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时间:2022-10-10 05:35:26

关注细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关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高效的关键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对细微环节的把握、研究、雕琢。那么,要想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以达到高效的目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哪些细节呢?

一、关注课上动态生成的细节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新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教学的计划,遵循学生问题的规律展开教学的过程。

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意等精彩瞬间,灵活机动地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非预设生成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深入探究的动力,并促成课堂上师生、生生的真正合作。

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心想着自己的教学预设,不能机敏地抓住学生课上细微的反应来因学定教,这是以教师的思维乃至语言来束缚学生,让学生少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这样的课堂与我们所追求的高效相距甚远。分析造成教师这类课堂行为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脑中有书本,心中无学生;第二,教师业务功底不够深厚,害怕出现尴尬场面;第三,驾驭课堂不够灵活,不能机敏地捕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的能形成闪光点的细节。

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业务学习。只有专业功底深厚,才不惧怕学生的现场质疑,才能灵活把握课堂,在课堂中及时关注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的细节,利用可生成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生动自由,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二、关注营造课堂氛围的细节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这里指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其中,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在课堂中呈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可以用一定的心理、行为指标来衡量。如果我们以秩序、参与、交流三个指标为依据,就可以把课堂氛围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积极的课堂氛围、消极的课堂氛围、对抗的课堂氛围。显然,积极的课堂氛围下的课堂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求知欲强烈,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学生参与面广,双方处于积极互动的状态;师生共同洋溢着教之有益、学而有得的喜悦与满足感。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曾有过困惑:课上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都没有反应的状态。带着疑惑,我找了班里三分之二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令我目瞪口呆,竟然都是教师们不经意的课堂行为所致。统计如下:一是上课群答时,出现与正确答案不同,受到教师的否定或同学的嘲讽;二是上课出现知识模糊,急需教师解答,但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说下课再说或有时间再解释等;三是让学生在黑板练习,当学生的板书过程不符合要求或做错了时,教师会毫无评价或说做得不行就随手擦去了;四是教师不经意地拿部分学生开玩笑,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五是教师不进行及时评价或表扬鼓励的语言太少,等等。长此以往,课堂氛围只能越来越沉闷。

作为教师,我们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将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能因其小而无意,不要因其微而随意。其实,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微微的颔首、一丝肯定的语气都能在学生心中荡起愉悦的涟漪。教师应关注课堂行为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智慧魔力来营造积极、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三、关注新课导入环节的创设细节

数学的概念、定义和公式是思维的基点,是知识与方法的载体,同时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有些教师在教授概念公理课时,只重视学生的记忆及应用,却忽略了课堂初始的导入。久而久之,学生只是对知识表面的学习,对貌似枯燥乏味的定义公理失去兴趣。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但了解新知的产生,还要掌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数学表达形式,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到正确灵活应用。

课堂教学之初的精彩导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数系的扩充”这一课,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枯燥地讲授数学知识,而忽略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研究。缺乏对新知的研究,缺乏对本节课导入环节的精妙的设计,使学生错失了一次爱上数学的机会。如果以思想文化的发展为背景,以生活现象的体验为触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就能帮助学生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从而产生探本究源的意愿。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落实、课堂意外情况等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细节。教师要做细心人,关注每一个细节,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引导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观察与实践 下一篇:老年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文化传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