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6:12:01

急诊护理论文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重组并优化急诊科病室

首先,对急诊科工作开展过程中进程应用到的检验、检查机械设备进行重新整理。将分散在各科室中的急诊常用设备集中到急诊科,并进行重新组合,为急救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充分利用检验结果共享系统、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等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抢救工作可及时、高效地进行。再次,优化科室绿色专业通道,组建重症急救队伍,为患者的急救、住院、护理等提供流程。最后,制定并在科室内张贴急救流程图表,保证急救工作按流程快速进行,为患者的安全争取时间。

1.2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护理及护理流程培训

护理培训具体内容主要为科室规章制度、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护患沟通技巧、突发事件处理等。同时定期对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及护理能力。根据科室的具体护理管理条件,制定相应的护理流程,并安排业务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业务及综合能力培训。护理流程通常包含意外死亡的处理流程及特殊、常见急重症抢救流程、有机磷中毒、中暑、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等的急救流程。在培训过程中,可将各种护理内容及护理流程印刷成册,先发给护理人员学习。然后安排培训教师对重点护理内容及护理流程进行培训,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分。同时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对科室特殊病例进行查房,并就护理、急救流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改善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制定和完善护理人员互评制度

护理人员互评制度的包括应该包含急救技能、流程进行、医护配合、护患沟通、突发事件处理等。定期对护理人员互评结果进行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问题,促进护理人员护理能力及护理配合度的不断提高。

1.4评价方法

定期对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技能及具体操作等进行考核和评价。详细记录2011年、2012年急诊科护理纠纷、风险事件、差错事故等的发生率。对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调查评分。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纠纷、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接受急诊诊疗流程培训后,观察组护理人员急救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流程的评分上均明显高于培训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急诊诊疗流程的应用过程中,对急诊科常用设备进行有效整理,并不断优化其组合,可为急诊诊疗流程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抢救工作的高效进行。对护理人员进行急诊护理培训,可促进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可增强患者的护理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其业务水平及意外事故的应变处理能力。将急诊诊疗流程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中,必须要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急诊护理流程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及护理能力,使护理人员将各种知识及技能融会贯通地应用于急救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急诊科可急、重病抢救的成功率,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将急诊诊疗流程应用于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其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等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护理纠纷、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急诊诊疗流程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急诊科为综合性急救专科,由院前急救、抢救室、急诊观察室、清创缝合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输液室组成,在编护士33人,年龄20~41岁,平均26.4岁。学历:本科10人,专科21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18人,5~10年9人,>10年6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14人,护士16人。

1.2方法

1.2.1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

由于一个团队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因此建设团队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目标的一致性,是团队建设的基石。目标的确立为团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一个杰出的团队精神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标。目标在未实现时,作为一种期望,它激励着每一位护士为达到目的而不断付出努力。本科的团队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同时兼顾医护自身的身心需求,建立和谐团结的急诊科。在临床工作中,贯彻医院护理核心价值观,让每位护士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鼓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团体事务,鼓励护士的进取心、注意发现优点,因人而异,帮助其设定自我实现的进步目标,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证医疗安全,达到科室、患者双赢的效果。

1.2.2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管理

根据急诊管理区域特点,科内人员梯队结构、每位护士个人特点,通过新老搭配、团队互动、以老带新等方式,将整体工作目标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实行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在管理方面科室根据急诊工作范畴及管理区域情况,分为急诊抢救组、留观护理组、重症护理组、门急诊输液组,每组设立一名护理组长由N5级护士承担,科内护士每人隶属于一个责任小组。组长负责本专科业务培训和操作培训,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组织学习,护士在完成个人各项工作目标的同时,积极参加与所属小组的质量管理,从而形成科室“人人都是质量控制员,个个都当护理管理者”的群体意识氛围,在各项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培养团队成员对组织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责任感。

1.2.3培养护士积极向上的团队进取精神

因为人才结构应呈正三角形金字塔式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才最稳定。所以,先进的护理文化和护理团队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根据医院护理部培训计划与科室实际结合,制订了专科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考核计划,利用每周2~3次的晨间提问,培养护士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每月1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课,培养护士不断更新、强化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每月1次(质量讲评会、护理教学查房、护理质量反馈分析、护理病历讨论)等内涵学习,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作出好的分析,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行为习惯。每季度1次的科研论文讨论会,培养护士积极思考、主动钻研的创新能力。每年安排1~2位优秀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回科后,要把学到的经验、知识与大家分享,取长补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

