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10 12:08:09

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主要研究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非针灸治疗组。结果 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

【关键词】 针灸治疗;中风;效果分析

人类的众多疾病中,中风为多发病也是常见病。中风也称为脑卒中,其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均高的特点,这已经引起了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中风主要是脑血管发生病变,在现今医学中主要由脑梗塞、脑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这些疾病已经成为当今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三类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中,中风位于其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也必将出现中风患者的增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中风的关键,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疗质量的关键。近些年,我国对针灸治疗中风的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研制出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对这些治疗方法的机制也进行了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88例中风患者,其中男性128例,女性60例,年龄在25-82岁之间,其中有102例患者诊断为缺血性卒中,86例患者诊断为出血性卒中,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组。其中98例患者进行了针灸治疗,90例患者进行了非针灸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降压、降糖等常规治疗,由于受经济条件以及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长短不一,不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规定的中风诊断的标准为,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肌体的功能障碍,对这类患者进行CT或者MRI的检查后,可以诊断为缺血性或者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根据以上诊断标准,患者治愈的标准为意识清楚、血压正常、语言功能恢复、肢体活动良好、生活能够自理及仅有轻微的神经损害。

2 针灸治疗方法

作者对现今社会中风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在运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时,中风患者的病程演变过程分为三期,对每个时期的患者运用不同的针灸疗法[1]。①软瘫期:这个时期由上位神经元控制的低级中枢失去了控制,有些脊中枢没有受到损害而出现休克的表现,进而导致患侧肢体变得无力、软瘫,出现软瘫的时间越长,患者的预后越差。因此要尽早地使脊中枢复苏。具体方法为:对涌泉穴或者其附近的足底进行刺激,也可以头体针结合治疗,再加上电针及强刺激手法。总而言之,不论用什么方法,刺激什么穴位,主要的目的都是刺激肌张力出现以及增强。②痉挛期:这时的主动肌群开始增强甚至出现亢进的症状,最终发展为痉挛,然而非优势肌群的张力还是很弱,更甚者表现为缺失。因此在进行治疗时,要阴阳相结合,对非优势肌群进行加强,对优势肌群进行抑制,主要的目的是对阴阳进行调节,使肌张力的伸屈彼此平衡。③恢复期:这个时期也称为后遗症期,针灸的治疗机制主要是辨证取穴,进行针灸的要点就是掌握阴阳的调节。在临床实践中又将患者分为两大类型:①脉络淤阻、肝阳上亢型。患者表现为身体僵硬,同时伴有头晕、头痛、舌苔薄且黄、面红耳鸣。主要针灸的穴位为三阴交、曲泽及穴阳陵泉等。主要目的为使患者的气血疏通、阴阳协调,保证正常模式发展。②脉络淤阻、气滞血瘀型。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足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面色萎黄以及舌苔薄而且白,舌体不正或者呈淡紫色,脉搏细弱。主要针灸的穴位为合谷、曲池及足三里等。

3 治疗结果

在对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统计研究后,将住院时间分为几档,分别为两周内,两周到一个月,一个月以上,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P

4 讨论

现今医疗机构对治疗中风主要是经内科方式治疗,具体方法为消除病因、降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加强脑组织的氧供,同时加强锻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患者康复。中医治疗重点是看症状,进行辨证治疗,针灸的作用在于使其经脉通畅、血气平稳[2]。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上对中风治疗的观察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两者可以相互补充。针灸疗法对偏瘫的治疗过程中也同样借鉴了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论。有些学者认识到发生中枢性瘫痪的原因主要是运动模式发生改变,经过总结将偏瘫分成6个阶段。I期为开始发病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称为完全性瘫,休克期间断发生;II期为发病半个月后,这个时期患者的肌张力逐渐提升,出现轻度痉挛和联合反应;III期这个时期肌张力明显增强,出现明显的痉挛,表现的模式为共同运动。IV期、V期阶段的时间为发病后5周到12周的时间内,痉挛情况有所缓解,间断出现分离运动,VI期这基本恢复正常。根据以上对中枢性瘫痪的认识,将针灸疗法分为三期,每个时期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一些患者对中风患者运用针灸疗法的治疗机制进行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可以使脑血管痉挛得到有效缓解,使受损伤部位的血流量得到明显改善,加快侧肢循环的建立,进而使颅内压和水肿现象得到有效降低,使脑细胞的代谢趋于稳定。针灸疗法能够进行双向调节,可以使脑血管调节制剂被激活,加快恢复神经功能。作者通过对这188例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经过针灸治疗的患者患病的时间有所缩短,可降低患者所受的痛苦。所以,临床实践表明对于中风偏瘫的治疗上针灸的效果较为显著。而且对研究对象观察,并未发现脑卒中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有出血的表现[3]。因此,这就提醒临床医生,在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时,要对针灸疗法足够的重视,对任意中风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尽快地使用针灸疗法,促进患者更快恢复,使病患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任玉乐,蔡业峰,郭建文,刘茂才.缺血中风中医证候的历代文献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9):1044-1048.

[2] 傅勤慧,裴建,佳奇,宋毅,顾悦华,尤晓欣.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转化研究方案[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05):658-660.

[3] 惠建荣,裴建,宋毅,傅勤慧,惠建萍.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研究与应用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4):85-88.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用于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