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0 07:57:18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题组组长:罗少峰

课题组成员:于森林,杜维堂

摘 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基层行会计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提升会计条线的执行力,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力,增强会计队伍的凝聚力,打造合规文化的向心力。

关键词:银行;会计监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7-0081-03

近年来,我国银监部门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和措施,经过银行业的努力,进一步健全了会计监管体系,提高了内控管理水平,有效遏制了内部案件的发生,为经营战略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行内控基础还不够扎实,会计监管上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风险控制水平与监管要求以及当前形势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亟待改进和完善。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监管的现状分析

1.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商业银行基层行的会计内控管理基础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制控”、“机控”、“技控”、“岗控”还没有完全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如在会计核算手段日趋高效化、科学化的同时,原有的会计内控监督制约机制已不适应新兴业务及外币业务的需要,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的内控措施没有及时配套,形成了部分内控领域的空白点。同时,会计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懂微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不力,以致微机作案时有发生,对银行资金构成严重威胁。

2.现行规章制度尚未落到实处。制度是对业务处理过程作出的硬性规定。目前银行业的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已经非常多,应该说很多基层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内控制度是健全的,但由于部分领导重经营轻管理、重业务拓展轻内控监管,一些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以致内部控制机制变形,失去了应有的刚性约束。如部分营业网点还存在岗位制约有名无实、授权管理流于形式、账务核对不彻底、自助机具钞箱管理不严谨、新业务开办不规范等若干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会计、出纳等操作岗有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没有落实到位;管理岗的人员缺位,职责游离,使监督制度本身形同虚设;坐班主任的班中监督制,主要是对业务工作实施动态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坐班主任或补岗填缺,或顶岗操作,自身职责无法履行;重要岗位人员交流没有完全到位,重点人员行为排查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3.风险控制系统不够健全。目前,各商业银行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经济资本管理尚处于软约束阶段,以局部风险控制、单个客户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分责管理及授信管理还不严格,缺乏具体风险评估以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交易风险管理监控的手段,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也不完善,如资金交易、贷款发放、债券买卖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风险度管理,决策部门、交易部门不能据此做出正确决策和实行预警管理,业务交易一开始就隐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按要求会计部门可以通过报表、项目电报等监督制约信贷部门,通过账表监督制约计划部门,通过成本核算监督制约有关业务拓展部门,同时部门之间又可相互监督和制约,但由于没有相互协调的责任机制,相互间的监督作用难以很好地发挥出来。

4.内部监督制约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一是会计内控监督体系仍不完善。如现行的会计监管基本由县级支行组织领导实施,层级较低,权威不高;营业网点会计主管力不从心,疲于应付门市业务的授权与日常管理,监管效率低下,难以全面发现问题;现有的会计内控监督手段相当程度仍然以现场手工监督、事后账簿表的审核等传统监管方式为主,风险控制较为乏力且相对滞后。二是内部监督岗位作用弱化。由于包括纪检、监察部门在内的再监督机构“既向本行行长负责,又向上级行职能部门负责”,使再监督实际上陷入了一种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三是内审部门职能难以真正体现。如内审部门的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尚显不足,在履行职责中存在滞后性,内部审计监督的频率偏低,覆盖面不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运作和经营状况,很难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或苗头性倾向,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5.会计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与内控管理要求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如营业网点会计人员逐年减少,柜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后续培训不足,业务技能单一;多数基层行对新进员工大多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仓促安排上岗,不能正确理解业务管理要求和掌握复杂业务操作,效率不高,差错频发。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致使会计人员责、权、利脱节。近年来,随着门市业务量急剧增加,多数营业网点的会计人员日均业务量远远超过上级行规定的标准,柜员不堪重负,但收入相对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多数网点会计主管与网点业务挂钩考核,门市业务量集中的网点会计主管履职难以到位,无法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全面监管。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升会计条线的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它是一个组织执行决策、达到决策目标的能力,是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一个组织如果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凝聚力和发展力,也就更谈不上竞争力,执行力的强弱,决定着效能的高低。会计是银行各项业务的基础,会计内控管理在银行业务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会计内控管理的基础性地位更为突出。为加强会计监管工作,筑牢会计内控防线,迫切需要解决部分基层行会计人员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因此,各级行应在保证战略制定正确、组织有效及流程协调的情况下,通过严谨、民主的决策,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加强会计条线的执行力建设,促其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确保政令畅通,有令即行,有禁即止。[1]

2.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一是要通过对会计内控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剖析和反思,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并从基础工作抓起,系统梳理、整合各类规章制度,细化工作程序和要求,实现制度管理的全覆盖。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强化自我约束意识和相互制约的能力,促进会计人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执行”思想的转变。二是要将精细化管理贯穿于业务工作的始终。在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设计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精细化管理要求,向精细化管理要市场、要效益。通过科学设定与划分工作流程,明确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标准及职责,细化到每个环节,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全过程,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会计内控水平。同时做好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的管理,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排查,把岗位轮换制度和异地交流制度落实到位。三是要从人力、物力上向会计内控监管部门倾斜,加大投入力度,配足、配好网点机具和必备的监控设备,为强化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2]

3.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力。各级行领导要增强“发展是第一要务,控险是第一责任”的意识,把会计监管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为确保全行业务处理各个环节及操作规程的缜密运行,必须建立严格、科学、高效的、覆盖业务操作全程的会计内控机制,全面推进会计监管创新。一是要整合系统资源和人力资源,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借助现代高科技电子化手段,优化市、县行和网点事后监督力量,有计划、分步骤组建集中式会计监管中心,推进会计监管方式由现场监管向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并重转变。二是要改进整合会计监管方法和内容,推进会计监管模式由时点监管向过程控制和持续监管转变。三是要切实抓住关键环节,推进会计监管职能由检查、监督、辅导向主动防控风险转变。四是要通过修订完善评价办法,推进会计监管评价由定性监管向定性监管和定量监管相结合转变。五是要加大会计监控系统和会计监控风险分析系统的应用,倡导“范式操作、活性分析”,防控操作风险,推进会计业务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审查、事中操作和事后监督并重转变。六是要针对极易出现风险而又存在制度缺乏的重点部位和失控点,强化不相容岗位间的相互制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配合,推进风险控制由会计条线监控为主向条线监管、岗位制约、部门牵制的综合监控转变。[3]

4.增强会计队伍的凝聚力。针对目前会计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级行要紧紧抓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基础管理水平等工作重点,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解决影响业务发展的重大问题与会计人员关注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把解决制度执行力问题与会计人员自身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通过深入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会计人员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会计人员荣誉感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特别是对基层行会计人员,应努力从工作压力上尽量减负,从报酬、待遇层面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切身利益问题,使他们能够充分珍惜自身的岗位,爱惜自己的事业,提升会计队伍的吸引力。

5.打造合规文化的向心力。再好再严密的制度设计,如何保证合规运作、落到实处,最终执行靠人。这就需要营造一种浓烈的“合规文化”氛围。因此,各级行要抓住思想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以“三化三铁”创建活动作为合规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培育会计人员主动合规的思想习惯,自觉遵守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让合规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一种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工作氛围,切实规范会计操作行为,从而保证业务发展、风险防控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蒋定之.加强执行力建设努力提高银行案件防控水平[N].金融时报,2007-07-14.

[2]刘成武.提高内控效率 防范会计风险.现代金融[J].2007,(9).

[3]徐刚.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想[J].金融月刊,2005,(3).

上一篇:沟通型“窗口指导”: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工具 下一篇:加拿大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