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材世界历史中过程及措施

时间:2022-10-27 01:45:56

西方教材世界历史中过程及措施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我们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最难把握的一环,也是当下历史教育工作者讨论较为焦灼的地方,理解这一问题关键是思考“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背后所担负的教育使命。这曾是许多国家在先后进行的教育改革时思考的问题,例如美国1995年的历史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到:“历史学习所涉及的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要使学生对历史有真正的理解,就要让学生进行历史的思维:提出问题并整理能够证实他们答案的证据,掌握的史实比教科书所提供的要多,自己去检验历史的记录,查阅文献、杂志、日记和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对这些历史记录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有想像力的思考,并对当时各种观点进行比较。”①这应该就是美国历史教育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亲历去体验和完成探究历史的过程。

近日接触到大象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撰写的《世界历史》,该书为美国学生历史教材中的一种,其教材的编写格式强调引导学生怎样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完成探究的过程。笔者截取《世界历史》中的《早期华夏文明》一课与我国人民版教材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做了相应环节的比较,发现美国教材在编写中所体现的“过程与方法”对于我们一线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来落实“过程与方法”有很大的启示。

1、导读与提示——历史学习方向与方法的指引

美国教材《世界历史》的每节之前都有一个由主题、关键词、人物、地名、预习问题、阅读方法、时序线组成的导读。《早期华夏文明》一节的导读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下面两项,第一项是“预习问题”,这一项设有两问:(1)古代中国的家庭为什么重要?(2)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一定的兴趣,并提示了本节内容的探究方向;另一项是“阅读方法”:在阅读本节时用知识归类的方法完成下表,以说明王朝的更替(表略)。这对学生阅读本节内容时可以采取哪些知识处理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引导。

人民版教材每节之前有“课前提示”部分,《百家争鸣》课前提示:(1)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对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讲究“无为”,法家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做出较大贡献。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该课前提示把本节内容作了一个高度的浓缩,这个浓缩的内容就是本节学习最核心的知识。

比较之下发现,人民版的“课前提示”直接告诉学生的是本节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层次不够明确,方法不够具体,学生对于如何探究可能会无从下手。而美国教材的“导读”除了直接的关键词呈现,更多的是配之以有较多留白的疑问与任务,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构筑简单的历史时空,并且有思维引导和方法指导,更能起到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的效果。

借鉴美国教材充分发挥“导读”在学生历史探究过程的起点作用,教师可在《百家争鸣》之前给学生一个“预习方案”,这个方案可包括三个方面:(1)核心概念提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2)阅读整理:表格一:各家代表人物和核心主张;表格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3)根据表格二的整理,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三位人物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图文资料补充——历史研究思维与技能的训练

美国教材和人民版教材中都运用了图文资料与正文内容交错综合的格式。《早期华夏文明》一节中图文补充非常丰富,有典籍记载、概念说明等文字补充3处;有图片补充10张,包括人物画像、实物图片、照片等类型。《百家争鸣》一节中也有大量的图文资料补充,有画卷、刻本影印、雕塑照片等图片5张,补充文献史料的“资料卡片”和介绍概念的“知识链接”3处。这些图文资料补充体现出形式的多样和涉及领域的广泛,呈现了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料来源,让学生具备较广阔的史料视野。

但是相对于人民版教材,美国教材对所补充图文资料有更深层次的处理。第一种处理类型是在补充资料后设置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历史再现”这一块用图文补充了“祭祖仪式”的概念,还设置了两个“认识过去”的作业,第一个是说明:死者是维系中国人家庭的纽带吗?第二个是历史写作:中国人的礼仪和节日为什么重要?你们家乡有家族传统吗?如果有,请举例说明他们的内容和发展过程。这一设置引导学生深层次去探究家庭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更可贵的是引导学生把对中国家庭观念的探究引申到了对自己家乡家族传统的探究,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第二种处理类型是利用补充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方法的技能训练,包括地理技能、读图技能,并且几乎每一节内容都有这样的技能训练设置。例如美国教材和人民版教材都补充了凸显道家神韵的老子像,但是美国教中增加了设问:艺术家试图通过此图来表现老子及道家思想的哪些方面?这一设置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形象的把握老子与道家思想,增加学习的趣味,更能训练学生的历史研究中的读图能力。