1.2.4开展团队技能训练

急诊护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突发事件多、应急问题多、因此团队协作精神在急救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科室开展“批量病员抢救预案”演练比赛,通过甲、乙、丙、丁护士的分工配合模拟,使护士领悟到行动一致、配合密切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名护理人员都有不甘掉队的紧迫感。同时,在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积极促进个人发展。动手能力强的护士鼓励其参加科内及院内外的操作演示和比赛活动;富于表演力的护士支持其参加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才艺展示活动;善于表达沟通的护士推荐其参加科普知识讲座、院外义诊、社区培训等公益活动。急诊工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团队技能训练活动,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集体力量的魅力,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以利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一个个平台的成功搭建,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科室形成了“人人尊重知识、人人争做人才”的学习氛围。

1.2.5落实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

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将这种服务的理念更加的平常化和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护先进的理念得以落实,做到有理可查。科室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科室工作开展情况,制订科室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如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抢救患者病种流程、责任制护理工作流程、危重患者转运流程等采取发动大家全员参与,建立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对原有的已不适用的各班工作程序进行改造。由于工作流程是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共同制订出来的,是人性化的特点,因此,护士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位专家说过,团队精神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的默契源于团队成员间的了解和熟悉。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熟悉又是以共同生活为基础,这就形成了团队精神的必要条件。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也很难做到相互宽容、乐于奉献。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流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在有效的沟通交流中积极采纳各项有利于科室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使护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作用,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2结果

通过在团队护理工作中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开展团队技能训练,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等措施,满足了护士爱及归属的需要,强化了护士的团队责任感、进取精神、协作精神,促进护士的个人发展,同时提高了护理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3讨论

3.1团队精神内涵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队协同工作的精神。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纵向动力,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则是横向动力。团队精神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急诊这个高风险的护理专科,急诊护士必须昼夜不断地为病情和需求千差万别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常常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快速作出反应,共同协作和密切配合。某一环节或某一个人的工作出现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团队精神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只有从实际出发,把建设过硬的护理团队精神作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才能更好地统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护士的思想和行为,使护理单元这个团队充满活力,自觉肩负起工作和责任,为一个共同的护理目标而努力。

3.2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有利于护士个人的发展

培养护士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个人修养、正确的价值观,要做到语言统一规范、服装统一规范、礼仪统一规范、规章制度统一规范,要将这些逐一组织落实。作为护理团队核心力量的护士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护士长应正确引导、严格管理。在语言的统一方面,本科要求每位护士均使用普通话与患者交流,在服装统一方面,不仅要求统一着装,而且统一佩戴发结;在礼仪统一方面护理部多次请专业教师和礼仪大师为全院职工进行礼仪培训,规范文明礼貌用语;在规章制度统一方面,本院职工人手一册院制度汇编。护士不仅是卫生领域的卫士,而且最贴近患者,要求更应严格、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度和技术规范是起码的要求。因此,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团队精神建立的基础。

3.3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团队精神的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及共为一体,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和谐相处;二是团队精神的凝聚力,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每个团队成员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份子,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系在一起;三是团队精神的精髓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的投入。急诊科护理队伍团结一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医生的好评与肯定。急诊是当今社会医疗纠纷一触即发的敏感部位,但在近两年优质的护理服务开展以来,患者满意度稳步上升,纠纷投诉率明显降低,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3.4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团队配合

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直接表现形式,沟通带来理解,理解产生信任,信任促进合作,护士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心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如本科每月组织护理病历讨论、教学查房,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鼓励护士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3.5提高团队协调能力有利于护理组织效能实施

通过急诊护理队伍团队精神的构建和实践,使护士对护理团队高度忠诚,实现护理目标,参与团队工作,并在团队中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不仅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团体的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严谨的处事态度,高效的工作效率,良好的沟通技巧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竞争力,才能使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急诊包括抢救室床位4张,普通留观床位36张,重症留观床位9张,床位使用率达120%,患者最多达98人次/d。共配置护理人员37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15名、护士14名、培训班学员1名;工作年限:≥20年2名、10~20年6名、6~10年17名、1~6年8名、<1年4名;学历:本科15名、大专21名、中专1名。

