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技能创新

时间:2022-10-10 07:03:38

谈谈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技能创新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高中政治教师面临全新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课堂教学技能。本文对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进行了思考。主要阐述新课程下的高中政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技能创新上如何突出学生主体,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大量的教育教学实例表明:凡是愉快的、有效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综观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在代替学生学习,在他们眼里,学生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精心的呵护,他们努力工作,代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全然不顾学生的表现欲,不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相反却使学生得“厌食症”、“依赖症”,极大到扼杀学生的主体性。事实上,现在的中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他们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好奇心强,如果把他们当作小孩包办代替就大错特错。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行政治课课堂改革,力求实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和勇气,尽力使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入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善于运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功夫。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模拟教学、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把课堂模拟成“家庭”、“学校”、“法院”等。在课堂模拟教学中,学生们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组成一个个小组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问题,用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老师参与其中,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结合课文,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政治课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世界观作为政治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人、思考的主人,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教学应抓住教学契机,设置有价值,有层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前,教师要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变以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新课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现状,善于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信托,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启发性,扩展性、现实性、趣味性,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学习“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首先教师准备有关科技发展的材料,引领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科技对百姓生活有什么作用?中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科技有什么差距?这些差距都表现在哪里?这些差距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承担什么责任?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质疑,在自学、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既激活课堂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通过图、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媒介载体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极特殊的优点。教学中我通过采用幻灯、投影、创作漫画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南方学生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是很强烈,且学生的知识面较狭窄,社会实践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痛不痒。如何让学生感悟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与治理的必要性,如何落实学生环保行动?更是难点的难点,而利用多媒体,放映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更能领悟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于是我先放映我国的大好河山,接着引入沙尘暴、洪涝灾害、黄河的断流、非洲的干旱、鼠灾,龙卷风、、、,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对策?,很自然引入“保护环境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知识性,活跃了学生思维,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使知识由抽象到具体形象,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可信度,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激发学生求知欲。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问卷调查告诉我们虽然有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政治课,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却情有独钟。而时事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国内外大事的简单罗列和拼凑,更重要的是要水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讲述“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学生查阅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政治舞台上、文化舞台上所起的作用,这些现象说明了我国在国际上地位如何?说明了什么?30年前的中国又是什么样的?今昔相比说明了什么?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现在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又有什么差距?说明了什么?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引人入胜的讲解,纵横交叉的分析,怎能不令学生感到妙趣横生?声情并茂的语言,明快有力的节奏,怎能不令学生兴趣盎然。因此,从天下事引理论,寓理论于天下事,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政治课教学能够充分结合学科的特点,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积极创设情景,化枯燥的理论知识为情趣教学,那么其形式和内容所赋予迷人的魅力将是令人心驰神往。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高中政治教师面临全新挑战。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构以及评价方式对传统教学技能及每位政治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课堂教学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2、刘楚明主编《教育辩证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3、傅国亮主编《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海南出版社

4、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

5、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和谐教育》2005年第1期

上一篇:减轻幼儿恐惧心理 增强幼儿适应能力 下一篇:浅谈营造和谐班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