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高效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时间:2022-10-10 08:45:08

【前言】初中科学高效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初探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科学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领悟。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它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采用递进式问题的提问形式,既可...

初中科学高效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优良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被公认为最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深入分析、钻研教材,努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线索,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

一、创设奇趣式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课堂中奇趣式的问题情境,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激昂的情绪,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有明显地提高,学生会很快进入学习情景并自主学习,从而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案例1:在学习了《水的浮力》后,再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入:在漏斗中放入一只小塑料球,先问学生若往漏斗中倒水,小塑料球会不会上浮?学生都会答“会上浮”。接着往漏斗中倒水,实验结果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只见有少量水从漏斗下端管口流出,但乒乓球并没有上浮(右图一),学生们惊讶不已。再接着用手指堵住漏斗下端管口(右图二),结果看到小塑料球上浮。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极大的求知热情,大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再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教学中很多概念、规律,都是从实验中得出的。当学生面对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他们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去尝试探究其中的奥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科学实验中各种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准确形成概念,掌握科学规律。

二、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科学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领悟。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它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采用递进式问题的提问形式,既可降低问题的难度,又可锻炼学生思维的质和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会使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案例2:在教学“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可不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

(1)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如果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检验出来?

(3)叶片是绿色的,我们如何从叶片中更清楚地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4)如何把叶片中的色素脱去?

(5)叶片放人酒精中后为什么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酒精行吗?

(6)如何肯定叶片中的淀粉一定是光照下制造出来的,而不是叶片中原来积累着的呢?

通过这一系列层层推进式的问题提问,使学生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在充分思考了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之后,学生自己可以设计出实验步骤。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易忘记,过一段时间即使部分忘了,还可以自己推理出来。通过这种递进式的问题讨论,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试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外部知识直接输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知识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将新知识进行主观改造后,纳入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传授知识,缺少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和让学生思辨与交流的机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若能挖掘学生思维中的错误点,寻找学生知识建构的支点,创设能激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

案例3:在教学“长度的测量”时,学生小学时就会使用刻度尺,已有测量长度的知识基础,认为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容易,就有露一手的想法,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可对学生说:“大家先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看哪个同学最棒。”学生们认为这太简单了,就纷纷动手,开始测量了。结果让大家非常意外,有的同学测量结果忘了写单位或写错单位;有的同学测量时刻度尺没有放正;有的忘了估读;到台上测量的几个同学,用老师提供的厚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没有贴近被测物体测量。教师对测量长度的方法作了点拨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点,接着让学生再去测量其它物体的长度,结果学生都能测量正确。

通过创设试误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碰壁”,引起认知上的冲突,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自觉解决冲突的任务,从而达到认知新的平衡,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牢固的、灵动的。

四、创设求异式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强调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新课标追求的重要目标。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多角度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我们都知道,人的创新能力的大小与求异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在重视培养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注重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些激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情境,使他们掌握变通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4:在教学“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时,一般都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匀速直线运动,且在运动中不易准确读数。此时引导学生,能不能采用物体相对运动,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只要拖动长木板运动,此时与长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无关,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测出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通过这两种方法对比,学生认为后一种方法读数方便准确。平时注意求异思维这方面的问题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还应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

上一篇: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综合性人才 下一篇: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