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工科院校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的研究

时间:2022-10-10 02:43:02

地方理工科院校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的研究

摘要:深入分析了制约工科类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错位竞争、优势转化”为重点的拓展招生渠道、扩大规模、发展留学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招生渠道;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魏永红(1961-),女,四川合江人,上海电力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教授。(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92-02

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0)同样把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扩大来华接受工程教育的留学生规模纳入重要任务之列。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发挥特色优势,准确定位,扬长避短,积极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

一、制约地方工科高校留学生招生的主要因素

1.专业面窄,可供留学生选择的余地小

我国地方工科院校一般都具有学科单一、专业较少、规模不大的特点,这为拓展留学生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据教育部2000~2010年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来华留学生规模快速扩大,留学生总数由2000年的52150人增长至2010年的265090人。留学生首选专业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汉语言、医学类、经济类,三者相加长期占据留学生所学专业比例的70%以上,而工科生所占比例则长期徘徊在6%左右,其中地方工科类高校所占比例更低。由此可见,地方工科高校由于专业和学科的局限,可供留学生选择的余地小,加上知名度不高,在招收留学生方面面临着比其他综合性大学要困难得多的局面。

2.由于长期归口行业管理,养成了外向不足而内敛有余的办学风格

由于地方工科高校原来大多属于行业管理高校,行政和业务范围主要局限在行业内部,与行业以外尤其是国外的联系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国外高校合作项目少。如通过与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中外师生互访,特别是以分段学习、联合培养的方式,吸引已在国外高校就读的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内地方工科高校完成本科或研究生学习的很少。

(2)多数高校未与国外信誉好、生源充分的留学中介机构建立起稳定的联系。

(3)办学优势、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未能有针对性地与国内、国外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3.奖学金种类少,缺乏吸引力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85%以上的工科留学生来自我国周边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以及西亚、北非等欠发达地区国家。对于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来说,奖学金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方工科高校除了政府奖学金之外,其他类型的奖学金则非常少,奖学金类型和金额均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相提并论。

4.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低,有些高校甚至还未开设全英文课程

由于历史原因,英语是不少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在当今世界,英语正在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赴本国留学,许多非英语国家的政府部门如法国、日本、韩国等,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都采取有力举措,提供财政支持以鼓励高校开设英语授课课程,高校为此也进行了积极努力。据统计,2009年之前的三年里,法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英语授课课程从700门增至1200门。我国综合性大学和“211”高校也已为留学生普遍开设了全英文课程。如东华大学自2007年开始,服装学院与国外大学联合开设了27门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课程。2009年4月,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国际项目部,开设的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两个英语授课本科项目,第一期就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的留学生。2009年,大连医科大学有学历教育留学生1100余人,留学生英文授课本科专业覆盖了全部本科专业的50%,实现了以英语授课为主、双语授课及中文授课为辅的留学生教学模式。但是,在地方工科高校,课程设置还主要以国内学生培养为主,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比例很低,有些高校甚至连一门全英文课程都没有,这些都是招收留学生的不利因素。

二、发挥特色优势,大力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

1.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错位竞争,拓展招生渠道

由于地方工科高校的行业特点,与原来所在行业联系紧密的学科专业,在国内高校专业排名中大多位于前列,这是地方工科高校的优势所在。因此,在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中,工科高校只有用足、用好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以特色制胜,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1)与办学特色相近、学科专业对口的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联合举办多层次、多种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以分段方式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委托外方学校举办赴中国留学预科班,开展中外师生校际交流等。合作协议签署后,中外双方需加强协调沟通,中方应定期赴外方合作学校进行宣传推介、面试,协商解决合作办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密切合作,形成稳定生源。

(2)争取中国政府机构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统计数据表明,包括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和短期留学生在内的非学历教育留学生的比例一直远远高于学历教育留学生。以2010年为例,学历和非学历留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0.5%和59.5%,其中短期留学生占当年非学历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0.4%。对于地方工科高校来说,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联系,承担政府委托的对外培训项目,发挥特色和优势,吸纳短期留学生,不失为快速扩大留学生规模的有效途径。

