅析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战线。

[4] 褚宏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学术论坛,2010年7月。

[5] 张宗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衡水师专学报,第四卷,第3期,2002年9月。

[6] 汪全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科学教育,2011年第5期(第17卷)。

[7] 绍秀芹,《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6期。

[8] 马晓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现代阅读,第1期,2012年1月。

上一篇:新课标的应对策略 下一篇:打破樊篱 走出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