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时间:2022-10-09 07:21:19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匠心独运、设计精美的导语常常能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可以说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实践证明,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入语的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一、课文导入不妨来点说唱艺术。

习惯上老师都是以一定的感染力的语言导入,其实课文导入不妨来点说唱艺术,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七年级课本中有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戏曲天地》。戏曲对学生来说没多大兴趣,他们更多地热衷于流行歌曲。因此,在课前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导入时先唱一支好听的流行歌曲《千古绝唱》:“人间多少绝唱千古颂……千古绝唱千古情,自古红颜多薄命,有情总被无情伤,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绝唱唱到今……。”让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旋律中,再概述歌词中提到的相关文学常识。然后唱一段韵味十足的戏剧小曲让学生猜出戏曲名称。这样,通过老师以说唱艺术的形式一步步导入,既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博大精深的戏曲天地。

二、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三、美感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热爱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变为每个孩子心灵的财富。让孩子学会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创造美,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在新课导入时,可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充满美的情绪。如设计《草原》一课的导入时,教师可先朗诵一首与课题有关的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田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情景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浩瀚无边的大草原,唤起了学生急切想知道老舍笔下的大草原是怎样一番风情的学习欲望。接着教师播放《草原风情》录像,再次将学生带进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让他们在观赏中尽情享受草原的美丽乐趣,领略蒙古人民的人情风俗,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当然,设计美感性导入,除用这种借题发挥之外,更重要的是精心修饰教学语言,或借助投影、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四、创设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在他二十余年全是聋疾的时候创造的,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坚持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位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真正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英雄内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当然,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上一篇:多媒体课堂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 下一篇: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银行会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