1.2方法

护士分级及能级对应依据比例关系、层次结构、工作年限、知识技能等方面对护士进行分配。①护理人员分层情况及准入标准37名护理人员共分为主任及副主任护师(N4含专科护士)、主管护师(N3)、护师(N2)、4~5年护士(N1-2)、1~3年的护士(N1-1)、培训护士(N0)6个等级。②各级护士对应工作能力要求:N4级具有护理专业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有护理科研思维,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趋势,具有组织指导危重患儿抢救的能力,指导临床代教和讲座的能力;N3级具有病房管理意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操作熟练、规范,具有护理新技术革新的意识,并掌握国内本专业先进技术,能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指导护师、护士总结经验,具有撰写论文的能力;N2级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规范,逐步掌握专科新知识、新技术,参与疑难,危重患儿抢救的能力,指导护士、临床实习生业务学习;N1-2级主要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高难度的护理技术操作,并能独立承担危重患儿的抢救,指导护生工作的能力;N1-1级主要从事一般治疗和健康教育,并能参加和配合危重患儿的抢救工作;N0级主要在老师带领下,参加临床实践,协助老师完成患者的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每月考核1次,与当月的绩效奖金挂钩。比较实施能级对应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1.3观察指标

基础护理:床单位整洁、舒适;患者卧位舒适符合要求;患者卫生(口腔、皮肤、指趾、头发、臀部);分级护理标记明确;无护理并发症。标准分为10分,不符合其中一项扣2分。护理安全:危重患者交接,“腕带”的使用,查对制度的落实,用药安全,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烫伤等不良事件,导道脱落。标准分为20分,不符合其中一项扣3分。护理文件书写:客观、真实、及时签全名;无涂改、粘贴、伪造护理文书。标准分为20分,不符合其中一项扣2分。病房管理:病房环境清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无噪音、无烟、各工作有序;床单清洁整齐;陪护、探视人员管理有序,无闲杂人员逗留。各种护理标识统一,与医嘱相符。呼叫系统齐全,患者床头设备带功能完好。标准分为10分,不符合其中一项扣1分。急救技术:具有敏锐地观察能力和灵活地应变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具备对急症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瞬间判断、初步应急处理以及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标准分为40分,不符合其中一项扣4分。患儿满意度:使用我院护理部根据我科特点制定的百分制患儿满意度调查表。由护士长每月带领本科室护理质控小组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质量的完成情况,每月底对护士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的分数作为绩效系数评定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能级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2.2实施能级管理前后患儿满意度比较

实施能级管理前患儿满意度评分为(90.02±4.29)分;实施能级管理后患儿满意度评分为(97.10±2.76)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

3、讨论

3.1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技术服务和基础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一切合理需要的综合体现,是在护理过程中形成的客观表现,它是衡量护理领导管理水平、护理技术水平和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志。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能级管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P<0.01)。实践证明,对护士实行分层次使用,从根本上保证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此外,将不同职称、年资的护士按职上岗后,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同时也锻炼了护理的品质,质控评估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3.2提高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对所经历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也是卫生管理部门考核评价医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我科在实施护士能级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能级对应,责任到人,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由过去叫患儿到治疗室注射、输液,被动到病房换药、拔针,转变为护士每天主动到病房作自我介绍,询问病情,了解患儿治疗检查项目以及向患儿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根据医嘱在病房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护士的责任心增加,提高主动服务意识,经常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直接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以及期望被满足的方式,从而使患儿得到满意的服务。

3.3增强护士积极性及创新性

能级管理是指为了实施有效管理,必须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结构,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管理的对象置于相应的等级中[3]。能级管理制度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型管理制度,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它使护士在最能挖掘其潜力的岗位上,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根据能级管理原则,护士长采取了分层管理,按岗绩效分配,与当月奖金挂钩的方法,大大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护士的成就感,同时也增强了竞争性和危机感,使得各层护士主动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身学历,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希望自己能胜任更高一级的岗位。

4、小结

综上所述,能级管理在我院急诊科取得了满意效果,它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潜能,提升护士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并且保证患者安全。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对照组本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1.2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强化基础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向意识清楚的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就诊环境,并向其介绍责任护士,同时分配优质护理小组,对于无家属陪同的老年患者或陪同家属年龄较大、年龄较小的患者则加强沟通,护理人员态度和蔼,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生活护理,对于暂时不能住院的留观患者应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使每名就诊患者均可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1.2.2心理护理因为急诊接诊患者往往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较快的情况,故患者极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由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无陪同人员及陪同人员年龄较大患者沟通困难,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目前面临的社会、心理及经济及状况,对存在消极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消除其孤独、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

