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诊治

时间:2022-10-10 12:16:46

昏迷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极度抑制,是一种不能唤醒的无意识状态,对于外界刺激或内部需求没有任何心理学上可理解的反应的病理状态。在急诊工作中,昏迷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占急诊总就诊人数的3%~5%[1],是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是大多数疾病垂危阶段的共同临床表现,为了能够提高对急诊内科昏迷认识,我们对昏迷原因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昏迷诊断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

(Glasgowcomascale,GCS)[2]昏迷评分<8分确诊为昏迷。排除仅有知暂意识丧失,突然发作的患者,精神抑郁状态,排除癔病假性昏迷。

1.2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来自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急诊内科诊治的昏迷患者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68.4岁;昏迷时间0.5~19h,平均昏迷时间3.9h。

1.3诊断程序询问送诊人员有关昏迷患者病史和诱发因素,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昏迷进行详细系统体格检查,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心电图、X线、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所有检查均与抢救措施同步进行,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2结果

200例急诊内科诊治的昏迷患者经详细的询问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综合辅助检查结果,对昏迷患者病因进行明确并统计,现就昏迷病因汇报如下。

昏迷是由于颅内或(和)颅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广泛的双侧大脑半球功能衰竭或(和)任何导致脑干网状结构和弥漫性大脑皮质损伤的原因都可造成意识障碍或者昏迷[2]。

临床上广义的昏迷包括嗜睡、昏迷、浅昏迷及深昏迷,昏迷患者病情严重,常会有生命危险。

临床医生在对昏迷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遵循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从整体性、动态性和具体性的原则出发,运用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辩证的分析和推理[3]。

昏迷待查诊断的思维方法与一般疾病的诊断有所不同,因时间急迫,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初步诊断并采取抢救措施。在诊断中询问病史非常重要,是指导诊断的风向标,对送诊人员要讲行详细的提问与记录。如年龄、性别,既往有无外伤史,有无农药或煤气等可以引起中毒的病史,有无可以引起昏迷的内科疾病。

医生应该重视体检,在取得全面病史、正确诊断和一系列复杂检查之前就应迅速完成对患者的早期处理,全面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病因及并发症,既要考虑临床常见病,也要考虑少见病。早期正确及时的诊断,及时纠正危及生命的不稳定生命体征,防止一些最基本的有害因素继续使脑和其他脏器遭受损害而危及生命。

昏迷的急诊救治应采取积极措施,以降低死亡率为目标,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关键问题[4]。“第二次打击”使昏迷患者死亡率上升的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谓“第二次打击”[5]是指在原有的脑损伤基础上附加全身或脑缺血缺氧的影响,包括低血氧、低血压、颅内高压、呼吸道阻塞或呼吸功能障碍等继发性打击因素。随着对昏迷“第二次打击”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已注重对昏迷患者的“最初处理”[6],即首诊医师不必在取得全面病史、正确的诊断和一系列复杂的检查以前就应迅速采取措施,以便防止一些最基本的有害因素继续使脑和其他生命器官遭受损害而危及生命。

昏迷患者入院后,无论是否明确诊断,都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早期处理,这些处理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功能、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诊断明确后,再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7]。

上一篇:内科护理学有效运用情境教学研究 下一篇:基层医院神经内科内感染因素研究和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