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学校”对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2-10-10 12:15:04

美国“基础学校”对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 要: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博士在《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一书中,提出“基础学校”初等教育改革思想,阐述“基础学校”的基本要素:社区、连贯性、环境和品格。其中,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办好学校的首要因素,并贯穿“基础学校”建设的始终。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入,尤其初等教育受到重视,但很多学校的学习环境依然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基础学校”如何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与我国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初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基础学校” 初等教育 学习环境 问题 启示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厄内斯特・波伊尔博士(1928―1995)是当代美国和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在美国教育工作中有着卓越的成就与广泛的影响。《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1]一书是波伊尔博士生前的一部力作。该书把关注点放在小学教育,也就是初等教育改革之上,提出了未来美国小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设想,是波伊尔博士进行对教育问题多年思索的产物。

一、厄内斯特・波伊尔的“基础学校”思想

首先,波伊尔博士认为,“教育改革最有希望的前景在小学,在于正规教育的头几年”。这是作者对美国教育做了全面观察后得出的结论。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民族处在危机之中》报告的发表,美国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教育反思,人们对各级教育质量纷纷提出严厉批评,接着是一系列改革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波伊尔领导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进行了大量研究。他对各级教育进行了认真研究后,提出“小学是正规教育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并认为无论是大学或者高中,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教育的基础。如果孩子们在可塑性强的阶段基础打不好,到了高中或大学再努力,恐怕只能事倍功半,“老大徒伤悲”。他把初等教育的改革称为“学校振兴的一个新开端”。

其次,他对基础学校的构想不是另建立新学校,而是在美国现有学校中,实施、实验作者提倡和设计的教育思想。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大多是分散零星地进行。波伊尔博士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将美国许多单独的实验中行之有效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办学的基本要素,并认为这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因素”。它们是:(1)学校应成为社区大家庭。一所基础学校是负有明确又重要使命的社区大家庭,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为了同一目标走到一起,这个目标就是促进学习。(2)连贯一致的课程。在基础学校里,学文化是学校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科知识,而且要将他们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3)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基础学校里,人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遵守纪律、乐于创新、勤奋好学。为了促进学习,要有与目的相符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服务。(4)致力于品格的塑造。基础学校最终关心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的人,鼓励孩子们为理想而活。这是波伊尔为振兴教育而提出的一项总战略,具体实施办法是鼓励每一所公立和私立学校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大纲。

根据上述,笔者认为波伊尔的“基础学校”首先是个具有共同目标的社区。其次有连贯一致的课程。最终实现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人的目标。“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办好学校的首要因素”。良好的环境是学校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基础学校,学习永远是重点,教学是学校活动的中心。因此,要改革初等教育,必须从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入手,“为孩子们创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课程才能顺利实施,培养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二、我国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投入的增加,社会关注度的加大,我国初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初等教育改革在学习环境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班级规模大。

班级规模又称班额,是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2]。在我国通常指一个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少。原国家教委在1996年的《小学管理规程》中规定,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这里笔者所指班级规模大,即超过45人的班额。根据笔者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有关小学教育的数据分析,发现2001~2009年,我国城市小学和县镇小学班额为46~55人的班级数量最多,城市小学大班额班级占城市总班级数量的百分比一直在50%以上,城镇小学大班额班级占城镇小学班级数量的百分比逐年上升[3]。而根据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1990年全国小学校长调查》相关数据统计,美国1990年的小学平均班级容量仅为25人。我国班级规模大的现象十分严峻。小学阶段,孩子们身体和智力发展速度是千差万别的,他们这时需要个别关注,不仅促进学习,而且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老师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每一个孩子。拥挤的教室,嘈杂的环境,愤怒的教师,无助的孩子,这毕竟不是我们想要的“美好的世界”。