美国教材对于图文资料补充与运用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补充图文不仅仅是对正文内容的辅助与拓展,而可以通过深层次的设置,把这些补充的图文变成学生拓展历史探究的史料,使它们发挥的不仅仅是激发兴趣、拓展视野的作用,而是成为让学生确实地进行历史研究的资料。借鉴美国教材把图文资料补充作为历史研究思维和技能训练的载体,笔者认为《百家争鸣》一课中也有较多可值得进一步处理的补充资料,例如关于“稷下学宫”这一知识链接,这是一个能让学生感受百家争鸣思想繁荣的绝好细节,可进行如下设置:(1)资料收集能力训练:利用报纸、杂志、史书、因特网等来查找,了解稷下学宫的发展历程;(2)地理技能训练:标注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位于当时那个诸侯国?(3)解释能力训练:稷下学宫是怎样的一种讲学方式?这种讲学方式和各家思想的发展有何关系?(4)对比与联系能力训练:同时期的西方有这样的学术中心吗?如果有,你如何看待这种东西方思想文化史上的巧合?

3、思考与检测——历史研究过程与方法的巩固美国教材和人民版教材都设置了一定量的课后思考与检测。

人教版教材课后有自我测评一题:“六经”包括哪些典籍?此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材料阅读与思考一题,让学生结合《商君书·更法》中的一段材料回答相应问题,此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教材知识的迁移性运用。美国教材《早期华夏文明》课后有一个小测验,由“阅读理解”、“批判性思考”、“图片解读”、“历史写作”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部分以落实基础知识为主,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概念、人物、地名等做出准确解释和列举。第二部分是批判性思考,一题是请学生评论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社会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另一题是要求学生画一个简易的表格来说明孔子的五轮观念。

这是对学生知识整理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的考查。第三部分是图片解读:商代青铜器,它表现了怎样的艺术和文化观念?这些青铜器为什么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之一?中国人用他们来干甚么?这是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和深入解读历史能力的考查。第四部分为历史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儒家、道家和法家哲学传统的论文。利用报纸、杂志和因特网来查找一些例证,以说明这三种哲学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这是对学生历史视野的拓展和历史综合研究能力的考察。显然这个小测验体现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课本内的历史到课本外的历史逐步推进的历史学习过程,并且明显的给予方法性指导。

对比之后,我们能够看到,相对于人民版教材而言,美国版教材的课后检查知识落实面比较全,同时各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研究过程,并对历史研究中需要掌握的各种方法进行训练,做到了知识与方法的并举。借鉴美国教材的这一启示,笔者认为《百家争鸣》一节的课后思考与检查可做如下设计:

3.1阅读理解。(1)名词解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2)列举:六经。

3.2图片解读。观察课本图片《福建泉州清源山宋代道教石刻——老君岩》,该石刻试图表现老子及道家思想的哪些方面?

3.3批判性思考。查阅相关书籍,摘录孔子的核心主张,分析孔子的思想是依恋过去还是面向未来?

3.4综合探究。百家争鸣体现了中国思想家关注的主题是社会政治,利用报纸、杂志、因特网等查找相关资料,以说明其背后的原因和对历史与现实的影响,写成一个阐释性的小论文。

美国教材《世界历史》的编写中强烈的体现出对“过程与方法”的注重,从导读到教材图文资料的补充到思考与检测,始终强调历史研究的方法指引,让学生时刻体验像一个历史学家一样的探究学习。正如首都师大赵亚夫教授说过:“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应该提供大量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领会学科的学习方法,它是社会调查、学问探究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刺激文本。我们应该把教科书作为一种学习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它还应该是开辟学习新途径的工具。”这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别耀眼之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坚持这种认识,在运用教材中渗透历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上一篇:新课改的中学世界历史教学探索 下一篇:中学的世界历史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