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学的人学根据和人学意义探讨

时间:2022-10-10 12:19:22

【前言】生态伦理学的人学根据和人学意义探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人类学大师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的本质在于具有创造的能力,正是这种创造能力决定了人类必将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是在目前看来,人类只是从自然界当中获得了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其实一直都处于接受自然界馈赠的过程中。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人类真正的本质,就必须要保持...

生态伦理学的人学根据和人学意义探讨

摘 要:在人类学大师马克思的眼中,人类的身体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为有机的身体,这一部分的身体是人体本身,而另一部分则由自然界来提供,是无机的。这样的组成是人类自然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的有效方式。这样的理论在现代生态学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展现,并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本文主要关注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并在结合大量实际社会情况的背景下,对如何统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得到读者的赞同与认可。

关键词:人学;人的自然本质;生态伦理学;自然界的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88-02

近代对人类自身的探讨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人与周围环境的基础上的,包括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只要探讨的对象不具有上述关系的主要特质,那么就不能被算到人学理论当中。这种有关人的理论在当今的思想家看来是极度封闭的,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就对此发表过自己的意见,认为近代有关人类的理论研究都将人类过度封闭化了,在这样的人类体系中,我们失去了与周边环境互动的能力。要想全面并且客观地观察人类本身,就应当为人类建立起具有较强人文性的世界,不应当剥夺自然界在此环境中的作用。

一、生态伦理学的人学根据

在人类学大师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的本质在于具有创造的能力,正是这种创造能力决定了人类必将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是在目前看来,人类只是从自然界当中获得了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其实一直都处于接受自然界馈赠的过程中。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人类真正的本质,就必须要保持着辩证的态度。首先来说,人类具有将自然界中的资源或是文化转换成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能力。这种同化的能力决定了人类的内在特质是丰富多彩的。在理解到了这一点之后,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与大自然所分不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必须要有大自然的支持。人类在不断地发展与思考的过程中,必将认识到自己与动植物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大自然所创造出的生物,无时无刻不受到大自然的制约。人类的需求也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础上的,人类所需求的对象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只有正确认识了人类的本质,才能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一条道路。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无机人体论,认为人类是生在自然界中的,人类的身体分成有机与无机这两个部分,在与自然界不断交互不断联系的过程中,人类也不断对自身进行着审视。而人类离开了自然界是无法生存的,也就是说,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着交换,人的身体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说人的肉体与精神都与自然界有着一定的联系,不如说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受动性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能动性,就是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创造能力来重现自然界的一部分,甚至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类甚至能够创造出整个自然界,将整个人类社会本身与自然界进行交换。

二、生态伦理学的人学意义

假如说人类有着两种主要的身体模式,有机的身体代表着人类的创造性,那么无机的身体更多展现的就是人类的悟性。这一观点在现代生态科学中有着一定的解答,赋予了人类更多的理性智慧。作为一门生态学科,20世纪60年代就有很多思想家开始了有关人类本身的思考,并逐步将人类与自然相联系在一起。当然,整个大自然并不是没有规律的环境,而是一个在保证了规律的同时还相当复杂的整体。作为这个封闭环境中的一部分,人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学为人类研究自然,探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但是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人类在经济不停前行的基础上破坏了原本美好的自然环境,给地球带来了极大的生态压力,这一直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生态学的主流发展方向。正是有了这些来自社会文化的批评,生态学开始颠覆人类以往对社会的认知,也逐渐改变了整个社会群体的观念。从这个方面来看生态学还能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也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在我国著名生态社会学家叶平先生的眼中,人类以一定生态群落的形式存在,在这个群落当中,不同的人类之间往往有着相同或是相似的想法与价值观。这表明了在一个群落当中的人类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并且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被轻易分开的,首先要保证自然界的整体性,其次才是考虑人类自身。只要是属于自然界当中的一员,就要面临身处食物链的现状。植物接收来自太阳的阳光并将其转化成自身存活所必需的淀粉,食草动物通过摄取植物来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而食肉动物又捕食食草动物。这种相互依赖、相互捕食的关系决定了不同物种之间紧密的联系。自古以来,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都是自身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角色。作为通过脑力就达到了食物链顶端的物种,人类在整个自然食物链系统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假如去掉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整个生态环境不会受到破坏,但是假如去掉了处于生态系统底端的生物,生态系统就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人类并不能因为自己是食物链顶端的霸者就对底层的生物指手画脚,而是应当更加珍惜这些生物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切身行动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并且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履行着自己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同的物种之间没有区别,在自然界中的重要程度没有差异,都应当得到同等的重视。只有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才能让自然界更好更平稳地发展,确保人类的世代繁衍。生态系统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成就了人。但人并不是生态系统价值的唯一聚集地,人的价值不可能高过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的价值。这并不是因为生态系统与人无关,而是因为生态系统既先于人的产生,又是人不断繁衍和持续发展的沃土。

