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的感想范文

时间:2023-10-30 05:24:26

对历史的感想

对历史的感想篇1

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它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

一、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性

1.当代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历史课有趣吗?重要吗?许多学生可能会回答“有趣”,但一点不重要。因为他们许多人视其为副课,在繁重主课压力下用以休闲消遣的课程。学习在现实中已经越来越被扭曲,浮躁、功利的学习代替了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科学探索与人文价值的追求。所以,想到历史教育的现状,许多老师难免会有几丝悲哀与无奈。历史老师们或许都遇见过这样的学生,看《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他感到的不是悲哀、愤慨,而是有趣。也有学生视希特勒为偶像。想想社会中许多背离道德文明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了人文教育没有得到重视。

2.教师教学偏重“理性”缺少“感性”

这个现象可能更多出现于高中历史教学和教书多年的教师身上。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越来越呈现出“理性化”特征,历史知识强调精确性、逻辑性,尽量回避人的主观意识和合理想象,有时就会让历史失去了思想和情感。我自己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在一节公开课上为了展现自己的专业性,而加深了教学的难度、深度,忽视了这是一节校级公开课而不是历史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公开课,更重要的,忽视了我的学生是民办高中生。结果,一节课结束,常年执教高三的老师深表欣赏,其余老师一脸漠然,我的学生们一脸茫然。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是一种叙事性思维,他们更需要“感性”的体验,如果教师忽略了这点,学生们将很难喜欢上历史课,更别提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在教学中实施的措施

1.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克服对历史的陌生、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情节,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讲述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时,过去传统方法是:介绍林则徐的成长经历,主要事迹(如虎门硝烟)及意义,再提问学生“从林则徐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目的在突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而现在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张一百多年前的一张图片: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的林则徐蜡像,并说明经过成千上万的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在馆中。问:英国人怎么知道林则徐的?林则徐的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为什么当年英国的敌人竟成了他们崇敬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会使我们的学生信服,并会深深感受到人格魅力跨越国界的伟大力量和民族气节亘古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2.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3.用联想法帮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有了很大的改观,内容也更能适应高中生的认知需求,但受到课时和篇幅的限制,在有些地方显得比较抽象,往往是经过浓缩的书面语,其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与交流,情感就像催化剂一样,有力推动着联想和想象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当联想和想象递升到一定高度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情感向更高的阶段攀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情感与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4.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比较等活动,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弄清重点、难点,认识历史事实的实质,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表象,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心灵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南宋时期“精忠报国”的岳飞;戊戌甘洒热血的谭嗣同等等。学生对于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们是勇敢、壮烈,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有人则认为他们都是自愿赴死,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有人认为,人为了气节、大义可以牺牲生命,但他们完全可以在不丧失气节的情况下保全生命,为祖国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和认识,但教育的收获就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对历史的感想篇2

关键词:历史;帝王;评价

abstract: evaluation of the emperor should have three main points: we need to quit this kind of view that these emperors are born as and history will not be able to move forward without them; our authors should place the emperor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ee if he conforms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or goes against the historical trend; what we really want is to write their ideology and psychological complexity. 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 need to write their paradoxical tragedy.