1.2.3安全护理①患者身份识别隐患,对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三无”患者、语言障碍的患者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确保患者身份的唯一性。②用药安全监管,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临时给药较多,成分复杂多样,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严密观察其疗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③预防跌倒坠床,急诊患者往往病情重,需要做的诊疗项目多,患者烦躁不安等情况及易发生跌倒坠床造成医患纠纷,责任护士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必要时加防护栏,特殊用药(镇痛药、降压药等)应重点预防性低血压。

1.2.4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护理护理人员要采取通俗易懂的宣教方式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基础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可能致病的不良生活习惯;护理人员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尤其对于患者的病情进展要进行详细解释;对其生活习惯进行干预,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

1.3观察指标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主要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率)。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次采用病房内问卷调查的形式,本次问卷由医院自行拟制,共设三个选项: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进行优质护理服务不但可以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而且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另外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急诊科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就诊舒适度。我院接诊的患者大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没有家属照顾的患者,作为县级医院,我院也对于上述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保障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了优质护理干预,从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率、焦虑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项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本研究结果与李玉姣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医院急诊科的日常护理工作当中,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对两组护理人员实施以上两种急诊护理管理措施2个月之后,通过技能考试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评价不同急诊护理管理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其中技能考试共包括专科知识应用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升程度以及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三个方面,总分为100分。问卷调查所使用的是针对此次研究特别设计的问卷,共包括两份。其中一份用来评价参与研究的两组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改善情况以及工作积极、主动性的变化情况,有研究人员进行评价。另外一份针对急诊科研究期间的患者,以评分的方式来了解患者对护士人员急诊护理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以超过70分为对护理工作满意,所抽取的患者人数为100,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机抽取的100例急诊患者中,观察组中有98例患者对护士的急诊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有90例患者对护士的急诊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00%。观察组有12名护士在实施柔性管理方法后心理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护理人员技能考试的平均分为(95.3±5.4)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诊科一般存在病种多、患者病情较急,并且工作量大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较大。若护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与护理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会受到较大威胁[3]。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有效性,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并切实保证护理质量已经成为急诊科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4]。柔性管理是一种权变管理方法,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主要通过获得护理人员对其价值的认同以及为护理人员提供文化精神的指引的方式来激发护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在体现急诊管理政策“柔”、“软”特性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进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5-6]。分权化管理是柔性管理政策的其中一个核心,它是激发护理人员工作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实施顺序进行适当调整,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措施的过程中不会再感到是一种机械化的执行,而包含了自己的想法,工作主动性得到调动[6]。此外,定期召开的护理讨论会可以让护理人员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进而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互相分享和交流,实现共同进步。而护理人员自身的进步又可以反过来应用到护理实践过程中,让护理措施的实施更加迅速与到位,提升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7-8]。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护理人员所采取的柔性管理明显取得了更佳效果,不仅护理人员的技能考试平均分达(95.3±5.4)分,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达到98.00%,92.30%的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高于对照组的(86.6±3.3)分、90.00%及61.54%。这一结果提示柔性管理方法的实施让护理人员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通过护理讨论会进行交流来分享彼此的经验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讨论过程中获得进步。而一定的自则让护理人员有了充分理解护理措施的欲望,进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高护理措施的科学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技能获得大幅提高,专业知识也因此掌握得更加牢固。

此外,岗位的轮换不仅可以进一步让护理人员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基础知识薄弱环节,也可以让她们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弥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得全面发展。这也是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技能考试平均分远高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则是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最大内在动力,其包括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两种。物质激励可以满足护理人员的基本物质需求,而精神激励的实施则让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多的精神动力,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因此得到大幅改善,因此此时护理人员的关注重点不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忙和急,而是自己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价值[9-11]。即是说,激励机制的建立让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因此她们可以更好地克服心理压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护理工作。而护理人员自身的护理技能得到提升并且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之后,就会更加认真对待每一项护理任务,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对其的认真与负责,护理满意度自然也会随之获得提升[12-14]。综上所述,将柔性管理理念引入到急诊护理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让各项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挖掘她们的潜在能力与动力,提升急诊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急诊护理的效果,临床价值较大,应用前景广阔。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间53例急诊患者,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5±16.3)岁;其中创伤性疾病19例,酒精中毒13例,急腹症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其他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无心理疾病,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1.2护理方法

