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视角下电影《蝴蝶效应》的解读

时间:2022-10-10 10:04:52

对话理论视角下电影《蝴蝶效应》的解读

[摘 要] 对于《蝴蝶效应》这部电影而言,外界的理解有很多种,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看完这部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人可以将这部电影理解成为是一场充满了自我牺牲精神的救赎,也可以将其中的故事情节理解成为是在与命运进行抗争的过程中出现的无奈。电影通过十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各种情节的铺设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十分强烈的对话性。本文就从对话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蝴蝶效应》这部影片的主题以及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从更深的层次来解读这部影片。

[关键词] 《蝴蝶效应》;电影;对话理论;解读

《蝴蝶效应》这部电影共有三部,其主旨主要是为了表现一个人在成长的阶段对某一件事情进行决策,最终会影响自己一辈子的命运,导致不同的生活轨迹。电影的主角埃文带有一种脑部的疾病或者可以说是精神疾病,这也是为了让电影更加连贯而采取的情节设定而已。依我的理解而言,埃文也跟当前的很多人一样,对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怀有一种比较后悔的心态,因此想要回到过去,试图改变决策,从而改变现在的生活,于是他在对自己的日记进行回忆和理解,试图回到过去,最后他的确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一些,但改变的结果也总是不理想的,因此最终他感觉失望,在故事结局的时候,他选择在母亲的腹中自杀,即自己捏紧自己的脐带,导致窒息而死。这部电影中也有许多有创意的地方。对这部电影进行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利用对话理论来进行解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埃文的内心世界以及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对话理论的内涵是基于一定的哲学观念的,很多人认为,对话理论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最早的应该是巴赫金。巴赫金是一位俄国的文艺理论家,在他的主张里,认为人类在表达感情或者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都必须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没有对话、没有语言是根本无法进行沟通的,而且这种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是无处不在的,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条件。他认为人也是在不断地与自己进行对话,与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个性进行对话。在电影《蝴蝶效应》中,到处都是主人公埃文的声音,他有着自主的意识,在思想上是独立的,而且他本身的身份就是有很多疑问的,这种疑问也是埃文在剧中进行对话的基础,在电影中,有意的引导比较少,更多的是通过主人公的对话来揭示电影的内涵和主题。

一、在电影主题方面体现的对话理论

《蝴蝶效应》中有几个简短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之间看起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是埃文在其中穿越,就把这些故事联系起来,而故事的主题也变得更加清楚。一部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灵魂,很多人对《蝴蝶效应》的理解不够深,看完之后也许觉得有些科幻,不明所以。其实这部电影的导演想要通过一种自由的理念,无论是对整部电影,还是电影中的主人公,他给予的都是自由的理念,没有刻意的引导,在电影中甚至找不到与主题有关的痕迹,但利用对话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在对话理论中,存在本来就意味着一种对话,一种交际,对话结束,也就是一切终结的时候,然而对话是不可能结束的,因此所有的一切也都不会结束。电影的结尾也是比较开放性的结局,给人的想象空间比较大。不同的人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这部影片的主题理解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一是认为放弃其实带来的失望,另一种认为自我的牺牲带来的是绝望。这两者体会没有对错,只是个人情感在影片中得到的一种回应,从而形成了这样的想法。

对于第一种观念,是有一定道理的。埃文对凯勒的爱就是放弃,很多时候,感情上不一定要紧紧抓住才是爱,放弃,也是爱的一种体现。结局中埃文和凯勒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可以说在阴霾的影片色彩中还是有一丝温暖的,埃文看着凯勒,他觉得人群中有一个人,就是那一个人,是自己因为爱才放弃的那个人,凯勒对埃文也有这种感觉,有一种曾经相逢过的感觉,但是两个人始终没有相认,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在擦肩而过的瞬间,一种宁静和淡泊的心态,也是一种希望的体现。埃文在剧中是一个可以穿越的人,他也可以改变过去从而改变现在, 凯勒的处境也由埃文改造过。结尾的时候,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眼里都看到了彼此,这就给观众一种想象的空间,或许他们还是会找到对方然后在一起幸福地生活,这也是一种希望的开始。

对于后一种观念,相对比起来是一种比较绝望的想法。在剧中,埃文无意间发现了母亲在分娩时的画面,因此他通过电影回到过去,他捏紧了脐带,最终窒息而亡,埃文对爱是追求的,也是要保护爱的,但是他却回到自己的过去,将自己的生命结束在还未开始的地方。这表现出的是埃文对生活的无奈,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绝望,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电影是带有一定悲剧色彩的。剧中的埃文有很多话语,可以看出埃文很有可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对自己所做过的一切事情也都是没有记忆的,没有什么能够帮助他、拯救他,他在与自己的对话中感到了绝望、他为了拯救自己,为了拯救他心中的爱,于是将自己逼到了一个困境中,而最终,也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才可以让这种困境得到解脱,因此,有的人在作品中看出了绝望,看出了自我牺牲就是因为这种绝望也是不足为奇的。