1帝王形象创造需要“主体意识”的参与

有的学者说,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是“双声话语”,既要历史的真,又要艺术的美。这样说自然是对的,但还不够。实际上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是“三声话语”,除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美之外,还必须有作家或编导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应如胡风所说的“主观战斗精神”。我还认为这第三种声音,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剧本的内在的灵魂。诚然,我们看重历史的真(可信),艺术的美(好看),但是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美如何才能达到呢?这就有赖于作家的自身思想情感介入与参与。历史的真,不是现成的东西,尽管有各种历史著作作为依据,但那是后代的历史学家追忆的东西,其中的偏见几乎到处可见,有意的增添,刻意地忽略,甚至故意的歪曲,都是可能的。所以有的学者把原本原貌历史的叫做“历史1”,而把历史著作中所展现的历史叫做“历史2”。作家不可能面对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历史1”。在我看来,就是大家一致称赞的司马迁的《史记》,其中也有不少的虚构和假定,美化和丑化,选择与摈弃,增添和忽略,隐藏与突显,否则那些人物对话他是从何得来的?难道司马迁真的听到了几百年前他笔下人物的对谈了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尽可能(我只说尽可能)接近历史的本真原貌呢?这就要靠作家主观思想情感的介入与参与,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做人物之所做,选择那些应该选择的,摈弃那些应该摒弃的,补充那些必须补充的,删改那些必须删改的……,这样,也许更能接近历史本真。艺术的美更要作家主观思想感情雨露的浇灌,如果没有作家思想感情雨露的浇灌,如实地描写,或巧妙地描写,不论描法如何创新,都不可能把读者需要的艺术美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力量重于历史的真与艺术美的力量,它不能不是历史文学中的另一重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们在写古代帝王生活的时候,也要有主体意识的介入,即对帝王及其生活进行评价。把某帝王的所谓千秋功罪做平列式的罗列,堆砌各种资料,拼凑各种细节,虚构具体的场景,东拉西扯,万般铺陈,这都是无济于事的,或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主体意识的灌注,给帝王一个中肯的评价。把某帝王的真实还给历史。这种经过作家主体意识参入的历史,我们似乎可以叫作“历史3”。帝王的真实不在“历史1”,因为这样的历史本真无从追寻;也不在“历史2”,这仅是历史家的历史。唯有具有作家主体意识参予的“历史3”,才是历史文学所需要的历史真实。

2帝王形象需要“最现代的思想”的评价

马克思1859年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谈到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创作的得失。马克思认为:拉萨尔对于济金根贵族们隐藏着的旧的帝国和强权的梦想,描写得太多,“占去了全部注意力”,而“农民和城市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特别是农民的代表)倒是应当构成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背景。这样,你就能够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恰恰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马克思这段话对我们是有启发的。特别他要求历史剧“用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尤其精辟。如何来理解历史剧表现“最现代的思想”呢?是不是像正在热播电视剧《汉武大帝》那样,汉代的人们说着现代的白话,加上诸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类清代才有的警句,就表现出“最现代的思想”呢?当然不是。让古人嘴里充满了如今才流行的话语,这是作家或编导无能的表现。让古人做现代的事情,讲现代的革命道理,以现代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向现代人说教,把一切现代的都强加到古人身上,这是反历史主义。马克思要历史剧表现“最现代的思想”,绝不是指这些反历史主义的种种做法。

对历史的感想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和资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学校、社会、家庭都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现代中学生在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善用讲述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克服对历史的陌生、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情节,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讲述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时,过去传统方法是:介绍林则徐的成长经历,主要事迹(如虎门硝烟)及意义,再提问学生“从林则徐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目的在突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而现在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张一百多年前的一张图片: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的林则徐蜡像,并说明经过成千上万的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在馆中。问:英国人怎么知道林则徐的?林则徐的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为什么当年英国的敌人竟成了他们崇敬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会使我们的学生信服,并会深深感受到人格魅力跨越国界的伟大力量和民族气节亘古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二、善用比较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通过对商鞅与张居正这两位古代改革家的比较,我们会认识到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通过对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编撰史书的情况的比较,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玄奘与鉴真的比较,我们一定会为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友好交往的国际主义精神等这些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善用联想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有了很大的改观,内容也更能适应中学生的认知需求,但受到课时和篇幅的限制,在有些地方显得比较抽象,往往是经过浓缩的书面语,其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与交流,情感就象催化剂一样,有力推动着联想和想象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当联想和想象递升到一定高度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情感向更高的阶段攀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情感与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愿意根据自己所储备的知识信息,针对教材的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超越时空,走近历史,与历史进行身临其境的接触,触动历史的脉搏,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情感。如讲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包括地理、语文、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等展开想象,诵读《木兰辞》、《敕勒川》等优美诗歌;还可以表演历史短剧,这样的历史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师生之间距离也会由此拉近,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四、善于补充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

