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物流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探讨

时间:2022-09-03 02:49:00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物流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探讨

摘要:物流管理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但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态度、主观规范、自行效能感和行为控制四个方面探寻了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的方法,对理论和教学实践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案例教学;物流管理

作者简介:肖冰果(1972-),女,湖南双峰人,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20-01

“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能很好地参与到理论学习和行为实践中去,在对物流管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的基础上,能够结合物流服务业的生产运营实践加以应用。因此,应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操作能力、设计和运营能力、经营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一、学生参与行为是“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1.“物流管理”课程特征

“物流管理”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物流管理的高度情境相关性。物流管理具体到各个企业应用的时候,必定会与具体的企业规模、货物特征、技术水平甚至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而不能囿于笼统的理论知识,必须利用相应的实践经验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第二,物流管理的专业性。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体现在其名目繁多的专业术语、专业设施设备上,如果不通过具体地实地考察和相应的案例进行直观地了解,学生很难体会和理解相应的知识。第三,物流管理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物流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其知识涉及到管理学、运筹学和信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具有对象复杂、设备复杂和关系复杂的特征。它要求学生既能全面掌握各个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在物流管理的背景下系统有机地融合起来。

鉴于以上“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的教学理念。否则,脱离实践的“物流管理”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到了无兴趣、索然无味。而没有得到直观映象的抽象物流管理知识也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2.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国外的大学中被广为使用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其通过学生主动地搜集资料并且全面深入地对资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的潜能和既有知识,达到融会贯通、新旧合一的效果。在哈佛大学,所有课程都通过案例教学传授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极大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把所学知识通过所想和所为进行充分的内化,变为所有。但在某些国家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法,虽在中国商学院的课程中也被广泛地应用,但其效果却始终难如人意。中国课堂上的案例讨论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且学生总是期待教师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虽然在“物流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中也会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南郭先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融入其中,而绝大多数学生即使参与进来,其卷入度也不高,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都相对较为肤浅。这是因为在中国教学情境下长大的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思维不能发散,总是以标准答案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效果,陷入了“以偏概全”的“过度概括化陷阱”。

这样的情势显然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背景下物流管理发展水平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在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积极性和参与度,是摆在高校“物流管理”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是Ajzen(1991)在理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理论指出,个体的行为受到感知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和行为存在重要的关系,行为控制力既能直接影响行为,又能通过行为意向影响行为。行为控制的主要测量项目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和控制力(Control force)。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反映了个体对某种行为的动机、个体对某种行为的倾向性及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所以行为意向直接驱动个体行为。行为意向既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个体因素包括个体对该特定行为的态度即主观评价,主观评价高的行为个体对其态度积极,具有主动性,反之则态度消极,较难付诸行动;也包括个体感知的自己对行为的控制能力。社会因素即主观规范,在有的研究中也被称之为社会影响或社会压力,也就是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既包括个体周围人群对个体的行为期望,也包括个体对这种期望的响应和遵从程度。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所涉变量及变量间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

三、“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策略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主观规范越强,态度越积极,感知行为控制越强,则个体的特定行为意向也就越强,最终实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强。在“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行为,那么也就首先要增强学生对参与行为的行为意向。影响学生参与行为意向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主观规范、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参与行为的具体态度以及学生所感知的行为控制。其中感知行为控制既直接对行为起到正向影响作用,又通过行为意向起到一个中介变量的作用。鉴于此,要增强学生在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端正态度,加强课前案例教学的动员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特定的行为态度能显著影响行为的意向。要使学生在“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那么就要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案例教学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主动参与在案例教学知识内化中的重要性。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没有接触过案例,因此对案例教学比较陌生,甚至对教学中的参与行为也有点无所适从。因此,在课前,教师应充分地和学生交流讨论,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本以及和校内外同学的互动交流接触和了解案例教学法的有用性和参与方法,改变其对陌生事物的生疏感以及由此而生的抗拒感。

2.利用主观规范,树立榜样的模范作用

部分学生可能会由于陌生或没有尝试过而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的案例参与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教师可以课前辅导个别学生做好案例分析课前准备工作,教给学生该怎样去做案例准备工作和分析工作,那么别的学生一方面能有该怎么做案例分析的模板,另外,也会激发学生“你能我也能”的斗志。同时,能够形成一种逼迫学生迎头赶上的压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来给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和压力,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参与行为意向,最终促成行为的实现。

3.加强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教师在精选案例时,要做到难易适中。既要让学生能懂会做,又要让学生觉得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这样,就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案例分析虽然不是他们在填鸭式教学中所习惯的,但是也不是那么陌生和难于学会、掌握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能减轻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害怕心理,增强其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4.增强控制力感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只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案例教学中去。要使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那么教师就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精选学生感兴趣和认为有用的案例。这个筛选的过程非常重要,可读性和表现性是案例选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要让案例通俗易懂便于学生阅读和交流,又要让案例表现过程中能够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由于案例与所要阐述的问题契合紧密,专业性强,让学生了解到深入地进行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知识了解、温习和内化的过程,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其次,要培养学生围绕案例去广泛搜集相关材料的能力。多快好省而不拘限于狭窄的视野和空间内进行资料的搜集必须注意搜集的方法和搜集过程的设计。这涉及到学生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其搜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形成和整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翔,浦徐进.案例教学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况漠,谢如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Ajzen,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l[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2,32(4):665-683.

[4]周德峰.案例教学法与管理类课程改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上一篇: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策略分析 下一篇:浅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