(3)与国内外行业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定点培养行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方面,中方企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国外的全资或合资企业中,从技术到管理都面临着人才的本土化问题;另一方面,国外既懂中文、中国文化又懂技术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如何与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合作,搭建起留学生培养的桥梁,有很大的空间和很多的文章可做。

2.要争取设立更多不同类型的奖学金,重点吸引大型国有外向型企业集团在高校设立奖学金

地方工科高校的办学层次、特色与知名度决定了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地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奖学金的多元化将大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特别是对优秀学历留学生的吸引力。如高校可以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设立专项奖学金,由企业负责提供奖学金和输送企业所在国的生源,学校负责培养。另外,还可以设立行业出资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其步骤是:首先由高校与行业协商,就出资、生源、培养等达成协议;其次将协议上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由基金委出面签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企业、高校三方协议;最后企业负责推荐外国留学生给基金委,经基金委派送高校。基金委以管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方式对这些留学生实施管理,并负责与留学生所在国使领馆的沟通联络。目前,已设立此类专项政府奖学金的有华为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电子产品进出口公司等近10家公司。地方工科高校一定要主动出击与电力行业协商探讨合作的可能性,争取设立此类行业出资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此外,还可争取与外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设立由外方出资的专项奖学金。

3.开展主要生源国研究,大力加强对外宣传,招生渠道多元化

据统计,2010年来华留学生共计265090名,其中学历生107432名。他们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留学生数达到或超过500名的国家有57个。美、英、法、德等国留学生数量也很可观,但80%以上为非学历生。本科生81388名,占学历来华留学生的75.8%,来自18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本科生达到或超过1000名的国家有12个,来自这12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本科生,占当年来华本科生总数的77.8%,按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序依次是韩国、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泰国、蒙古、日本、尼泊尔和马来西亚。可以看出,周边国家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因此,应拓宽招生渠道,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进行研究,以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韩国人口4800多万,每年有6万多名学生在华学习,数量居来华留学生首位;东盟人口5.6亿,其中华人超过3100万,文化相近、语言相通;阿拉伯国家联盟有3.4亿人口,这些国家的青年对中国充满向往,对来华留学有很大的期待。上述国家和地区无疑也是地方工科高校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的主要目标国家。应大力加强面向这些国家的招生宣传、合作项目洽谈力度。

与此同时,为了全方位拓展招生渠道,应大力加强与境外声誉良好的留学服务机构的交往联系,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生源渠道。此外,还应经常参加境外教育展。参加教育展能有效扩大高校的海外知名度,便于高校向有意愿来华留学的适龄青年进行面对面的特色宣传推介,有助于高校真实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需求,进行教育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更新。

4.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合留学生教育的课程体系

2009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来华留学工作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建立一批有竞争力、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学士、硕士学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创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品牌。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调整人才培养面向国内市场的现状,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设计专业和课程、制定教学计划,缩短与国外在专业划分、学科界限方面的差距,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建立适合留学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所学课程得到国际认可,毕业生回国后能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能力到国际人才市场上参与竞争。对此,地方工科高校要以此为契机,大力进行“国际课程平台”建设。许多重点高校已先行一步,其经验值得借鉴。如同济大学在“985”二期资金支持下,结合办学特色,依托相关学院进行了“城市规划”、“企业管理”、“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等系列国际硕士课程建设,进行了软件、电信、机械等专业本科留学生国际化课程建设,在“中国社会经济”、“城乡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外交与国际关系”、“知识产权保护”等中国特色通识类课程中实施英文授课,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结束语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留学生人数将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15%。如果地方工科高校能够抓住机遇,挖掘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将学校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的优势,转化为留学生人才培养的优势,留学生教育就一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研究(2010)[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Z].2010.

[3]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1978-2008[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与专业需求相适应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下一篇:“混凝土桥梁”课程改革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