(二)学习资源有限,教学技术落后。

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悲哀的现实,那就是中国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被限制在学校里,甚至在课本与试卷之中。学习资源比较有限,甚至趋于形式化,没有实质的作用。小学图书馆不像大学一样拥有大量藏书,孩子们似乎没用多少空闲时间看课本以外的书,某些老师和家长甚至给孩子们灌输看课外书是浪费时间的错误观念,还有个别偏远地区的小学连基本教学都难以维持。学习资源的限制还表现在技术的落后。虽然今天电脑、投影仪等新技术已走进小学课堂,但仍不是很普及,对教学的影响也不是全面的。另外,学习仅被限制在学校里,极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缺乏对真实生活的感触,紧紧地被束缚住,孩子们找不到学习乐趣,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三)忽视孩子们的健康、情感等学习之外的问题。

学习始终是学校的重点,因此我们往往把眼光放在学习上,而忽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其他问题。我国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发现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视力、牙齿等情况。许多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患上近视,也有孩子在学校里不断受伤,学校对此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与健康问题相比,情感或者心理上的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学生脾气暴躁、冲撞老师、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这些情况在很多学校都存在。老师们的解决办法也不尽如人意,一般采取训斥或无视的态度,结果自然使这些问题不断严重。老师们甚至很少关注孩子们真正想要什么或者担心什么,他们更多地强调孩子们应该怎样。另外,由于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老师们自己也比较迷茫,有时甚至分不清他们是要教学,还是要为孩子们提供情感支持,这显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低,家校联系不紧密。

中国的家长们似乎已经习惯等待孩子的成绩单发到自己手里,对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却参与甚少,把大部分责任推给学校。各级学校管理者对家长参与或家校联系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家长们不懂教育,家长参与只会让学校“自讨苦吃”。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工作生活非常忙碌,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对“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的反应也不是很热烈。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后,便尽到责任,至于孩子成绩的优劣、品格的好坏、心理素质的高低并不是家长的责任,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存在偏颇。另外,除了意识不到位,我国家长参与或家校合作没有特别规范和有效的途径,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技能比较缺乏。

因此,我国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拥挤、束缚、片面、孤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美国“基础学校”对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良好的学校环境绝不只是新教学楼的崛起和绿化面积的扩大,而应该更适合孩子们的成长,更能促进他们学习。我们重视学校环境的建设,不仅要发现自身的问题,努力改善,还应该把目光投向国外的成功经验。波伊尔对美国基础学校的构想提出后,受到不少学校的欢迎,目前已在美国各地两百多所学校中实施,形成一个基础学校教学改革的网络。波伊尔在创建良好学习环境方面见解独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调整班级规模,给孩子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

波伊尔在《基础学校》中提出,杰出的教育在于杰出的教学。但是,教师要想真正成功,教学条件必须改善,首先从削减班级人数着手。小规模的教学班的确能促进学习,特别在小学。不仅在学习上,在师生关系、班级管理等方面,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都要更好一些。波伊尔的很多实验和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年幼的孩子需要至少是偶尔的、一对一的关注。波伊尔建议,如果国家让所有学生取得高标准的学习成绩,那么我们可以做的最重要投资恐怕就是在低年级缩小班级规模了。

1978年,美国的格拉斯和史密斯等人先后两次出版了两份对班级规模与成绩关系实验研究的元分析。他们认为40人和30人的班级教育效果差别不大,而当缩小为20人或14人的时候,效果明显。并发现小班在学生反应、教师士气和教学环境质量方面有优势。并指出理论上班级规模不应超过28人,越小越好[4]。当然,我国与美国国情不同,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不能不顾我国实际情况,照抄照搬他国经验,而应该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班级规模改革计划,循序渐进地缩小班级规模。

