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创设情境的反思

时间:2022-10-10 01:48:47

对历史课创设情境的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323-01

在全面铺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许多老师也想方设法的利用这种方法来搞活自己的历史课堂。使得许多枯燥、抽象的学究式的历史表述也因此鲜活起来,历史课似乎一时间欣欣向荣,一派芳容景象。但是仔细考察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我们却发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材料情境设计太多,材料信息过于庞杂;哗众取宠,缺乏深意;避重就轻,结构失衡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其不足,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历史课程标准》认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应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发展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具有真实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情境创设的真实性。这是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而且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尽可能地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充分利用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在内的多种资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历史的学习氛围。这要求利用一切合理的社会资源, “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精心制作相关历史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更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把过去的历史情境直观地再现,面对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学生怎会不跃跃欲试呢?例如讲授“新航路开辟”时,在课件里先向学生展示相关世界地图(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并设问: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你的远洋航行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需要为你的远洋航行作好哪些准备?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并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但是这些都要建立在历史的真实性上,而不能随便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去曲解历史等等。

第三、要具有问题意识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在历史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情境中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其次是由谁来提出问题、由谁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

如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我们可以从时间、地域、条件等方面设置判断型的选择题或判断题,又可选用有关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的有关史料,设置材料题,让学生从中提取民族工业艰苦创业的有关信息。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曾国藩?由于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即问题的可争议性和研究性,在“是”与“不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思维空间。只要学生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允许有不同的结论。这样便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从而可以更加自由地投入对问题的研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第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法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建构主义的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历史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最好是能够创设情境,用语言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岳飞抗金”时,展示岳飞图片,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上一篇:试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下一篇: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