1.2.1惊恐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术,同时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抢救的过程中要实施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进而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感。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的仪器,例如检测仪器、输液器、引流导管等,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且由于患者对治疗流程以及治疗方式相关知识缺乏,在发生不良情况时很容易加重其恐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在查体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保护患者隐私。

1.2.2兴奋、烦躁类患者对于过于兴奋或烦躁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保持绝对的耐心和同情心,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和安慰。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表达,不能刺激患者,同时要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且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其兴奋、烦躁情绪,若患者情绪过于烦躁甚至出现暴怒表现,则要予以适当的镇静处理,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的情况。

1.2.3悲观、抑郁类患者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

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4评价指标

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急诊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危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患者很容易存在各种不良情绪。此外,多数患者对医疗知识了解甚少,对治疗方式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缺乏,因此,在发生问题时很容易出现恐慌、恐惧感。部分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不了解,加之疾病痛苦较大,故而易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暴躁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有的患者甚至会因此拒绝治疗。所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紧张、烦躁、忧郁情绪,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本文结果显示,患者在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后心理状况明显好转,存在不良情绪的人数比例明显降低,且患者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本组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情绪特点进行护理,例如烦躁的患者主要以疏导和安抚为主,而情绪悲观的患者则主要以鼓励和安慰为主,切不可笼统地进行护理,防止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外,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一定的健康宣教,家属的支持和安慰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家属的支持也是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综上所述,对急诊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提升治疗效果。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7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5月1日-2014年4月1日急诊科收治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急诊外科护理中采取危急管理的方式,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8~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2.4岁;对照组采取普通常规管理方式,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7~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显著性小,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试验经该院临床试验机构及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护理方式,而对实验组在常规管理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方式,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护士的危机风险意识;(2)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3)建立风险防范小组,确保护理人员各司其职;(4)改善科室护理体制,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体制;(5)树立榜样,维护医院及护理人员的良好形象。

1.3观察指标

1.3.1病情控制情况

根据疗效判断标准,可将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控制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生命体征正常,临床症状已消失;有效:病情明显有所改善,体征也有所改善,未出现较大波动;无效:病情无变化或恶化,生命体征持续异常。有效率=显效+有效。

1.3.2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结束或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包括护理是否专业、服务是否到位、知识宣讲是否到位等方面内容,调查结果可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来评定,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

由数据可明显看出,实验组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危机管理临床疗效高,值得推广和使用。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满意率仅为76.7%;而观察组总满意率则达96.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舒适护理更受患者青睐,容易接收且口碑好。

3讨论

危机管理是指对于还未发生的、无法预知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等突发事件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一个处理。对于急诊这样一个科室来说,危机处理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急诊病人通常都是突发的、情节严重的患者,它需要良好的危机管理护理系统,这样才能做到及时抢救,万无一失。作为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外,还应该具有防范风险及提高危机感的强烈意识,这也是护理人员的责任所在。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居安思危,将伤亡和损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4结束语

本次研究通过危机管理与常规干礼护理对比的方式也证实:不管是在病情控制方面还是在患者自我感觉满意度方面,危机管理都明显要优于常规管理护理方式,这也说明应用危机管理对外科急诊病人进行护理,可有效的控制住患者病情,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满意度高,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使用并大力推广。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8篇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急诊科就诊的180例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1~24小时;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常规护理组),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19~6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9.7±6.5)小时;观察组90例(危机管理组),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19~6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0.2±6.8)小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慢性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给予患者最快的有效救治(;2)加强巡视与监护,保证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立即抢救;(3)急诊区安排经验丰富的骨干护士,积极避免风险发生。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危机管理:(1)加强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2)成立危机管理责任组,具体分工安排;(3)陪护责任到人,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指导和安慰,消除负面情绪;(4)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实施服务评比活动,了解患者满意度。(5)进行形象管理,在媒体和大众面前展现医院良好形象。

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急诊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等,并参照以下标准判定疗效:显效: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病情明显好转,体征无明显大幅度波动;无效:病情未得到控制,体征恶化。患者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对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进行百分制评分,调查患者满意度,并由护士长统计护理纠纷案件发生率。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急诊效果对比。实施危机管理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x2=9.1105,P<0.05)。

