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时间:2022-10-10 07:36:03

怎样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摘要] 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困难重重,本文从中小企业的作用和融资现状入手,指出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对策

一、融资现状

1.信贷条件苛刻。部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要求高于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信贷管理条件更苛刻。能符合这些条件、具有合格资信等级的中小企业微乎其微。

2.中长期融资渠道不畅。目前,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但中小企业更需要的是较长期限的贷款,以便用于技术改造和厂房设施建设。目前,许多企业为了发展,往往动用流动资金来搞技改和基建,结果导致流动资金紧张。

3.民间融资活动较活跃。由于中小企业依靠银行借贷无门,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既所谓的“地下银行”。由于这些民间融资活动多属于政府限制的“非法集资”、“乱集资”范畴,故很难形成气候,而且由于其“非法性”,增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性。

二、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未形成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政策,主要还是依据所有制类型、规模大小和行业特征来制定的,因此,大多数社会资源都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流向了大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准备金、挂账停息和资本结构优化扶持金、新增上市额度等多项优惠政策,几乎都偏向于大企业。银企合作协议、承诺贷款合同等也往往只对大企业敞开大门。在银行贷款方面,大部分贷款也是贷给大企业。

2.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中小企业往往担负着社会稳定、增加就业等职能,因而一些发达国家一般都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支持。而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建立于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是与以大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相匹配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经济机构的调整,迫切需要有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3.担保公司的运作欠佳。一是担保公司的组建不够规范,效能发挥欠佳。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试点来看,绝大部分担保公司行政色彩浓厚,注册资本金数量小,到位率低,协作银行选择困难;二是担保机构反担保措施单一,条件过严;三是银行与担保机构配合不协调。

4.银行稳健性原则与中小企业的高风险特点相矛盾。一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尚处在初创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往往大于收益;二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比大企业高。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高,但发放程序、经营环节缺一不可;三是银行放贷的坏账损失与信贷员个人责任挂钩,使信贷员感到压力沉重,不敢轻易贷款;四是担保机构在与银行的合作中还要求银行对贷款本金也要负担10%~30%的风险损失,银行更缺乏积极性。

5.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度不高。一是管理方面的信用。大多数中小企业均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财务方面的信用。数据不真,资料不全,信息失真,虚账假账。三是抵押方面的信用。中小企业一般家底较薄,抵押物明显不足。四是效益方面的信用。许多中小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造成产品档次低,市场淘汰率高于大企业。

三、融资对策

1.政府应保障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一是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最大的鼓励政策就是对各种所有制企业要政策公平,银行在新增贷款总量中应安排一定额度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二是政府应取消已经过时的一些行业壁垒。凡对外资开发的投资领域,都应首先对国内中小企业开放。三是对一些中小企业进行必要的政策性投资。政府投资应与民间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调整税收政策,杜绝对中小企业不合理的乱收费现象。

2.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别应建立一批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银行或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其资金规模比较小,具有贷款小额性和灵活性特点,其市场定位应是中小企业。所以,建立一批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可以大大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把民间借贷纳入正常的融资体系,使“地下银行”浮出水面,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3.进一步完善担保机制,降低担保风险。担保公司的建立一般为三类:一是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主要靠财政注入资金和向社会发行债券,也可以吸引中小企业出资和社会捐资;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由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三是由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会员制的互助型担保机构。不管是那类担保机构都应按照市场化、股份制原则运作,独立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不能使担保公司行为政府化。

4.重塑银企关系,强化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监控。重塑银企关系是规范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基本任务,就是建立中小企业和银行两个法人实体之间的信用契约关系。重塑银企关系的基本思路是银企关系内部化,即在明确中小企业和银行两个独立法人实体的基础上,通过密切银企在管理机制、产权关系等方面的联系,形成一种更富于活力的组织形式,从而规范银企之间的市场往来关系。

5.提高中小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加强自身信用制度建设。要提高中小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减轻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就必须深化权益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通过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明确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中小企业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经营机制以及良好的信用记录和经营业绩,才能从国有金融系统获得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蒋政王琪韩立岩:融资方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6

[2]裴旭东: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现状分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

上一篇: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作用机理分析 下一篇:经济利润指数在投资决策中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