由于历史课文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教学时,我让学生呈现课前收集的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诗歌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同时我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如在历史学习中,我带领学生接触哲人的思想,诵读政论家的言辞,领略文者的诗句,钦佩武者的韬略,有时候让先人的墨迹呈现于学生眼前,有时候让历史的旋律和歌声氤氲于学生耳畔,有时候让真实的历史纪实镜头震慑于学生心魄。同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上《马关条约》时引出《春愁》这首诗,并配以“阿里山云海”的图片为背景。茫茫云海、美丽富饶的宝岛风光,配上这首《春愁》,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从而非常巧妙的将当今热点“”镶嵌其中,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生回到历史,进而回顾台湾发展道路的不平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热情。

对历史的感想篇4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历史图片;正确运用

前言

历史图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是适应新课标改革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不再只通过文字叙述来表达,通过历史图片教育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素养,培养爱国情感,利用历史图片教学,更符合现代历史教学的发展,加快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历史图片起到的作用

1.运用历史图片教学可以促进知识理解。历史教材中经常遇到抽象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历史,国内传统思想束缚了很多学生思维,不理解外国人所思所想,尤其是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可以将历史图片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图片和知识的结合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运用历史图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记忆。通常在历史课中,每节课都有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上加上几幅图片,其目的和作用十分明显,那就是解决重点知识,加深学生记忆,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图文结合能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科学研究,人脑对图片的记忆要比文字记忆高出6-8倍,这能正确表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的意义,在历史课文中插入相关图片也会使学生更加注意对重点知识的记忆,进而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运用历史图片教学可以感受历史存在。单纯的文字虽然能说明历史,但是较为抽象的历史,就很难用文字表述,巧用图片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例如,在唐朝“开元盛世”一节中,仅用文字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用唐朝简车图片来证明唐朝农业工具发明,让学生知道简车是当时十分先进的农业工具,从侧面了解唐朝农业经济发达的原因,这个图片也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运用历史图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历史课堂教育中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图片区别与文字的区别就是图片能一目了然,比较生动形象,这届了当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时代,教师要充分理解和运用图片所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和专研历史,提高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5.运用历史图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历史图片,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生读图过程中,可以自己说明图中透出的说明,运用图片时也可以让学生提一些问题,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参加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再造,与新课改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呼应,真正地让历史课正确运用图片而显得活而不空。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历史图片教学几点建议

1.搜集历史图片,进行图片分类。据统计,高中新课标历史书必修第一、第二、第三共选用了400多张历史图片,直接反映了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在历史课中正确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高度重视本中的历史图片,还要注重对其它历史图片的搜集,并对图片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分成人物图片、古迹遗址、历史地图、实物图、历史照片、历史图表等,不同类型的历史图片作用也不同,对图片的搜集整理,目的是更好地为教学所用。

2.广角度分析图片,获取不同的情感信息。针对搜集的历史图片,要深层次挖掘历史背景,每一幅图片所蕴含的历史,要准确掌握。并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图片进行分析,获取不同的情感信息,这样就能从历史角度分析不同的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解《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中,有一张没有手掌的孩子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这幅画的寓意何在,谁又夺走了孩子的手掌?联想当前的科技发展,人类又怎样才能避免一些历史悲剧的重演等等,扩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和敏锐观察能力。

3.教学中历史图片重在合理选用。课堂教学中,历史图片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学生阅读负担,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学习逆反心理,图片的选择很关键,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现在有计划地进行。历史图片精心选择后,要充分做好“一图多用”反复地分析、设问、反思,让这幅图发挥最大的利益价值,同时,学生也加大对历史图片的记忆和理解,适应新课标要求,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

