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发展三大轨迹

时间:2022-10-10 05:50:25

中国广播发展三大轨迹

节目创新 新技术应用 战略协作

2005年的广播平稳地向前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开办广播节目1800多套,有70多套广播节目实现卫星传输,全国收音机拥有量超过5亿台,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4.1%,听众规模超过12亿。全国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比较完整的广播节目制作、播出、覆盖体系。2005广播发展主要表现在节目创新、新技术应用、战略协作三个方面。

一、广播节目的创新稳步发展

2005年的广播在频率、节目和栏目上都有所创新,尤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表现突出,1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推出一个全新的大型新闻直播类节目“直播中国”,“直播中国”主要特点包括每期节目以一个话题为主,适当发散,形散而神不散,多角度,多层次评述当日的新闻话题,关注度和时效度兼顾,值得一提的是,1月4日和5日,其连续播出两期《印度洋海啸大营救》,对震惊世界的东南亚大海啸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和解读,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之声”还于2005初推出“神州夜航”,节目引起听众热烈的短信参与,主持人向菲在“所以生活”栏目,将真实的生活故事作为标本分析,在故事主人公生活的转折处设题,邀请听众参与讨论,找出路,从而让听众从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体会、领悟人生。一个杀人后逃逸12年的犯罪嫌疑人因为受该栏目的启发,通过节目组的帮助联系向公安机关自首。6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半点的“气象・生活”节目,首开中国广播新闻台全力打造“气象・生活”资讯节目和品牌之先河,填补了中国广播业市场的空白。

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别具匠心,5月22日,中国测量队登顶珠峰当天,“中国之声”开通特别直播《中国2005――再量第一峰》,利用海事卫星等先进技术设备,用长达3小时30分的时间和全国听众一起见证中国测量队登顶珠峰进行测量的全过程,在第一时间向全国听众展现了测量队员英勇登顶时激动人心的一刻。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61周年纪念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从清晨6点钟开始的20个小时,邀请广播界、演艺界20位艺术家一起将听众带回那“最长的一天”,用近乎一整天的时间连续演播完一本书。

地方电台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3月1日,北京城市管理广播开播,这是一个模仿河北电台“阳光热线”节目,并也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并试图突破节目的限制,形成一个整体的频道构想,力图打造中国第一家城市管理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广播电台。“阳光热线”创设于2002年,其为一档舆论监督类的热线直播节目,到2005年,已有各地20多家省级电台开办这类节目,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全国“阳光热线”现象。与“阳光热线”不同的是,北京城市管理广播的宗旨是:以服务百姓,加强政府和市民的沟通,号召全体市民同心同德共建北京为目的,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信息、政策解读和为市民解疑释惑为主要内容,以亲民的节目风格,为市民解决实际问题,为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服务。

其他地方电台在节目上增加了贴近性与服务性,1月,大庆人民广播电台开办“新闻近距离”,以本地新闻为主,下设“新闻看板”、“今日说事”、“大话新闻”,以“说”和“讲”的方式告诉听众最新的生活提示,以及新闻事件中提炼出的生活警示。3月,山西广播电台推出更加贴近百姓的“说”新闻节目“天天说事”,关注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追踪影响百姓生活的政策、法规,评说百姓身边的事情。9月,全国第一家都市外语广播――北京外语广播开播,以服务为宗旨,为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国际友人、赴京访问的外国旅游者、居京生活的新侨民服务,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特别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咨询节目。这些节目内容积极向上,拒绝媚俗的内容和播报方式,其目的是贴近受众的生活,服务受众。

中国的对外广播节目,在2005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所使用的语言已达40多种,仅中国国际台每天就向全世界播出390小时节目,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能达到有效的落地覆盖,这是对外广播电视节目采取“本土化”落地方法,提高落地节目质量所带来的可喜结果。

二、新技术在广播中广泛应用

2005年,新技术在广播广泛应用,如数字音频广播、网络电台、手机电台都是新技术与广播结合的新形态。数字音频广播是继传统的调幅、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与现行广播相比,数字广播具有可高速移动接收、可实现多媒体接收,音质出众(可达到CD质量),可加密,发射功率小,覆盖面积大,频率利用率高,有很强的抗干扰和在恶劣环境下接收的能力,并可利用卫星大幅度提高广播的覆盖率等优点。4月1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试播数字广播节目,并在下半年推出六套节目,其首次试播的是一套“世界音乐”节目,现在,除了北京之外,广东、上海、天津、郑州等地已经或正在对数字广播进行测试,我国的数字广播发展正在从战略规划和战备阶段转入战略实施阶段,当然,数字广播短期内并不会完全取代目前性价比很高的模拟广播,两者之间将形成一个并存,互补和延伸的关系。

