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09 08:58:13

高职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通过国内外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对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为切入点,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课程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①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体现特色专业的针对性,还要适当考虑适应性。高职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针对性,毕业后能较快上手,为社会经济生活培养应用技术型劳动者。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将过程控制行业中广泛采用集散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作为课程体现的核心,开发出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使得专业特色逐渐凸显,社会声誉逐年提高。

1 国内外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

课程体系开发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即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目前国外较为成熟的课程开发体系主要有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其优点是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不足之处在于从细小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繁琐;基于“就业导向”课程观的课程体系开发,其优点是从“就业岗位”入手,调研简化;提倡“够用为度”。不足之处在于缺少系统化,有学科体系痕迹,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培训学习包”,则强调课程、考核标准化和实用化。

国内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课题及论文屡见报章。主要存在缺乏与企业情况配套的专业标准,专业教师对企业部门和岗位情况不了解,不能准确指导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的部门和工作岗位;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定位不准,混淆中职与高职学生能力的界限;只注重本专业的建设,而忽略了相关专业群整体,造成教学团队人员以及设备的重复建设,无法做到资源共享等 。

我校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本着“立足本省,辐射全国,服务于化工医药行业”的办学思想,采用2 + 0.5 + 0.5教学模式。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基本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半年时间专项技能强化、专业拓展,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专业能力、基础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和创新高职课程体系。

2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我校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根据产业的预测和发展现状,根据企业走访中对行业技术和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根据为企业进行内部培训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等途径,掌握专业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课程,形成符合产业技术状况和岗位的课程体系设计,保证专业学习的适应性。

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市场调研是课程体系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

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和典型企业调研(唐山三友、石家庄双联化工、石家庄焦化厂、沧州大化、山东华鲁恒升、浙大中控、华北制药、河北中润等),根据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由目标岗位群确定职业目标,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行动领域,转化为相关学习领域,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出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精讲基础理论课,突出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选修课及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训练,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3 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

职业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选择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明确职业岗位工作的范围与层次;②工作分析的目的则是针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范围与层次明确各项工作的要求、内容、过程、方法,并分析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对各项知识、能力、素质的梳理和归纳得到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基础,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关键,三者缺一不可。课程体系中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被有机地统一到工作过程之中,课程内容是围绕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即行动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整体。在此过程中,职业能力由不连续地分散在职业工作体系中,到连续地收敛到职业能力体系中,再系统地分散到课程体系的分项课程中,实现职业能力序化。③我校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共同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开发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见表1)。

4 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几点思考

(1)通过企业和和社会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群,由企业专家全程参与确定出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行业企业专家为课程开发提供源泉,为课程开发把关,评价实践主导型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分析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度。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在教学中注意以职业需求为根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优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2)结合企业实际,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依托校内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将校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模式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引领高职教学改革。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完成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的过渡。

(3)课程体系开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培养能够解决岗位工作中综合的、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职业人才。使学生不仅能够适应当前职业的要求,而且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发展空间。

注释

①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② 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7.

③ 傅伟,柳青松,邓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9):40-42.

上一篇:浅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 下一篇:工科保险高等教育专业特色及培养方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