三、生态伦理学条件下人学根据和意义的关系

人类既栖身于社会文化共同体中,也栖身于自然共同体中。因而,一种完整的伦理学不仅需要阐明社会文化共同体的道德价值,说明人际关系中的伦理原则,而且也要阐明自然共同体的道德价值,说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原则。但是,迄今为止,伦理学把自己定位于仅仅阐明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在自己的视野之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伦理学旨在阐明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伦理原则,从而一方面为人类对自然的认同提供伦理依据和伦理辩护,另一方面也使伦理学走向更加成熟和更加完整的理论形态。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所以,伦理学不只要求阐述时论统一体的品德意义,表明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和规则,并且要表明自然统一体的品德意义,阐述人与自然联系中的规则。不过,到目前为止,伦理科学暂时只是阐述和解决人际联系,却忽视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诞生于1970年的生态伦理学的目的是阐述人和自然间的品德联系和关系规则,进而不仅为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供应伦理证据和维护,还使伦理学不断成长和进步。就此价值而言,生态伦理学的出现,表示已经开始的崭新的伦理萌芽活动。“人类一直不赞同将黑种人当作人,并且友好地善待他们。此类曾经被认为非常可笑的观点当前早已成为现实。目前人类的观点也许依旧十分夸张:一类恰当的伦理,规定人类必须关心一切生物。”生态伦理学尝试将自身的部分基础规则构建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经过生态科学向伦理科学转变来完成伦理科学的性质的改革。生态伦理学赐给非人类生存之内的意义,品德权力的客体不再只是人类而是拓宽到人以外的生物和总体生态体系,挑战以往的人种核心主流的伦理理念。生态伦理科学代表着伦理科学的一类“示例变革”,也就是“人种核心主流的关系伦理科学”向“生态总体主流的物种伦理科学”的改变。以往伦理科学的重点是人际交往,仅仅注重人种,是一类种族自私主流的伦理科学。此类伦理科学不能处理当前应对的大量与威慑非人种生存与变化相关的主题。以往伦理科学的目的是人种效益,是与人种效益有关的伦理科学,因此,它的核心是人际交往。此类伦理科学存在“生物忽视”症状(由当前美国生态伦理科学家代表人物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提出)。生态伦理学将伦理客体的范畴从人种拓展到生态环境,试图创建一类既适合人种,也适合总体生态环境的伦理科学,用品德来限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注重和关心生物。纳什的观点是:“人类越了解生态环境,就会批判那些观点――生态环境以外的场地都是为了服务人种的。人种并不是生态环境的主体,而是生态统一体中的一部分。”生态伦理科学将人种的身份从生态统一体的驯服者变化成生态统一体的一部分,它不只包含着对此统一体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尊敬,也包含着对生态统一体自身的尊敬。所以,它是一类自然主流的种族伦理科学。所以生物都代表着生命,从生命的起点开始,它们互相依存,一起构成了人类的生命。的确是在此价值上,马克思将生态环境定义为“人以无机形式存在的机体”。以往伦理科学的重点是自然界变化之最大成果的人类自身,而将另外生物甚至自然体系自身视作人类的工具或者奴隶。以往伦理科学将品德意义只是分配给独立体(生物种类之一的人种或者部分人种),生态伦理科学而是将品德意义不只是分配给独立体(包含一切生命的独立体),而且要分配给自然统一体。它的观点是总体所具备的品德意义超过它们之中所具备的品德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慧.走向瓦尔登湖:人与自然的道德精神家园――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解读梭罗的《瓦尔登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孙道进.从“自然人悖论”到“心理革命”――弗洛姆人学观的生态伦理学维度[J].鄱阳湖学刊,2010(1):85-92.

[3]寇东亮.“人的自然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生态伦理学的人学根据和人学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4):5-8.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张艺馨(1989-),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伦理研究。

上一篇:经济相互依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下一篇:“无为而无不为”之哲学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