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10-10 09:20:42

职高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摘要: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觉得语文课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借文章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从学习中受到思想启迪,从感悟中得到熏陶,养成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教学中应该把握“渗透”二字,不应该把语文课上成空洞的政治教育课,不能牵强附会地硬搬硬套,而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间接的感化,会更自然,更利于学生接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古语说:“文以载道。”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就这点来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相对的优势。我们应该发挥这个优势,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在这里,我想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熏陶。新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其中有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人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成分挖掘教材用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渗透工作的最佳结合点,让他们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学习《为你自己高兴》一课,很多平时自卑的同学开始正视自己,发现自己身上原来拥有那么多值得高兴的因素,开始“悦纳”自己;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时,在分析大胡子教授与“我”的对话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个人的人格尊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荡在他们心问。那一刻,学生的情感体验胜过我们以往的无数次的空洞理论说教。

二、寻找适合时机,适当引导。每当学习那些饱含爱国激情的诗人的诗歌时,我都觉得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会加以引导,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读完最后一节后,我说:“请大家想一想,杜甫是在单纯

地描写他自身的痛苦吗?”“不是的”(学生)“那么,杜甫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它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我抓住时机:“我们经常说的‘文如其人’意思就是有怎样的人品就有怎样的文品,只有高尚的人才能写出高尚的文,因此,希望大家要做像杜甫这样人格高尚的人,老师期待有

一天也能看到大家写出的高尚的文章!”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无丝毫的附会之感。

三、寻找恰当方法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暴露学生心理弱点的时候。比如,在课堂上,经常遇到学生表现出来的胆怯,紧张,不敢在大家面前发言,有的学生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针对这种现状,我采用了一种比较有效的矫正方法。每次上课时,都有三分钟说话训练。最初,有的同学不敢走到讲台前,这样的学生在我鼓励之下,走上讲台,但是憋得脸通红,却说不出一句话。我适当的表扬:“xx同学能克服紧张心

理,走上讲台面对大家,这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相信下次他会做得更好!”然后,课下我再给他提出;建议,提前想好要说的内容,可以打个草稿。这样心里有底,走上讲台就不会无话可说了。经过几次锻炼,学生们明显得克服了紧张,胆怯心理,很多人由最初的怕上讲

台面对大家,到后来抢着上台说话。如果某一天我忘了这个环节,他们都会提醒我:“老师,今天我们还没说话呢。”在“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成功地克服了胆怯,紧张心理。有的时候,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一些“灰色”的思想。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在评语中侧重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写的评语,超过了他的作文字数。在下次批阅作文的时候,会发现他在上次的作文后边又写了一些话,我就在后边再补批。这样不断的交流,沟通,最后达到彻底矫正他不健康心理的目的。学生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于是我再推而广之,采用周记的方式,让他们写一写最想说的话,写写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烦恼等等,每周批阅一下。每到发周记给他们的时候,看到他们想看到评语的目光,我都感到欣慰。

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做法,可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收到了一些成效。语文课堂应该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让语文课堂更丰富,更生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置的重要性 下一篇:从普通心理学看幼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