2.两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实施危机管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3.不良事件以及护理纠纷发生率。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事件11例(12.22%)、护理纠纷7例(7.78%),观察组不良事件3例(3.33%)、护理纠纷1例(1.11%),观察组不良事件、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9570、x2=4.70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危机通常是指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对社会基本价值准则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兼备时间紧急、不确定因素较多等条件限制,急需有效决策予以应对的突发性事件或情景。危机事件常伴有突发性、双重性和不确定性。危机管理则是在危机发生前进行危机预测、在危机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有效控制事态,对危机事件进行快速有效处理的一个系统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当前医患、护患关系日益复杂,医院纠纷较多,单纯技术层面的护理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护理的要求,需要与法律、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系统管理模式,才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科学预测、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处理,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满足护理工作和患者的要求。

1.易引起急诊科危机事件的因素。急诊室是医院病人流动最大的科室,患者往往是因意外事故导致的危重疾病,家属情绪难免激动焦躁,多种不确定因素使得急诊科成为医院危机高发区。引发急诊科危机事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患者与家属。人们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对治疗预后及医护服务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是引发危机冲突的根本原因,在患者病情危急的情况下,家属普遍敏感、焦虑、情绪激动,医护人员不经意的言语或行为都可能引发患者与家属的激烈反应,引发信任危机。

1.2护理质量。急诊抢救任务是异常紧张的,医护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技术业务不精,交接班不清楚或者违反规章行事,均可能引发患者与家属不满,引发冲突、纠纷甚至医疗事故。

1.3环境因素。伴随媒体发展和信息透明,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个别负面新闻引起了大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在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成为家属宣泄不满的对象,急诊科医护工作者更是面临着高度职业风险和压力。

2.急诊护理中的危机管理对策。急诊护理随时面对着各种危险,为了及时发现、应对危机,提升护理质量,需要针对引发危机的因素开展危机管理。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实施了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了危机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

2.1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医师及护士组成的管理小组,定期检查、评估和分析潜在的安全风险;特别是危重患者,针对其可能发生的危险制定具体的防范预案,降低风险发生率。急诊护理存在的风险是突发的、不确定的,最基本的危机管理预案应兼备预防性和应急性。对于高危环节、重点人群及特殊病区,要配备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护理人员巡视检查。

2.2强化危机意识。医护工作者需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面对不同患者时,都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测危机,并采取有效的应急预案。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掌握法律法规知识,认识危机管理和预警预案的重要性,明确工作职责,做到防范未然、临危不乱,能够时刻保持清醒。此外,还应严格考核制度,定期组织比赛考核,采取奖惩措施,激励相关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2.3加强心理护理。在整个急诊过程中,都要做好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护理,及时与其进行有效沟通,消除其负面情绪;当出现护理危机时,要以坦诚负责的态度告知风险及原因,以及接下来要采取的处理措施,做到公开透明,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纠纷。此外,医务人员要主动问询病人需求,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获得患者的信任。

2.4形象管理。急诊科危险因素多而复杂,当危机发生时,危机管理小组应当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做到口径一致,及时向媒体与公众告知事件真相,用公开、真诚的态度,行动与言语的一致,来面对危机带来的冲击力,维护自身良好的形象。危机过后,应及时总结反思危机发生的原因、处理措施等,对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员予以肯定和奖励,不断改进不足,提升护理质量。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9篇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40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7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为(35.3±1.2)岁。对照组7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为(38.2±1.1)岁。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急诊基础管理的方法,主要就是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进行患者的护理,并且需要进行巡视,在急诊抢救区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等。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危机管理的方法,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2.1强化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

在急诊护理中,由于很多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工作没有危机意识,导致在护理中常常出现风险事件,影响到急诊护理的质量。针对于此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使护理人员能够全面的了解到在急诊护理中存在着的风险,并且通过加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减少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最大程度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1.2.2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常常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不到位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严重的影响到对患者的有效护理,因此,管理人员需要运用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中,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通过患者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能够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实现对患者的安全护理。

1.2.3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

在进行急诊护理管理中,要想充分的发挥出危机管理的效果,需要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危机管理小组的建立,需要设立一个小组长作为管理者,其他的护理人员作为组员,通过定期相互的讨论,分析急诊护理中存在着的风险事件,并且风险等级进行科学的评定,在急诊护理中有效的规避风险事件,确保急诊护理的安全,促进急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3护理管理效果评定标准:

在临床护理期结束后,对2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行临床对比观察,对危机管理的效果进行临床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由于很多患者患有急症,具有一定的生命危险,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需要规范和正确,并且在病情判断等方面需要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够避免护理中的失误,确保护理的安全。然而,在实际的急诊护理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常常出现护理的风险,发生不安全事件,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利于急诊护理水平的提高,严重者会发生医疗纠纷,影响到整个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针对于此种情况,需要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急诊护理管理方法,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实现对患者的安全护理。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观察组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危机管理,从管理的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用危机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有助于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实现了急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进行急诊护理危机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还需要结合急诊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全面的了解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及患者的疾病特点,有变通的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对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合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中,全面的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效果,实现急诊护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进行,进而高质量的完成急诊护理管理工作。

3结语

总之,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实现对患者的科学护理,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最大程度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实现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急诊护理论文范文第10篇

1..1基础护理脑出血昏迷患者由于病情急且重,因此在送入院后需要进行基础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测,通过对患者意识障碍、呼吸循环、瞳孔变化等的监测,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瞳孔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出血情况与大概位置,例如瞳孔缩小,则患者出血位于大脑半球;瞳孔散大,则患者病情严重,威胁生命。观察患者的呼吸深浅与频率,以决定是否开展通气支持治疗。一般情况下,脑出血昏迷患者均需呼吸机通气,且脑出血昏迷患者普遍存在呕吐的症状,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对清醒患者要进行咳痰、呕吐的指导[4]。如有需要的话,还可使用机械吸痰,对患者口腔、呼吸道进行及时清理,保持其通畅性,降低患者肺炎的发生率。如患者深度昏迷,无法自主呼吸,可使用氧气支持,以维持患者的正常生命。

1.2并发症护理脑出血昏迷患者由于长时间的卧床,普遍存在着尿道感染、褥疮、肺炎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注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急诊护理应特别注意。意识障碍患者由于不能正常咳嗽与吞咽,口腔分泌物会积聚在患者口腔中,护理人员应进行吸痰护理,以防止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5]。对于昏迷不醒或者是无法自主翻身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并保持患者的口腔与床单的清洁、平整,注意动作的轻柔性并妥善固定患者的留置导管。对于排尿失禁的患者给留置尿管,做好尿管的护理,准确记录尿液的量、颜色和性状。护理人员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大便与呕吐物颜色,以判断患者的胃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1.3饮食护理脑出血昏迷患者无法进食,为满足维持患者生命的营养需求可对患者开展营养支持。如果患者的上消化道无出血症状,可以使用流质食物鼻饲以补充患者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多采用高蛋白食物。

1.4颅内压护理脑出血昏迷患者普遍存在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会造成患者脑组织移位,对患者脑干、神经等进行压迫,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症,例如脑疝等。因此需要及时使用甘露醇、利尿剂等药物进行降颅压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的颅内压可减少对患者脑干等神经的损伤。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6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6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中,32例治愈,占53.3%;14例症状缓解,占23.3%;4例无明显疗效,占为6.7%;抢救成功率是93.3%。

3讨论

脑出血是中老年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是指颅内血管畸形,病情发展快且急,因此抢救难度较大。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时都受到死亡的威胁,其起病突然,且伴有恶心、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有的患者还存在偏瘫或者是失语症状,病情严重患者短时间内昏迷、并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情况,但如果抢救及时,有效护理,患者还是存在很大的痊愈几率。

在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并保持患者呼吸道、导尿管道、静脉通道的通畅性,护理人员还要注意防止患者消化道出血、压疮、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由于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病情危重,因此要及时联系CT室及相关科室做好抢救准备,以保证脑出血昏迷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护理人员在重视患者护理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由于脑出血昏迷患者在昏迷中还能够感受外界,因此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详细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与必要性,并嘱咐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聊天沟通,以对患者的感官进行训练。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随机抽取我院治疗的6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通过脱水降颅压、止血、抗炎、神经营养以及改善脑代谢等措施进行治疗后,再配合完善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我院治疗的6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中,32例患者治愈,占53.3%,14例患者症状缓解,占23.3%,4例患者病情较重,治疗无明显疗效,占6.7%,抢救成功率是93.3%。与宛英梅等[6]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中,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及时的报告给主治医师,以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查与救治,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获得患者家属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帮助患者配合医生的治疗,为患者的康复治疗营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快速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护理外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