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学院建设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时间:2022-10-10 05:54:41

加强高职学院建设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86-0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先后涌现,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讨、去总结。

一、高职教育要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置专业

一个学校,举办什么专业,当然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办学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从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学的正确方向,才能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学校的前身是原“山东大学电子培训维修学校”和原山东工业大学创办的“山东工大科技专修学院”。从1990年学校创办时起,专业设置就确定了以工科类为主、根据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创办新专业的路子。办工科院校需要大量投入,设备昂贵,往往一个实验室就需要投资几百万元甚至更多,但这并没有动摇学校董事会兴办工科类专业的决心。因为我们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支持经济建设,报效国家。因此我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市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增设新的工科专业。如2008年我们在济南、潍坊等地调研时,在企业的办公室里,在工厂的车间里,都听到焊接方面的技术人才奇缺的反映。有的企业焊接技术工人已经年老,后继无人;有的企业经常为很难找到一个称职的焊接技术工人而发愁。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反映,也不是一个市地的反映。这就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企业迫切需要焊接技术人才,我们怎么办?大家商量的结果是:企业所需,就是我们所急。有的同志说:“现在企业急需焊接人才,我们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帮助他们培养焊接人才责无旁贷。”于是,我们立即作出决定,上这个专业!并于当年就积极创造条件向省里申报,很快获得省里批准。企业的同志听说后,非常高兴,称赞我们是真正“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我们开办的多数专业都是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和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学校已逐步形成了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机械设计制造、电子信息、计算机、土木工程、汽车、管理六大专业为主体,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校才牢牢把握住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并很好地解决了办学的“出口”问题。就是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2009年我们学校依然取得了整体就业率95.08%的好成绩。

在这里,我想强调两点。一是办学的指导思想一定要非常明确,一定要把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在这方面,我们学校董事会的董事长表现得非常突出。董事长吴立春先生是济南三庆集团总裁,他投资办学完全是为了报效国家,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他经常说:“我对学校投资,不要求回报,只要求把学校办好,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他还说:“办教育是公益事业,不能图赚钱。”正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没有借一分外债的情况下,学校才发展到目前占地656.1亩、校舍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 160万元、图书资料57.4万册、在校生达到6 751人的较大规模的高职院校。他深知办工科投入大,但他在报效国家不图赚钱思想指导下,只要能直接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他就乐意为之。二是“以就业为导向”问题。我们认为,只要你开办的专业符合企业的需要,培养出的人才为企业所欢迎,学生的毕业“出口”也就通畅了。因此,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开办与经济建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决不能去办那些虽然投入少、但社会不需要、或人才已有很大剩余的专业,那样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误人子弟,而且也与“以就业为导向”背道而驰。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我们认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前我校在全面抓好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已确定12门课程为精品课程,学校将在财力保障的情况下加强建设,力争办出特色。我校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规律。近年来,我校承担并完成的省级研究课题《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基地建设的探索》等研究成果,对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在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的前提下,积极编写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教材。目前我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机械制造基础》、《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高等数学》等33部教材,已由冶金工业出版社等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均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在使用过程中,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还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出色完成自身任务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学生在学到了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经过生产实践的锻炼,学会了相关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没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的。我们正是为达此目的,坚持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我们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道路,为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条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我们从这一要求出发,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努力培育和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其成为技能型人才。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校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工学结合创造条件,逐步建成了计算中心、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基础、数控技术、电工电子、电气智能、会计模拟、物流仿真、建筑材料等53个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保证了学生的实验实训开课率达到98%以上。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学校分别与国家数控工程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学校内先后设立了国家数控工程中心山东培训分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实验室山东实训基地,大大提高了我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层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我校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先后与浪潮集团、海信集团、中国万达集团、国家核电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苏州力信集团等100余家企业签订了建设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协议,满足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需要,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增强了就业实力。

