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你不知道的动物凶猛

时间:2022-10-10 11:28:33

旅行中你不知道的动物凶猛

遇见熊装死、上树一样会被K.O.?

被水母蜇伤后小便不是万能灵药?

看起来迟缓的野牛每年袭人致死率在野生动物里排行前列?

旅行中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打破一些误区在关键时刻说不定能救你一命。留美生物科考女博士蓝雨林为你划分野生动物游安全底线。

随着人们对于原生态旅游兴趣的日趋浓厚,专程寻访野生动物的旅游人群逐渐成形。

隔着栅栏看看狮虎熊猫的小儿科已经无法满足一些“野趣”爱好者的口味,于是,肯尼亚马赛马拉、坦桑尼亚塞伦盖提两大动物迁徙“主战场”,美国、加拿大、日本各大生态保护完好的国家公园如今都日趋红火。去年鸿鹄逸游网首推15天要价25.5万元的肯尼亚团销量火爆,足见野趣族的热忱。

与探寻原生态景观和野生动物旅游相呼应的热门事件,是频发的旅游事故。上海女游客在肯尼亚试图给小河马拍照遭母河马咬死的事件引发轩然大波。除了偶发性因素,对动物习性的误区和缺乏紧急应对能力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怎么样在安全范围内亲近各种动物?如何摆脱在照片里永远只看到鸟惊飞的背影,和动物惊诧的非自然表情的悲剧?跟着科考脚步,告诉你哪些我们自以为的“安全常识”、“避险措施”根本不靠谱,又如何搞定那些旅行中谋杀菲林的热门动物!

熊出没 请注意

黑熊(Black Bear)

最佳寻获地:美国阿拉斯加阿南野生动物观测中心(Anan Wildlife Observatory);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鳄鱼河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Alligator River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烟山国家公园(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美国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棕熊(Brown Bear)

最佳寻获地:日本北海道知床国家公园

大棕熊(Grizzly Bear)

最佳寻获地:美国阿拉斯加卡特迈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Katma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美国阿拉斯加Kodiak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Kodiak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错误认识:

遇见熊,上树、装死就能逃过一劫?

以上两种处理方法无论你选哪一样,结局都差不多——运气好的话,你含恨告别这个世界,上了国内各大报纸头条甚至新闻联播。运气不好的话,你含恨告别这个世界,新闻被小网站转载数日网友唏嘘一番从此石沉大海。

规避法宝:

熊出没的地方,称为熊域(bear country)。往远的说,比如著名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冰川国家公园,加拿大以北极光笼罩的阿拉斯加;往近了说,比如日本北海道最北有“北方异域”之称的知床国家公园,都是熊域。一旦进入熊域,首先会看到各种警示牌:You Are in Bear Country!(你身处熊域!)然后是各种贴心的提醒。此类提醒,请格外注意。因为你能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在当地有何种熊在出没。这个信息,对于规避熊,以及在意外遇见熊时如何正确处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熊域保护自己的第一法宝,不是变成大力水手也不是召唤阿拉丁神灯,而是,规避。无论是黑熊(Black Bear)大棕熊(Grizzly Bear)还是棕熊(Brown Bear),作为旅客你都不希望在爬山涉水的时候拐角遇到熊或者蓦然回首大熊站在你背后。具体规避手段可参考以下建议:

*不单独在野外行走 。约半数大棕熊、黑熊伤人事件的受害者在被攻击时单身在野外行走。

*不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尤其是夏季,这是熊最为活跃的觅食时段。

*在前进时发出声响,尤其是经过植物密集的地方,或拐弯视野受限制处。随身携带熊铃(一个大铃铛,在走路的时候会发出声响,即使距离很远都听得到)是个好主意。在大风天或溪流旁,熊铃声音不够用了,就不时吼两嗓子“熊啊,在哪儿呢?”只要熊听到了你的声音,注意到了你的存在,一般就会警惕地自动规避。太厚的树丛,尤其是夏天长满野莓果实的那种,请避免穿越。

*若遇到动物尸骸——这是熊极为热爱的食物,预示着很可能熊正在你注意不到的地方注视着你。所以这种情况下迅速原路返回撤离,以免惊动到熊引来攻击。

*不要把背包、食物、饮料留在无人照管的地方,很容易吸引来熊。如果熊被吸引来啃着你的食物,你又不巧惊动了熊,那么你的食物以及你自己,估计都保不住了。

一句话总结:在熊域野外行走,时刻保持警惕,时刻注意观察熊是否在周围,避免遭遇熊;即使遭遇,但求全身而退,安静地原路撤离,避免使熊受惊。

遇险处理办法:

*若是远距离遇到熊,千万不要惊慌,即使惊慌你也要克制住!缓慢地,回撤,越远越好。

*若是近距离遇到熊,千万不要惊慌(同上),不要做任何突然的动作,以免惊到熊,然后缓慢地后撤,拉开你与熊的距离,同时准备熊喷雾以防熊向你冲来。

*爬树?放弃吧。所有的黑熊和大多数大棕熊都会爬树,而且你向树跑的过程或是忙不迭地爬树的动作很可能会让本来不想攻击你的熊直接开始攻击。所有熊,请记住,都跑得比你快很多。

*装死?对黑熊来说,结果就是你真的会死。棕熊,装死是否有效也因情况而定。所以总得来说不建议。

*熊喷雾(bear spray),所有熊域的国家公园游人信息中心都有贩售,建议所有有徒步计划的游客随身携带。熊喷雾的使用时机,是当熊已经受惊并从远处向你很有攻击性地冲过来了,你此时应当立刻掏出熊喷雾准备(再胖的熊,冲刺速度也是极快的!)。当熊到了你面前10-20米左右时,喷!熊喷雾会产生一团十分刺激性的气团挡在你和熊之间,所以不必要十分精准的瞄准熊。喷完呢?在喷雾效果还没消失之前速速撤离!但要注意两点——一是熊喷雾并非100%有效,仅适用于十分紧急的情况,在野外前行时规避熊才是根本;二是熊喷雾的气体刺激性十分强烈,所以在使用时请注意风向,更不可用熊喷雾替代防狼喷雾对人使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拍摄窍门:

*如果你在七月或八月三文鱼洄游的时候有幸在阿拉斯加,那么恭喜你,参考上文“最佳寻获地”列表,你可以在溪畔的观测点安全地近距离拍摄到棕熊在自然间闲适地生活,甚至是棕熊捕鱼的瞬间。

*在美国本土,你可以尝试驱车沿国家公园里的公路在清晨或傍晚徐徐地驾驶,此刻正是上文提到的熊活跃、避免在野外徒步的时间。注意公路两旁山坡植被开阔处,看有无黑点或棕点在慢慢移动。

*在公路上目击黑熊穿越公路的可能性极大,棕熊则因较为避人,所以很少在公路旁出现。一旦目击,可以在路边停车拍摄。

*拍到自然的熊照片的关键是:保持安静,切忌大呼小叫;保持情绪平稳;和熊保持安全距离,若熊前进,则缓慢后退,切勿逼近熊或者堵住熊前进的通路。这样熊才会自自然然地在你附近通过,而不是在你的照片中一脸警惕,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水母 美丽有毒

水母(Jelly Fish)

最佳寻获地:海滩

错误认识:

往被蛰的地方尿尿——脸都丢光了不算,还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种方法真的有效。

规避法宝:

查看当地警示牌、询问工作人员,都可以了解到你所在的地方在那个时间段是不是有水母蜇人事件发生,再以此衡量是应该下水嬉戏还是在海滩上摆个pose 晒晒太阳走人。除此之外,有时你到了一个陌生的海滩,没有任何警示牌,但你依然发现大部分游客都没在水里,请警惕起来,这种状况一般必有原因。作者惟一一次被水母蜇就是由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幻觉造成的,下水不到五分钟就悲催中招。有时水母还会被海浪冲上沙滩,记住无论其多么无辜可爱,千万别直接去捡。

遇险处理办法:

大部分情况下,你在海水里游泳时,不会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水下有什么,那怎么知道自己被水母蛰了呢?很简单,你要是觉得皮肤没有理由的突然刺痛,开始思考是不是因为海水里的盐分刺激了你幼嫩肌肤的时候,你很可能就是中招了。被水母蛰到这事可大可小,轻则红肿,重则危及生命——比如被有些热带海域的剧毒箱水母(box jellyfish)蜇到。

经过判断确定自己中招了怎么办?

首先,水母蛰人的原理,就是在其触手接触到你的时候,把一种叫刺丝囊的细胞刺入你的皮肤,然后被激发释放毒液。所以在中招后,先迅速上岸。

Step 1:看看身上是不是还有残余的水母触手。如果有,看step 2;如果没有,恭喜你,请直接进入Step 3。

Step 2:轻轻把触手移除(别下重手,以免还没有被激发的刺丝囊细胞被激发释放更多毒液)。如果身边有醋(可能性挺低的),在移除触手之前和之后都浇上适量的醋30秒左右,有助于防止刺丝囊细胞激发。移除触手的时候千万别直接用手!因为那样你会被二度蜇伤。

