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学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2-10-09 10:23:32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学设计与实施

【整体构思】

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概述孙中山领导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鉴于“孙中山及其革命活动”的很多史实,学生在初中以及必修课程中都已学习,加之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又是历史专业知识较扎实的选修班学生,结合课程标准和学情及学科特点,我拟定本节课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分为四个环节:与本课关联的必修知识回顾、学习孙中山一生革命活动、评价孙中山、课外探究。教师力图通过深入的引导和积极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并能够深深感受到伟人身上的众多可贵品质。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书本知识,同时也能够唤醒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拼搏意识,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塑造人格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电影《孙中山》中孙中山演讲片断。

(在此过程中,教师分发学案,划分、组建五个学习小组)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史上,有几个名字我们要铭记,他们分别是中国的孙中山、印度的甘地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本单元我们要依次学习、了解这几位民族解放的先驱。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出示课题: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讲授新课:

教师:孙中山应该是这三位先驱里大家了解最多的,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必修二的一些知识点都和孙中山紧密相关。下面我们就学习过的知识点,来一个简单回顾。

[呈现表格]

基础知识巩固:

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春,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此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1924年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教师:请两位同学上成,其余同学在学案上自主完成。

学生:填表。

(教师在台上两位学生完成后,当众批改,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强调、点拨,引入本课学习)

教师:本教材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孙中山革命的一生?

学生:五个方面,分别是“弃医从政 图谋救国”“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教师:请第一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第一子目的主要内容。

学生:推荐、代表发言。讲解“弃医从政 图谋救国”。(重点:(1)孙中山生平。(2)孙中山的两次转变。)

教师:小结,强调孙中山的两次转变及背景。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讨材料,设置并解答问题。

[呈现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学生:课堂讨论。

学生:发言。[预设答案:设问三:(1)根据上述材料,请指出孙中山早年人生道路上的两次重要转变是什么。(2)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孙中山的早年经历,指出其转变的原因。(3)孙中山所说的“恶劣政府”指什么?为了实现“救国救人”,他提出了什么具体方法?答案三:(1)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2)①民族危机加深;②接受西式教育;③民族责任心的驱使;④上书李鸿章受挫。(3)①“恶劣政府”指清政府。②方法:暴力革命清朝统治。]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与原题做比较,分析。并强调:平时我们习惯了“一问一答”,刚才我们尝试了“自己问自己答”,这样做,有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出题老师的命题意图,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请第二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第二子目的主要内容。

学生:推荐、代表发言。讲解“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重点:(1)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2)广州起义。(3)中国同盟会建立。)

教师点拨: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但兴中会是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二者性质不同,并延伸讲解团体和政党概念的区别。

教师:请第三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第三子目的主要内容。

学生:推荐、代表发言。讲解“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重点:(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成立。(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点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它借鉴了美国宪法,但二者确立的政体不完全相同。

[呈现材料]

材料: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在政治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答案:确立民主共和制、责任内阁制、议会制。)

教师点拨:强调《临时约法》颁布后,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

教师:请第四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第四子目的主要内容。

学生:推荐、代表发言。讲解“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重点:(1)发展实业。(2)二次革命。(3)护国运动。(4)护法运动。)

教师点拨:在辞去大总统时,孙中山个人认为,三民主义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就可以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民生主义了。而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发展实业的重点是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铁路建设。

[呈现材料]

材料: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压倒全场)时代也。……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设问:概括材料中孙中山主张“民生主义”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预设答案:(1)民生主义是时代潮流;(2)避免出现欧美的社会问题)

教师点拨:残酷的事实使孙中山等革命派从陶醉中清醒,再次举起革命的旗帜。但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给孙中山带来了极大困惑。中国革命往哪儿走?

教师:请第五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第五子目的主要内容。

学生:推荐、代表发言。讲解“促成国共合作”。(重点:(1)国共合作的条件。(2)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3)国共合作的基础)

教师: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结合必修内容,分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呈现材料]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这样说道:“发表此项宣言,就是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对外的责任,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

材料二: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

――1924年《一大宣言》

设问: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的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预设答案:(1)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到明确反帝。(2)依靠资产阶级到认识工农的重要性。)

教师:点拨,追问: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生涯,概括其一生有几次重要的选择和转变。

学生:课堂讨论。

学生:发言。(预设答案:(1)从医人到医国。(2)从改良到革命。(3)从依靠帝国主义、军阀到反对帝国主义、军阀。(4)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教师:前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学习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下面我们结合材料对孙先生的一生进行评价。

[呈现材料]

结合材料和课本,写一篇评价孙中山的小短文。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

学生:课堂讨论。

学生:发言。(预设答案:(1)功绩:创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为捍卫共和,领导和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召开一大,提出三大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组建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走向高潮。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局限:太过理想主义。(3)地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教师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我们更应该从这位伟人的身上学到很多可贵的品质,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学生:课堂讨论。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1)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2)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3)天下为公的博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4)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师过渡: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学们课外可以积极阅读历史著作,汲取多元化的观点,掌握历史学习的真谛,引入课外探究。

课外探究:

[呈现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

材料一:“孙中山有三大优点:第一,意志力坚定,经历多少风波未尝挫折;第二,机警,长于应变;第三,操守廉洁,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我对于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因为不择手段的理论一倡,结果可以把目的扔向一边,所谓本来之目的,倒反变成装饰品了。……但我以为孙君所以成功者在此,其所以失败者亦未必不在此。”

――梁启超《孙文的价值》(1925年3月13日发表于《晨报》)

材料二:以“护法”来说吧,如果确实以维护法律为职志,无疑是一项正义的事业。可是,这个运动的发动者和领袖的认识并未达到坚定维护法治的高度。于是,他们敢于开明知违法的“非常国会”,选举“非常大总统”。挑动内战,攻占别省土地,可偏偏叫“援闽”“援桂”,仿佛从事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无比的正义事业。……如果在本应是用和平方式进行的政治角逐中,有人使出非法的暗招和其他卑劣手段,道义也就丧失殆尽了。……人的行动总是受思想和文化观念支配。孙文虽接受过现代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但系统研究他留下来的文字,不难发现他对现代西方民主主义的政治理论的了解既不系统,更不深入。在民族和个人自大心理结合下……自然不可能认真清理自母体文化中承受的自由、民主、法治相悖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他的政党观念和政治行为,渗透了多少传统的帮会烙印!于是,我们看到的不是“驾乎欧美之上”的更高形态的新式民主,而是言行中处处流露中世纪专制主义的腐败气息。

――袁伟时《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的迷误》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领略了先生的人格魅力,更从先生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可贵的品质,这些将激励我们在座的各位不断前行。“我的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这是先生的名言,与诸位同学共勉!

文章简要说明:这是本人于上学期在南京市开设的一堂市级公开课,鉴于江苏省对于高中选修的教学要求以及本人所在学校的学情,拟定了自主学习的模式,课堂实践效果较好。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十三中)

上一篇:红尘滚滚,黯然神伤 下一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及改进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