4.以图片培育感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图片虽然是死的,但是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在使用图片时,要注意体现知识的增长和培养人文主义素养,使用以图育情,例如,七年级的《宋元的科学技术》一课时,有三张关于火药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四大方面之一,西方列强反而用火药来侵略我们,从爱国情感中培育学生爱国思想,实现情感图片进行教学的目的。

5.重视文学艺术图片正确运用。文学艺术是人类发展最直观的体现,是人类发展进步重要标志之一,比如,我国唐宋两代的诗词歌赋,能说明唐宋两个朝展的辉煌。而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遇到文学艺术时根本不讲,原因就是不是语文老师,不能对诗词歌赋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图片中的人文内涵。人类应该珍惜历史留下的艺术作品,珍视这些艺术作用所带来的巨大历史价值。

结语:

总之,利用丰富了历史图片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历史,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力,从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情感价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紧密与教材相结合,即不偏离教育轨道,又深挖拓展教育内容,将每一幅历史图片所涵盖的历史价值挖掘出来,实现历史教学最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旭红,巧用历史图片,激活历史课堂[J].考试周刊,2012第19期.

[2]曾庆海,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历史图片组织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6).

对历史的感想篇5

青少年学生的历史常识、历史意识乃至历史感的缺失已不容忽视,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处于历史之中,也无法对历史有所了解和深刻体验,在现实和历史进行比较和鉴别的过程中产生一知半解、一叶障目的错误。很多时候,他们习惯于“活在当下”,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脉络,却往往在困顿中踟蹰不前,一味憧憬未来却忽略了在历史中寻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和方法。

1.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历史感的传递反思当下青少年学生的历史感缺失问题,首先必须反思我国的历史教育。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说“:要引导我们同学认识当前的时代。我们讲过去是为了建设现在,掌握未来。要把过去、现在、未来挂起钩来看。”然而,对青少年学生而言,鲜活的历史是凝固在教科书上的方块字,记忆年份事件重于熟悉史料,会议精神和历史意义是固定的记忆模块,进入校园后学习有关历史课程,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只有选择文科的考生才必须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学校的忽视、学生的漠视造成了历史课的学习成了“听故事”或者是“抄笔记”。当网络上拷贝的作业完成了任务之后,历史也就成了废纸堆被拒绝在心灵之外了。长期以来,历史知识只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或者是等同于政治灌输,信息重叠,方法重复,学习历史更多是迫于高考的压力而非内在动力,更不是生命个体的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对历史的冷漠源于缺少历史感的体验。历史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感性和他们擦身而过,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激活他们内心的冲动去揭开各种象征性历史符号背后的规律和意义,对历史感的自我要求也在与职业观、爱情观、人际观的比较中黯然退出。

2.现代媒介形式注重历史符号的传播却缺乏对历史整体感的尊重现代网络技术使得知识无边界流动,信息的拥堵使得他们失去了思考和选择的时间,快餐文化和戏说之风使得历史渐渐失去了严肃性,历史的凝重和厚朴感已在功利追求中被迫换上了轻浮和戏弄的外衣,有的娱乐节目、影视作品中甚至歪曲历史和篡改历史。历史事件被人为地张冠李戴,杰出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也不得不加上诸多缠绵的情感花絮,历史感更是被商业泡沫挤压得无立足之地。青少年学生鲜有去读《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史书,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历史脉络也只是在动漫和网游里找一点历史人物的花絮。史诗巨片却要靠众多的明星脸谱来炒作,他们的感官被艺术加工后的历史片段和历史符号刺激着,对历史的严肃性、连续性、完整性失去了概念,于是历史常识被马嵬坡下的凄美爱情、清宫秘史的尔虞我诈覆盖了,历史感的流失让人扼腕叹息。