Step 3:用海水冲洗被蛰伤处,然后果断掏出你的银行卡。这不是想告诉你有钱能使鬼推磨,也不是叫你到处寻找ATM机取款,而是用你的银行卡轻刮你被蛰伤的地方,移除皮肤里残余的还未被激发的刺丝囊细胞以免状况进一步恶化。别用淡水冲、别刮重了,也别用毛巾或者衣服去搓伤处,因为这样都会导致更多刺丝囊细胞被激发。

Step 4:通常紧急处理后给予一定时间,小面积的红肿会慢慢消退,轻微的刺痛不适感也会减弱。但没有经验的旅客在被蛰伤后请立刻寻求当地工作人员以及医疗专业人士的帮助查看伤处。若被大面积蜇伤或反应严重,必须立刻就医,以免危及生命。

拍摄窍门:

对于普通游客而言,被冲上沙滩的水母,水族馆的水母水族箱是最佳拍摄水母的时机哦!

美洲野牛 一号危险品

美洲野牛(buffalo)

最佳寻获地:美国黄石公园;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维奇塔山脉野生动物避难地(Wichita Mountains Wildlife Refuge)

错误认识:

美洲野牛看似温顺老实、行动缓慢,但其实它是美国和加拿大国家森林公园里游客会遇到的最危险的动物之一,注意这个“最”字。从1980到1999年,黄石公园熊伤人事件24起,野牛伤人事件是熊的整整三倍还有余。这哥们儿不仅跑得比人快,若是被激怒还会直接攻击人。怎么攻击?牛角深穿刺、骨折、淤青、擦伤……到时你落得什么下场跟你自身素质关系就不大了,那得看牛的心情。

规避法宝:

若是在公路上开车遇到野牛,减速。若是野牛站在公路当中不走,耐心等待,千万不要鸣喇叭。野牛很少袭击车辆,但不绝对。拍照时不要离开车辆,这会引起野牛不安。

若是在徒步时遇到单只野牛,或是野牛群,请保持安静,保留至少100米的距离,慢慢移动绕开。你在镇定绕开的时候野牛会注意到你的存在,因此不会受到惊吓(也就是说绕开的时候不要鬼鬼祟祟的);千万不要去故意追赶野牛。

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野牛的期,野牛攻击性较强,要格外小心。如果野牛表现出下列行为的一种:摇头、刨地、短距离跑、尾巴竖起,或者跑向你——这个举动已经太明显了——通常这是攻击信号,请格外小心。

遇险处理办法:

正面和野牛对冲的危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要是真的不顾一切把自己送到那个境地,基本只能靠祈祷了。

拍摄窍门:

在黄石,野牛群漫山遍野经常横穿公路堵塞交通。在车里拿出相机直接拍摄即可。若是想拍摄单只野牛的活动,建议在公园内沿小路徒步,远离游人,保持安静,偶遇单只野牛漫步觅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鹿 没那么温顺

驼鹿(Moose) 麋鹿(Elk)

叉角羚(pronghorn)

最佳寻获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提顿国家公园(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错误认识:

食草动物,温顺而又平易近人,想怎么着怎么着,想怎么拍照怎么拍照——我们惯常这么觉得,但实际上如果这些动物因为你的存在感觉到威胁,一般有两种对策,一种是它离开,另一种就是直接冲向你进行攻击把你赶走。在驼鹿大量出没的美国阿拉斯加,驼鹿伤人事件甚至比大棕熊更多!尤其要注意夏天和秋天是它们的繁殖期,紧接着就是母兽照顾幼崽期。若是有任何动物(包括人)闯入它们的领地,它们都会非常容易被激怒然后转为势不可挡的攻击模式:角顶、冲撞、踩踏。若遇到这种情况,请熟记当地医疗急救电话,你会需要的。

规避法宝:

和这些动物的安全距离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什么距离算是太近了呢?简单的判断规律是,如果这些动物的行为因为你的靠近改变了,那你已经靠得太近了,请后退,同时保持继续观察此动物直到危险解除。如在夏季遇到雄兽互斗,秋季遇到雌兽带崽,请格外小心。

遇险处理办法:

同野牛——绝不要把自己搞到遇险的境地。

拍摄窍门:

用以上方法找到合适的不引起动物注意的照相距离,然后保持安静和耐心。

TIPS

文中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自然界以及动物行为千变万化,无论什么经验和信息都有其局限性以及失灵的时候,所以在旅行中请时刻注意身边的警告指示牌并严格遵循当地给出的安全指示,尽可能地保护自己。一旦受伤,即刻就医,寻求医疗专业人士的帮助。

上一篇:五招儿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下) 下一篇:求同存异 分享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