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低碳经济立法的多视角分析及启示

时间:2022-10-10 05:59:49

英国低碳经济立法的多视角分析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D922.29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面对世界气候环境的急剧恶化,各国正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上做新的尝试和探索。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有着悠久的工业历史,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并从法律和政策制度上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并取得了成功。本文通过对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探讨和分析,结合中国的制度实践,提出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低碳经济 法律制度 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在工业技术还处于不断革新的发展期内,中国的经济增长仍旧严重依赖着能源的巨大消耗。世界其他国家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依赖能源高消耗的现实问题。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成功经验。尤其是关于法律制度及政策措施的制定和选择,将为中国成功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指引。

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最早由英国提出来。2009年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经研究》,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低碳经济在生产和消费中能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头”。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世界经济转型趋势要求。根据2007年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由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危及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存安全。基于现实环境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追求新的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正确选择,同时,也是维护人们生存安全的长远对策。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导向。未来经济竞争中,石油煤炭等传统的能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各国会谨慎消费,同时,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反思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步骤。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各国在世界气候会议上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导向。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经济增长结构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新能源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源消耗由“量”到“质”的转变,有利于一国进行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

英国低碳经济立法的多角度分析

(一)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经验

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世界上发展低碳经济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英国的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中,制定了丰富详细的法律规范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促进减排工作中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制定多个专项法案治理能源消耗严重、污染严重的领域。如英国先后颁布了40多部关于规划的法律法规,从矿产资源开采、分配和使用的源头防治污染;制定了《碱业法》、《制碱法》、《工业发展环境法》、《空气洁净法》、《烟气排放法》和《环境保护条例》等多个关于大气污染控制的立法,并制定了78个行业标准;先后通过了《水资源法》和《水工业法》,通过法律手段对污染水源者进行约束。专项法案的实施为英国的减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从国家战略出发,制定《家庭能源节约法》和《可再生能源强制条例》。前者从建筑节能的角度推动碳减排工作;后者是专门规定电力供应商如何履行义务的立法。

第三,公布《气候变化法案》草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具体工作:如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负责就英国在碳减排方面的政策机制、投入等问题向英国政府提出建议;设定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承诺到2020年削减2%-32%的温室气体排放,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的目标;建立排放权贸易体系,通过市场机制来控制碳排放总量等。

随着法律的实施,英国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全国开展低碳行动,如对企业进行强制约束,卓有成效的“污染者支付”原则让能源消耗大户不得不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又如制定税费减免政策引导企业对新能源的使用和开发;同时还在全国广泛宣传低碳生活,倡导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全民共建低碳社会。

(二)英国低碳经济制度的多视角分析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则,其观念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即经济发展既要保证国家经济力量的增强,同时要保证不给国民生存环境带来负作用,还要保证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和谐共赢。

英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重视从制度到实践的各项环节,一方面,从主体来讲,从国家到企业再到国民,形成了各个主体统一协作的良好机制;另一方面,从行为来讲,从国家立法到企业经营管理,最终到个人消费,都树立了良好的低碳理念,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成本效益。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英国建立排放权交易机制,促进排放权的按需自由交易。在实行商品交换的国际市场中,供给和需求是相辅相成的,有温室气体排放权需求的主体,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权供给的主体,从而就会促成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因此,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也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

引入这种灵活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一方面,可以避免排放权紧缺的国家因履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而可能导致对国内经济发展的限制;另一方面,排放权过剩的国家为其带来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从而帮助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整体上看,它可以低成本、高效益地实现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和数量的净减少,合理性非常明显。

3.关注民生。民生,是指一国国民的生存状况。无论何种经济形态,最终都要以人为本,目的即为改善人类发展的状况,改善民生。纵览英国的低碳经济立法,如能源专项立法、节约资源法案、气候变化应对法案等,法律规范的内容从限制能源消耗量到提高能源效率,再从设置节能减排目标到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各个环节的目的均是为本国国民提供稳定生存环境的法律保障。从政策措施讲,从对购买节能住宅、节能车辆的优惠到引入对企业家庭的节能审计制度,甚至到网络上便利的二氧化碳排放计算器软件,无不从细节上体现了发展低碳经济要关注民生的理念。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实践及经验借鉴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实践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并且付出了努力,制度实践如下:

首先,在法律方面,中国及时完善和修订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中国除积极加入国际公约外,也积极完善国内立法。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保体系中的基本法,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的目的、宗旨、基本原则及法律制度。之后中国又相继颁布了多部专项法律,如1995年的《电力法》、1996年的《煤炭法》、2005年的《可再生能源法》等。包括2002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2007年10月修订的《节约能源法》以及2008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内,这些都是中国气候变化立法中的重要单行法。其中,《清洁生产促进法》,标志着中国污染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环境影响评价法》对防范规划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包含了大量节能减排的规定,对减缓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其次,在政策方面:2006年,中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两个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6年了中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中国了第一部针对全球变暖的国家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2007年年12月发表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供给能力、促进能源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2008年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和中国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二)经验借鉴

借鉴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中国在法律制度层面要做的努力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法律体系,同时提高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根据英国的发展经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根本,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我国还应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尽快制定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推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涉及到排放权交易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及修订工作,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细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明确目标的执行及监督机构、目标的分解任务具体完成日期,以及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方法等,从而使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更加通畅。

其次,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力度。中国可考虑成立类似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监督机构,专门负责节能减排的监督工作,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法律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执法者严格执法,以保证法律制度的公平公正,保证经济的发展在既定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第三,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投融资优惠等经济手段,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如采用财政补贴、奖励等措施,支持高效能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同时加快排污监管机制的建设等;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新能源的开发项目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清洁能源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等。

结论

综上,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只有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目标的成功实现。法律制度的作用,就体现在这个全局统筹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各项活动按照既定规则进行,又要充分保证市场的灵活性,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英国关于发展低碳经济法制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同时中国也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发展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低碳经济模式,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英国贸工部.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省略china.省略/cn/NewsInfo.asp?NewsId=3383,2010年11月20日访问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3.秦天宝.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

作者简介:

赵志宇(1982-),男,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

张文娟(1984-),女,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调控。

上一篇:中国环境税模式选择及其建设思路 下一篇: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