3.传统思政教育群像式的描述掩盖个体差异且割裂了与现实的联系回望20世纪中华青年之壮举,似乎那种无私无我的革命激情已很难寻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历史群像的伟大壮举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意义,却很少揭示其中个体在人生选择时的矛盾与挣扎。历史中的他们似乎是“神”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忘我和激情燃烧了一个时代,却又未能激活很多青少年学生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原因就在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似乎有些疏离。要想寻找历史感,就必须从现实留存的史料中还原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对历史的正确理解和全面阐释才是历史感的发源地。人们总是习惯于站在现实的出发点去寻找历史与当下的诸多联系和可能性,历史被无奈地加上很多现实需要的注释,而非批判性的理解和反思,造成了历史感对现实指导意义的弱化。雷戈认为历史感本质上必然是人的自然天性,每个人都有权利对历史说:“我在场。”我在场就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历史感。历史感与现实感并非割裂,而是交互作用于人对社会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二、培育路径:在历史感中凝练爱国主义精神

青少年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艰苦卓绝的近现代革命史,才能深刻领会今天中华民族精神之精髓,才能在历史感和时代感中凝练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核———爱国主义。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所有从事历史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使命传播历史知识,培育历史感,把握科学历史观,让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掌握发展规律、实现社会价值、振兴中华民族之动力源。

1.国家应革新历史教育,从宏观层面通过历史感涵育中华民族精神鲁迅先生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任继愈先生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之所以逐渐被认识,是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活动,才能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集体记忆延续下去,时刻警醒中华民族兴衰史的经验与教训,形成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唯物史观,将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与责任寄托在青少年学生的身上。当前,历史教育在铸造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历史观、科学的方法论等目标上正在逐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文史哲各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历史成了非常狭隘、孤立、单调的小学科,历史教育被视为局限于中小学的历史知识普及,而未被视为文史哲一体的、旨在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大教育”。为此,历史教育不能再被囿于狭隘的学科视野,而是要打通文史哲的学科割裂,吸收多学科的学术滋养,将科学发展观等唯物史观、哲学观和文学艺术纳入历史教育,增强历史教育的生动性和生活性,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家应加快建设,免费开放更多的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将历史教育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推动出版界、影视传媒、文学界推出更多历史题材的优秀书籍和影视、文学作品,引导民众透过历史的神秘感,捕捉到历史中渗透出的时代气息。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历史教育应利用好历史与现实的传承性,让学生读史明智,学会思考,养成现代公民素质。因此,历史教育尤其是培育历史感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深化政治认知,增进政治认同,提高政治素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学校应注重思想引导,从中观层面增强历史感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生涯发展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的主阵地,承担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将个人生涯发展与承担历史责任相结合的重要使命。首先,学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增加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内容,构建兼顾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营造对话氛围,让历史学习摆脱单向灌输的老套路,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校园文化也应立足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历史感的培育从课堂中走向生活世界进而进入精神领域,逐步“生活化”、“日常化”、“常态化”,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感染、熏陶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再次,引导青少年学生尝试用历史视角和历史方法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社会调查、学术沙龙等活动激发他们对社会民生问题深入观察,深刻反思,热烈讨论。历史感的培育会使他们透过事物表象去挖掘内里本质,领悟历史的公正体现在正义、科学、真理终将战胜邪恶、愚昧与荒谬。同时,学校还应结合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政治生活事件在校园掀起学习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的热潮,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平台实现对接,传统媒介和现代网络相得益彰,探索培育学生历史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青少年学生应加强自学意识,从微观层面唤醒历史感指导个体价值追求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用美国心理学家帕瑞的观点,就是由思维的二元论阶段向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过渡的过程。青少年学生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往往习惯于寻求“标准答案”,不善于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常会陷入“盲人摸象”、“纸上谈兵”的误区。历史学习的浮光掠影,历史感的压抑沉寂,使得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迟疑于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中的人物和事件做出敏锐的洞察和准确的把握,不善于发展个体的政治认知和社会适应,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总是被动地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缺乏独立审视世界、辨别事物的能力。青少年学生应增强历史感培育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习中的功利主义和浮躁心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学习历史,思考现实;应拓展历史感培育的渠道和途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都是藏有丰富史料的文化场所,生动的历史记忆和还原的历史场景会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承担传播历史文化的重担,深入社区、农村、工厂、学校,尤其是面向农民工子弟和留守儿童,填补他们的历史空白,将悠远古老的古代史、历经沧桑的近代史和变革创新的现代史广泛地加以传播,用实际行动唤醒、体验和沉淀历史感。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此可见,历史感的培育将有效指导青少年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在历史观照下的现实审思让青少年学生学会观察哪些是应该从历史人物和事件身上吸取的,哪些是应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摒弃的,切合实际地为自己制定远景目标和近期规划,在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审慎的选择中逐步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对历史的感想篇6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对内容枯燥的历史课感兴趣。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多以文字为主,再加上都是一些历史史实,难免学生对其会产生反感。历史教师可以找寻适合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抓住他们感兴趣的基点,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中学生还处于青少年阶段,都喜欢听故事,历史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史实讲给学生听,激发他们的兴趣。课本中的插图就是找寻兴趣的基点,如果历史教师能将重要的历史插图生动地讲出来,那不就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么?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多挖掘一些插图中的趣味性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在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引导学生看课本中齐桓公和管仲的插图,与此同时,给学生讲述“一箭之仇”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齐桓公和管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齐桓公的伟业是如何成就的等等。通过这个故事,不但使历史插图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最重要的是:它既让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插图,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历史

