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10 07:15:39

人体解剖学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教材的快速更新、课时的不断缩减,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已不相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实际,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1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更新与发展,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全国医学院校都经受教材快速更新、课时不断缩减的考验。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J16号)文件,我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本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精;咸内容,建立"理论引导,实践为主"的教学格局

大专生在校学习时间短,社会对医学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课时不断缩减,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精减了教学内容和调整了理论和实践学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解剖学共108学时,理论缩减为66学时,实践增加至42学时。教学内容不同,理论和实践学时安排不同,如运动系统,理论20学时,实验12学时;神经系统,理论12学时,实践8学时。精减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理论引导,实践为主"的教学方针。

2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随着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进

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结合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体解剖学与临床课程的联系,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用性"。在教学大纲中,各章补充X线影像。如:脉管系统理论教学大纲补充心的位置、外形的的X线影像;实验教学大纲补充胸部X线正侧位片,观察不同的心影。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师结合实际,进一步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1 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强调"必须、够用",加强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采用启发式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挂图和举例等手段使学生了解重、难点内容,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3.2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

合,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案例教学、归纳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析病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一小孩误吞一梅核,经哪些器官排泄至体外?心脏的外形结构归纳为"右上心底左下尖、前胸下脯两个面、左右下3个缘、表面4沟分界线"。

3.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丰富了理论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教学资料已在校园网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和查阅有关资料。

4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

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观察

能力的培养。

4.1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促进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在实验教学中,按实践教学大纲要求,观察各系统标本和模型,同时引导学生观察X线片、造影片、CT扫描片、MRI图像等影像学素材,使解剖学知识与影像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层次的观察,攻克学习难点,逐渐完成由解剖学形态观察向

影像学应用过渡,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4.2 改革实验教学环节,分组实验改变原有的实验过程实验教学环节改为:组

织教学教师讲解示教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学

生分组观察并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答疑教师检测实验效果总结。

4.3 采用综合课直接在实验室上课某些章节内容教师利用挂图、标本或模型直

接在实验室教授,边讲边观察,直观形象,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和

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骨学和感觉器。

5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成立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和模型室等共22间,现有尸体65具,陈列标本1000余件。实验室安装了通风设备和抽风式尸体解剖台,并配备标本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各类标本,改善实验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课前实验准备良好,保证实验课时间及质量,实验开出率达

100%。

6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并安排教师辅导,指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一定效果,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尚需更好的深入发展,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部分实验室局部标本、游离标本或模型不配套,不能满足多个班级同时开展实验;X线片、造影片、CT扫描片等影像素材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1-6]。在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建设全方位的多媒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仲敏.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2):43-44.

2王长月.医学影像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

究.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5):23-24

3 付升旗,陶晶,刘恒兴,等.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15(4):67-69

4 马腾,刘学政,王小飞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设想.解剖学杂志,2007,30(3):383-385.

5程亚涛.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8.1,24-24.

6l王华侨,徐杰.提高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水平的实践.解剖学研究,2001,23(2):119-120.

上一篇:实践教学重要性在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及现存问题... 下一篇:涂涂抹抹也能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