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主任工作要讲究工作技巧

时间:2022-10-10 01:56:16

中学班主任工作要讲究工作技巧

摘要:班主任工作要注入新的教育理念,搭建教师与学生"心理换位"的桥梁,培养健康、优良的班级舆论,使学生大多数切实认可班主任的工作,那么班主任其余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心理互换;健康舆论;工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8-01

当教师走进一个和谐有序、宁静温馨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望知识、充满友好的眼睛,教师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和使命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怎能不才思涌动、神采飞扬?看到激情燃烧、妙语连珠的教师,听到充满爱心、耐心的讲解,学生又怎能不对教师充满敬意、对学习充满渴望呢?在组建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康、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用"心"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1.贯彻尊重教育理念,倡导"心理互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的工作做得多么优秀,要想绝对地避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尽量地减少师生矛盾,却有着广阔的空间。教育实践证实,师生之间的矛盾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沟通、缺乏了解。在问题发生时,一方面教师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辛勤的劳动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心理上感觉不舒服,有怨气;而另一方面,学生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往往会千方百计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辩解,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孤立无援、受教师歧视的错觉,心里感到委屈。这两种情绪搅在一起,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充当起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

在沟通师生关系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 经常与任课教师联系,一方面可以收集、储备学生的有关信息,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另一方面可以向任课教师介绍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个别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常表现,帮助教师建立一定的心理预应力。这样,问题一旦发生时,就能够从容应对,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从而降低课堂冲突事件的发生机率。

1.2 对任课教师反映的课堂情况要及时作出积极反应,配合任课教师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说不利于任课教师的话,以免误导学生,更加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

1.3 要努力倡导"心理互换",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站在教师角度,站在班集体利益的高度审视自己的行为,深刻体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重要性,体会到建立健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自身发展、对集体利益的重要性。

2.借助从众心理,培育健康班级舆论

教育教学实践证实,师生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发生在课堂上,起源于个别学生扰乱教学秩序,干扰教师讲课和其他学生听课而又不服从任课教师规劝,致使教师的授课无法进行。处理这类突发事件,简单地引经据典对学生进行处罚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只有想法提高学生的自身认识,使其主动遵守纪律,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心理学指出:在很多情况下,个体会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地在认知行为上倾向于同群体内的多数人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借助于从众心理提高学生认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应成为班主任重点考虑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民主参与,逐步制定和完善的班级制度,都是要求它的每个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随着学生深入学习和体会校规校纪以及班级制度的内涵,这些集体性规范就逐渐成为众人认可的行为标准,对规范的遵守程度就决定了成员在集体中受欢迎的程度。谁遵守规范,谁就受到群体的欢迎与好评;谁违反规范,谁就受到舆论的压力和批评,成为群体内不受欢迎的人物。所以,个体为了从群体获得赞扬,为了免受群体其他成员的非议或被孤立,常常会表现出从众行为。在有的班级,少数学生经常上课迟到、交头接耳、恶意顶撞教师,扰乱课堂秩序,尽管班主任苦口婆心做了很多工作,却总是不见成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这个班级忽视了健康舆论的培养,班集体缺乏明确的、系统的发展目标,班主任工作处于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状态,使得健康的班级舆论――这个强大"德育场"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因此,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有意识地培育健康的班级舆论,努力让大家认识到,自觉地维护课堂秩序,尊重教师劳动,对人、对己、对班集体荣誉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班集体成员对此负有不可能推卸的责任。在借助从众心理培育健康舆论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 必须通过民主的形式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的班规条例,明确班集体的建设发展目标。

2.2 要结合集体规范的学习,促使学生对校规校纪、班规条例达成共识。"教育力源于受教育者的认同",只有得到学生认可的行为规范,才能有效发挥它的教育力,也只有得到内化的行为规范,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

2.3 要做到心明眼亮,对班级事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有利于班集体的人和事,要及时而又热情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对班内不良情绪也要及时、合理地加以疏导、引导,防止其负面影响的蔓延。

3.防止归因偏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心理学证实: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时,往往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或主动去寻求教师的帮助,表示要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成绩。而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差主要归因于任务的难度,运气不好等外部因素时,他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考出好成绩,主要是因为"考题太难"、"老师教得不好"、"这门课程引不起我的兴趣"等。他往往不愿意去寻找老师的帮助,不愿做出努力,缺乏学习的动力。更有甚者,期望着通过撤换任课教师来达到自己学习成绩提高的目的,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加深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加重相互之间的抱怨情绪,这门课程的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当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产生失败情绪时,班主任应当及时引导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防止学生出现归因偏差,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影响学生的进步。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时,班主任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3.1 对不良思想倾向,要态度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尤其是对那些期望着通过撤换任课教师来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下功夫做通思想工作。如果班主任对某些学科、某些教师抱有偏见,任凭"文人相轻"的思想作祟,姑息这种不良情绪的蔓延,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班内课堂秩序的混乱,既害了学生,也伤了教师,还苦了班集体。

3.2 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近期成绩以及努力程度,对学生作出适当的评价,每次评价都既要指出学生的成功之处,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并着重评价他们的努力程度,以激起他们不断努力的动机。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在协调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过程中,如果班主任能够自觉地、合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师生之间,用"心"搭建起一条沟通的桥梁,必然会使班主任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上一篇: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进课堂 下一篇:末端物流配送问题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