历史是已发生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要想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已发生的和客观存在的事实,光靠枯燥的文字叙述是不行的,还要利用历史课本上的插图,这样才能直观地将历史的发展状况展现在学生面前。另外,历史课本是时间串联型的讲述,一个时间段接着一个时间段,从远古一直延伸到近、现代,其中年代、重要历史人物等颇多,虽然每册课本后面都有一个大事年表,但是让学生一下子记住这么多内容是不容易的。每课中的插图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一种方法。因为利用插图可以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事件连接链,每个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都会像过电影一样在学生的脑中浮现。所以说,利用插图,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史实。

如,在教学《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钻孔石斧》、《鱼纹彩陶盆》等,这些图片都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又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一课时,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一个民族都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画出来,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尽收眼底了。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教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而是通过历史学习,让我们的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具有爱国情感。这就是所说的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还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从而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教学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上面是一艘火箭。首先引导学生产生这样一种意识,就是让学生了解现在火箭发明的技术原理来源于宋代火器的发明。接着,历史教师要更深入地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文图结合的方式了解火药传入欧洲后的革命战局变化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样的插图教学,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同时他们也因此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如,在教学《焚烧后的圆明园》时,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看焚烧后圆明园的插图,看被火烧过后圆明园的废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让他们牢牢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努力学习,建设更强大的祖国。

对历史的感想篇7

关键词:历史课程;情境复现;课堂效果

情境复现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以及学生的一些具体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创设一些历史教学所必需的情境,还原历史,使得历史具有生命,更加深刻鲜活,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历史。

一、疑惑式情境复现法

古人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些值得探究和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心中存有疑惑就会去想尽办法解开疑惑,学生能够置身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设置了这些问题,课堂气氛也会因为学生的热烈讨论而变得活跃,学生积极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思想也会在互动中碰撞出火花。

二、媒体式情境复现法

历史是有生命的,它不只是教科书上那一堆死板的文字,它还是生动形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这些语言一般都带有浓重的感彩,教师的情感会慢慢带动并感染学生的情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也比较容易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或者相关的影片,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受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借助情境音乐也能渲染历史情境,音乐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够调动他们的情感,这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创造的音乐,很好地表达了特定历史事件所富含的时代气息,学生听着历史歌曲,很快就会融入历史中去,教学也就变得容易,教学效果也就更加有效。