(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

“想想看,一个四年级学生坐在新泽西或俄勒冈或俄亥俄州的教室里,就能乘坐‘魔毯’到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学院去旅行了。再想想看,年轻的学生现在能通过电子手段被‘运载’到月球或海底,或窥探人类细胞的内部”。波伊尔的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学习资源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应该是书的宝库。孩子们应该有这样的觉悟:“读书绝不只是课本,在一个好故事里,可以找到乐趣。”根据波伊尔在科罗拉多州的一项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该学校的图书馆或者媒体中心的规模大小有着直接关系。我国小学里至少应该有一个学习资料中心,作为“大家共有的课堂”,不仅为学生提供书籍,同时拥有能促进学习的音像资源、电脑软件等。其次,学校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接触能丰富学习的新技术。我国城市的大部分小学里都配有多媒体,农村小学则比较欠缺。未来小学教室里都应该有充足的电子设备,并且教师和学生能够正确而合理地使用它们。波伊尔建议教室里应该有电视机、放映机、电脑、电话。说到技术,中国大部分学校要走的路还很长。学校应该就采用技术的问题进行规划,采取开放的态度,始终关心如何将有关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最后,应该走出课堂,走进更广阔的世界里寻找学习资源。知识蕴藏在生活之中,走出课堂才能切身体会。丰富而广阔的资源有利于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服务,关注孩子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基础学校的宗旨是为孩子全面发展服务,承认学生在身体、社会和情感上的状况和学习紧密相关。这一点在我国初等教育改革中应该受到重视。健康、情感或者心理问题看似在学习之外,却与学习息息相关。“一个生病的、失落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一个自信而成功的学习者”。

尽管学校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但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未来小学中我们至少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基础保健服务和心理咨询。即使是基本健康的孩子,在上学的一天中也会有小毛病,或者有割伤皮肤或擦伤的时候。如果护理不当,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如果学校发生传染病,全校人员的健康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必须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保健服务,如健康检查、急救、健康教育及疾病预防等。另外,情感与心理问题的咨询服务是不可缺少的。尽管教师们经常通过贴心的聊天、宽慰的微笑、轻拍孩子的肩头或者安静的倾听等方式参与对学生这些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仍需要专业的咨询服务人员。孩子们可以通过邮箱、纸条、面谈、电话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咨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专业的心理咨询有利于孩子们情绪的稳定,从而保证高效学习。

(四)提倡家校联系,家长应该成为学校的合作者。

美国前教育部长查理德・赖利曾说:“牢固的教育能够,必须建立在家庭这块基石上。”基础学校的社区大家庭观念在向外扩展,不仅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还包括学生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孩子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最初价值观。家长的投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表现,以及对学校和工作的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家长应该成为学校的合作者。

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关系应始于学前阶段,及早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桥梁。学校在家长方便的地方和时间里开设父母须知课,教授语言发展、孩子生长、游戏及营养等方面的知识。在学前阶段帮助父母树立参与学校教育、参与孩子成长的意识。孩子入学后,家长不应该对孩子放任不管,或者完全交给学校,而应该与学校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孩子刚入学时,家长和学校可以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让老师和家长双方都保证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例如,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到按时到校,念一些课外读物给孩子,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参与家长与老师的座谈会等。学校则保证做到目标明确,认真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定期与家长进行联系。至于联系方式应该多样化,如家长通知卡、家长会、开放日等。

波伊尔博士在《基础学校――一个社区化的大家庭》的前言中恳切地说道:“基础学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办一种更好的学校,而为孩子们创立更美好的世界。”这种对孩子满怀深情,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值得我国教育者们学习。尽管我们初等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改革措施仍需要一步步实践,未来可能仍有很多挑战,但波伊尔的“基础学校”思想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多方位、多视角的比较和借鉴。我们可以从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始,逐步深入思考其他方面的改革,不断思考和寻找灵感,更坚定信心,继续努力实现我国初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建设高质量的初等教育,在人生的“初级阶段”,为孩子们创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做好人生的奠基工作。

参考文献:

[1]厄内斯特・波伊尔著.王小平等译.基础学校――一个社区化的大家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4]付瑶.我国1974―2009年小学班级规模变化及对合理规模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上一篇:论班主任如何抓住着力点,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下一篇: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