2005年,部分广播电台先后开办了网络电台,7月13日,“国际在线”开通了多语种网络电台,多语种网络电台致力于满足广大网民信息需求,关注网络生态、文化和生活,力图融合线性媒体与网络交互性媒体传播特点。7月28日,中国广播网开通银河网络电台。银河网络电台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一方面基于传统媒体的实力打造集娱乐、资讯、情感和教育节目为一体的网络时尚元素;另一方面节目制作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模式,内容、形式、风格、理念等均立足网络的特点,突出网络传播的贴近性和互动性,并开设“博客”栏目,为网民提供舞台,同时借助中广社区和当前流行的互动聊天软件,实现了主持人与网友、网友与网友之间的文字、语音、视频全方位立体互动。8月16日,“青春之声”――中国青少年网络电台开始试播,目标听众主要是35岁以下网民,其开设有“团情八点半”、“在西部”等栏目。这些网络电台可即时、随时播报,反复循环播放,音频视频图文并用,全天候、全球广播,与受众实时互动,满足直播、点播、搜索等各种个性化服务。

7月11日,上海文广集团开发了“SMG手机电台”业务,其对大量的广播节目资源,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后,以互动形式为上海1500万手机用户提供订购、点播、点送、重听等个性化、特色化的语音服务。“SMG手机电台”是我国广播首个由传媒机构全程提供语音内容支持,并通过通信无线网络实现语音资讯实时和延时互动传播的方式。

其它技术与广播结合的有,2005年春节,“中国之声”文艺节目大联播利用IVR(互动式语音应答)技术推出《欢天喜地拜大年》的全新互动节目。3月东方新闻台推出“新闻快讯”手机短信服务。8月5日,全国第一家电话广播在山东省临沂人民广播电台与电信部门成功联合创办。

三、广播电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战略协作初显锋芒

2005年广播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广播电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战略协作显现端倪。

2005年,中央台的中国之声在每周四推出《直播中国(地方)》版,“中国之声”通过这一节目,找到了一种广播界新的合作方式,《直播中国(地方)》选择省份、城市及新闻事件,在地方进行直播。其集中了中央台、驻地记者站、地方电台以及地方政府的力量,形成了一种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这种合作促进了各方的交流,推动了广播节目制作的社会化。在“2005珠峰复测”大型报道,“中国之声”联合业内外其他媒体,与中国广播网、新浪网以及北京晚报合办“2005珠峰复测”行动专题网页和专栏“再量第一锋”,向新京报,竞报等媒体每天提供前方独家报道,中国广播网、新浪网还对“中国之声”登顶当天的直播进行了同步音频转播。

2005年广播还出现了“大联盟”与“协作体”。5月18日,由全国82家城市电台组成的“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在北京成立,这是业内规模最大的一次联盟行动,其目的是实现各电台的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提升城市电台的知名度。“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将通过市场的方式,在节目制作,全国性主题活动,营销及招商等方面实现新的合作,谋求城市广播的共同发展。7月6日,新疆13个地州市的26家广播电台负责人在塔城市,通过了《新疆广播协作体章程》和《新疆广播协作体细则》,宣告新疆广播协作正式成立。新疆广播协作联合体在宣传配合、大型直播、节目创优、短信平台资源共享等方面全面合作,创新出一批精品。这些都是广播战略协作尝试性的起步,在合作规模,合作深度、合作广度,紧密程度、合作期限等方面尚待提高。

过去,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技术发射条件的限制,市场的缺乏,中国的大多数电台都呈现出地方性、本土化的特点,各台之间的业务联系很少,10月19日,中国首家广播分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大连分台正式开播,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跨区域办电台惟一试点单位,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迈出中国广播电视机构跨地域发展的第一步。

总之,这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战略协作为广播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上一篇:瑞士航空公司空难危机事件的新闻 下一篇:在艺术中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