三、角色模拟式情境复现法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上课之前就布置给学生任务,去扮演下一节课所要讲授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让学生去准备,去感受,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学习的自信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通过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学生想象了历史,也重温了历史,更加对历史有了一个体验和领悟,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产生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情感倾向。

在课堂教学中重现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反思、质疑的能力,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最终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

对历史的感想篇8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效率 图片教学

历史图片包括历史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古迹遗址图、历史照片等,相对文字而言,历史图片更加的形象、生动和直观,更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历史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我国古代便已有将图片运用于教学之中的先例,“置图于左”、“索象于图”都是前人在治学与读史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

一、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历史资料浩繁复杂,并且大都以文字叙述史实为主,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会使学习历史变成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图片的合理搭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图入景,将历史情境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脑海里,对理解和记忆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图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深刻的寓意,充满历史韵味,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想象,将自身情感融入历史的洪流之中,增加切身感悟,体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不仅使理解和记忆变得轻而易举,还提高了自身的想象力。通过一些承载着革命事迹的历史图片,还能调动学生深层次的情感,感受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献身精神,学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化难为易,降低教学难度

历史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生活阅历较少,缺乏特定经历的学生来说非常难以理解,此时若配合图片教学,便可以将这些抽象的内容以较为具体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去感悟它的历史情境,体会它所传达的人文思想。

二、图片资料的选择

尽管图片资料的运用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图片展览,并不是图片越多越好,对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图片,必须精挑细选:

1.历史图片的分类

历史资料图片可以分为历史文物图、历史人物像、历史遗址图、示意说明图、历史地图等。历史文物图是指历史遗存文物的图片,如司母戊铜鼎图。历史人物像是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对人类历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人物的画像,如秦始皇像。历史遗址图是指历史上人类重要活动遗址的图片,如圆明园遗址。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如唐朝疆域图。每种图片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只有配合特定的文字情境使用才能发挥作用。

2.精选教学图片

与历史资料相关的图片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该有目的的选择图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最能体现历史真实的部分,切忌罗列一堆内容相似却与教学内容无太多联系的资料。典范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效的扩展教学时间和优化课堂教学。

三、利用图片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策略

1.通过图片引出教学问题

大多数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水平,但对历史知识常常只是有个“大概”的了解,不知其详,还需要教师用各种方式使学生详细了解要把握的历史知识。

历史教材中有一些图片,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其蕴含的思想却很深刻,利用好这些图片引出一个个问题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知识点时,历史书上即有很多图片,教师可以令学生观看图片,再提出问题,诸如“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割占的?”“英国把香港的交还中国说明了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就能把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巩固加深,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

2.借助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情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图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挖掘其蕴含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历史课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如在讲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这一单元时,可以将我国居于领先地位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如导弹发射图片、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神舟飞船等。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后,先是觉得吃惊,然后越发自豪和凝重,只有充分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强大,学生才能自发的产生荣誉感与使命感,立志于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通过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自觉的把注意力放到历史学习上。用图片把历史事件呈现出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内容时,教材上有很多列强侵华的图片,如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图、圆明园遗址、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图片、日军侵华代表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图片等。在学生观看完图片后,教师可以提问“通过图片简述列强侵华的过程及影响”“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思想演变有何影响?”“中国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了起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历史图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历史图片量很大,教师不可能浪费太多时间一一去展示。因此,教师应提前选好那些代表性、针对性、概括性、趣味性强的照片,在恰当的时候做好插入,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起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各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挖掘历史图像的内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通过联想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打破时空限制,起到“以图引思”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旭辉. 如何使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J]. 青年文学家,2009(08).

[2] 张秋红. 巧用导课艺术,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J]. 教师,2011(20).

[3] 徐春华. 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率[J]. 新课程(上),2011(03).

[4] 刘静.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

[5] 卢笛. 可以预约的精彩――巧妙设计导入,提高课堂效率[J]. 考试周刊,2011(66).

上一篇:市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范文 下一篇:工地施工安全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