学生在校一般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实习和实训以后,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然后学校就将他们送往各大中型企业进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时间最少半年,基本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互惠三赢”。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身兼学生和企业员工两职,他们既是学生,受带队老师管理;又是企业员工,受厂方的领导和管理。他们在生产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职业能力,为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经济上也有收获,有的月工资高达2 700元,这对于还处于实习期的学生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带队顶岗实习的教师由于接触生产实际,学习了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企业接收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顶岗实习,不仅增加了知识型劳动力,而且能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校还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校已被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基地”,可以颁发十七个工种的资格证书;同时我校还被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批准为考试发证单位,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该局命题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颁发由建设部制作、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验印的建筑工程施工员和建筑工程预算员资格证书。总之,我校围绕社会需求,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推行“能力+特长”的培养方式,积极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是保证我校毕业生就业率高,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培养模式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欢迎,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我校机械学院06级数控二班的苑嗣欣同学,去年在他即将毕业的前夕,到章丘市美鹰炊具厂顶岗实习,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对厂里原有和面机进行革新改造,成功研制出新型“双动双速和面机”,成为该厂独享专利的热门产品。厂方为此奖励他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并优先录用他为该厂职工。这件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内部包含着必然。正像他本人所言:“一切成绩都归功于母校对我的教育培养”。

三、发挥师资和技术优势,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以服务为宗旨”是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高职院校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培养质量合格的学生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办好全日制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师资和技术优势,同样可以开展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且是更直接的服务。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发挥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去年,我校免费为章丘市培训农民工,培训专业包括高级钳工、维修电工和计算机维修工等,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农民工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劳动大军,在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的工地上,都可以看到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又缺乏知识和技术,成为他们谋职的重要障碍。我校地处章丘市,理应为章丘市的农民工兄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为他们改变现状出一把力,献一份爱心。因此,我们的农民工培训班都是免费的,老师根据他们的水平进行讲解,并给予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包教包会,为他们按上腾飞的翅膀,把劳动力型农民工变为技能型农民工。针对一些企业职工水平较低或专业不甚对口的情况,为了提高职工素质,学校应邀到厂里去或在校内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为企业培训职工。近些年来,学校为山东法因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开办了“机械制造”职工培训班、“数控技术”职工培训班和“机床电器”职工培训班。依托国家数控工程中心山东培训分中心,2009年为中国重汽公司职工开办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培训班。这些培训,为提高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的技术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深受企业广大职工和农民工的欢迎。近年来,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培训20余场次,科技咨询达上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0 000多份,培训企事业单位职工2 000多人。

二是发挥学校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在这方面,社会上有广阔的舞台,学校可以大有作为。2008年8月,我校机械学院院长钮平章教授得知沾化县昌盛机械有限公司在生产抽油机时遇到了防偏磨减载器驱动技术难题,立即带领由师生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四次深入生产厂家和胜利油田采油一线勘察测量,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数次修改方案,三次现场试验,终于设计完成了抽油机防偏磨减载器驱动改进装置。该装置能有效解决减载器驱动问题,大大提高抽油机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去年,又研制出改进装置,并在胜利油田孤岛采油现场安装试验成功,运转正常,一举解决了困扰生产厂家和油田使用方的技术难题,受到了当地政府及装置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2007年安检部门在对济南钢厂所属济南铁矿原有的矿井安全门进行例行的安全检查中,发现存在不安全因素,需要整改,我校机械学院的专家们受济钢的委托对该安全门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了问题所在,便对该安全门从结构、传动、控制等方面重新设计、制造。投入使用后运行正常,安全可靠,并曾经成功地排除过险情。我校承担的济南奥迈公司课题“数控雕刻加工中心研制开发”、“视频钻研制开发”等产品,2008年已批量生产。2006年该校为山东黄河河务局完成数控超汽蚀扰沙机研制,当年即投入应用。2005年我校为山东黄河河务局研制成数控钢丝网片编制机,并早已应用在黄河、长江的防汛中。2006年为山东工商银行研制开发了ATM室外智能型防护亭等等。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关系进一步加深,企业成为直接的受益者,这为校企更广泛更深入地合作创造了更有利条件,使企业和学校双方达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高职院校建设涉及到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讨、去实践、去总结。随着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今后,我们要更好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在《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青少年篮球意识培养及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