二、主角的身份中体现的对话理论

埃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在剧中,有很多的地方,都指向埃文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个方面,但是也有一些情节可以说明埃文其实并不是什么精神病患者,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拥有一些特殊的天分。电影的导演者并没有给观众一个明确的指示说明埃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埃文通过一种独立的具有价值的声音来向观众展示一个独特的形象,而对这个形象的定义,是由观众自己去抉择的。剧中埃文的身份也具有一定的对话性。他有双重的身份,而具体是哪一种,并不是作者说了算,没有一个界定,是由观众自己凭借自己的情感来确定的。

第一种观念认为埃文是一个精神病,而且大多数人都持有这种想法。电影从头至尾都在反复地展示埃文的生活片段,而每一个故事片段对埃文的影响都很多,对他一生都有影响。埃文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也渴望见到自己的父亲,他也希望知道父亲的模样,但是埃文的父亲是一位一直幻想着可以去改变整个世界的精神病患者。埃文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他有健忘症,他的母亲带着他去看望父亲的时候,父亲由于精神失常,还试图亲手杀死埃文,埃文最终还是被解救了,但是在解救的过程中父亲却受到了误伤最终身亡。埃文与父亲之间的对话也是影片中的一个重点。父亲告诫埃文不要试图去改变什么,那样不仅改变不了,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灾难,甚至还会害死母亲,他看到了埃文试图去改变一些东西的想法,而为了避免有更多的灾难出现,父亲只好去结束埃文的生命。

埃文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剧中的几个小故事都给埃文很大的伤害,而且每一个伤害都是有可能造成埃文的精神崩溃的。在其中的一个故事里,埃文的童年表现出来的性格与父亲更为相似,母亲对埃文的理解相比于父亲而言,要少很多。而且父亲对埃文的了解程度还很深,当然影片中并没有说明埃文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虽然从一开始埃文身上的某些东西与作为精神病患者的父亲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剧中一直没有说明埃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这也给观众很多想象的空间,对埃文身份究竟怎样理解,也是观众的意愿。

第二种观念却认为埃文是一个富有拯救意识的人。虽然在电影中有很多地方都指向埃文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是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即可以看出埃文是一个有着拯救意识的人。埃文有穿越的能力,他可以回到过去,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改变从而改变现在的生活,在整部电影中,埃文的意识和思想其实都十分清晰,他所做的事情也有一定的逻辑性。埃文的父亲和埃文一样,也是一个可以穿越的人,但是父亲选择杀死埃文的原因,一方面出于对妻子的保护,另一方面他体会到了痛苦,为了防止埃文长大之后也和自己一样痛苦,被当做一个精神病患者来对待,他只能选择将他杀死。

尽管在一次次地穿越,但埃文始终都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他想通过改变过去来改变现在的状况,无非是因为他对凯勒有很深的爱,而他的一次次穿越,一次次对过去的改变,所得到的结果也并不是很理想,所以他最终感觉很绝望。埃文的第一次穿越,是因为失去了凯勒,而由于埃文对她深沉的爱,他接受不了没有凯勒的这个事实,因此选择穿越回去,试图改变现状,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中之后,埃文发现现实生活依旧不如意,于是他又选择了穿越,希望通过穿越继续改变当前的生活。他再次穿越回去时,为了改变汤米的性格,他试图去救一条小狗。他给伦尼一块铁片,希望伦尼能帮助自己一起来改变汤米性格中的凶残的一部分,即在汤米不注意的时候,伦尼用铁片将装着小狗的袋子割开,最后将小狗放出,但是伦尼并没有那样做,他用那块铁片把汤米杀死了,伦尼因为杀人被当做精神病患者关起来了。埃文是有清醒的意识的,他没有妄想症,比如他去看望伦尼的时候,伦尼一开始没有说一个字,但是埃文要离开的时候,他却说:“你是知道的,不是吗?”这表明伦尼已经知道了埃文其实是一个具有特殊能力的人,他知道埃文具有穿越的能力,而在他穿越的过程中,自己就成了一个受害者,伦尼的那句话其实是对埃文的一质问,而这种质问也正好说明了埃文其实并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相反,他是一个具有特殊能力的人,他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但是就埃文自己而言,他的改变并不理想。埃文的身份具有强烈的对话性,他与作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是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还是具有超能力的人,在影片中是没有什么指示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的,而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影片中利用自己的判断与意识,来给埃文的身份下一个定义。但这种定义都不是绝对的。

三、结 语

对话理论中,认为独白式的概括其实意味的是精神生命的终结,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结局定论的理论。《蝴蝶效应》这部影片中蕴涵了十分丰富的对话意境,给这部影片一种比较独特的意义,正是因为对话内涵的存在,这部电影的定位一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定,有人说这部电影是科幻的,有人说是心理分析史,也有人说是爱情影片,是对命运进行抗争的悬疑片,无论怎样理解,这部影片中的对话理论让整部影片的内涵得到了丰富。

[参考文献]

[1] 季明举.对话乌托邦―― 巴赫金“对话”视野中的思维方式革命[J].俄罗斯文艺,2002(03).

[2] 云得煜.影片《蝴蝶效应》中的对话性分析[J].电影文学,2013(01).

[3] 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J].文学评论,1998(05).

[作者简介] 彭永靖(1984― ),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 下一篇:关于企业创新能力重塑问题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