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

时间:2022-05-04 04:51:48

小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032-01

摘要: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侧重于政治的理论性教学,教师教授的都是模式化、固定化和形式化的品德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枯燥呆板不易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则区别于教条式的教育方式,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生活的本体性地位,让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加接近现实,能够帮助初中生在学习的同时结合现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方面需要我们重视品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将两者融会贯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过程也是实现初中生社会化的过程,帮助初中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参与到实践中,培养健康完整的人格,满足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1.整体性

整体性指的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个整体性的教育,是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品德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单独抽离其中的一部分,都会导致教育的片面化。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德教育和整体性生活息息相关。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知识的全部,而是知行德美的全面发展,强调政治生活的整体性就是要坚持知行德美全面发展,不能割裂开来。二是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促进,在生活中互相感化和改变,实现共同进步。三是要求品德教育不是由专人负责的教育,而是终身的全程教育。

2.开放性

开放性是生活本身的特征,开放性的品德教育具有充分的活力,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不断开拓进取,保持生机。品德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在品德教育中不能因循守旧,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让课堂上的品德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对于社会发生的新变化,我们要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反思,避免和外界的隔离,现代化、 国际化的社会形势要求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封闭式和控制型教学方式,要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和生活的本质联系,看到人生百态和群众疾苦。

3.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人们不能总是纸上谈兵,需要学以致用,知向行方面进行转化。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发现学到的政治知识毫无用武之地,这成为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因此教师要活学活用,在教学中重视现实演练,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验生活。

二、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1.模拟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呈现生活场景的教学情境。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基本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与时俱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们思考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建立更加稳固的知识系统, 形成对社会正确的认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范围固定在课本知识里,教学和社会生活被分离,学生难以从教育中得到生活启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初中政治老师模拟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知去体验,理解课本内容,从而真正做到从单一的书本中走出来,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扩宽学生思维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和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容易在轻松 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和谐相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所增高,思维也比较开阔,多采用故事情节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学习,增加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达到创新性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来丰富和充实教材的内容,真实并富有生活化的生活案例不仅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好奇心,更让学生进入老师设定的教学环节里,这样所达到的效果远远比纯粹阐述课本理论知识效果好。

3.布置社会实践活动

课后探究生活化。思想品德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 教学生活化 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实践,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知识。同时,学 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4.教师起关键作用

1)教师善于运用语言

传统的教学,就是学生听,教师讲,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白式的教学。可是生活化的教学,是要我们和学生成为朋友,学会沟通 向学生吐露真心,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性提高。

2)教师要机智处理问题

课堂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并能够机智面对,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并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很多教师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先暂时放在一边,或者敷衍了事,对于我个人而言,不如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既不伤学生的面子,也能在讨论中总结出很多东西,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情感上也得到了互动,教学效果也就十分显著。

3)教师要学会倾听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理解并倾听他们的问题,使学生融为一体。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倾听教师传授知识,教师也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只有有了和谐的课堂,温馨的课堂,师生之间才有更多真正的对话。

参考文献:

[1]牛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析. 苏州大学, 2010,( 10) .

[2]陈慧.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9,( 7) .

[3]屈小英.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0) .

上一篇:浅谈家谱在历史教学中的巧用 下一篇:浅析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