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10-09 06:08:47

金融开放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金融开放可以改变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并通过资源配置效应、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达到推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但作为“双刃剑”,金融开放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弊端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等金融开放活动日益频繁,正确的表征和测度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深入研究分析金融开放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相关性,对于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维持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金融开放进程中,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经济学进行分析。从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三个角度进行讨论。

[关键词] 金融开放 银行体系 稳定性 银行危机

一、利率市场化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1.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控由直接管制方式转为间接调控方式,即利率由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当市场资金供给大于需求时,利率下降;反之则上升。利率市场化加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以促进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是使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与一身。因此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定价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的过程。从经历过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利率自的同时,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风险,并严重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2.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利率波动所产生的(市场化环境)金融风险。首先,利率水平升高以后,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银行资产的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一方面,利率显著升高后,一般生产性投资项目的利润下降,众多贷款者不能通过正常的生产活动还本付息,就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证券等投机性的高风险行业。但是高风险贷款并没有得到高收益的补偿,特别是在银行委托――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经理人的放纵会使银行的逆向选择与风险激励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若贷款利率水平随存款利率水平同步提高,高利率将降低企业利润,使其自我积累能力减弱,导致企业更高的债务率或减少贷款需求。若贷款利率没有同步提高银行必然通过自身效率的提高来弥补存款利率单方面上升所引起的筹资成本的增加。

其次,利率的升高也会给赤字过多的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利息负担,这时政府为弥补进一步扩大的赤字,往往会求助于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政府的财政风险也会转嫁给银行,导致银行经营利润的下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各种经济活动转嫁和集聚到银行的风险,不断积累的不良资产将严重打击存款人的信心,一旦崩溃,银行必将出现危机,并迅速扩张传染,使整个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3.利率市场化的恒久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恒久性风险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利率风险,主要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只要实行利率市场化,就会伴随着利率风险。尽管这种风险是银行业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进而影响银行的稳定性。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和监管原则》,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选择权风险。

二、资本项目开放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经济学分析

资本项目开放,又称资本项目可兑换或资本项目自由化,是指对资本和金融账户项目下资本流动的限制放开,是一个自由化的过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一国资本项目开放,可以促进其参与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可以促进一国金融及其经济主体等加快发展和完善。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也加剧了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因素,更是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

1.公众信心结构变化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银行体系建立在“公众信心”的基础上,尽管这种信心心理因素无法量化,但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随着资本账户的开放,影响公众信心的因素将随之增加,公众的信心结构有可能变得更加脆弱和不稳定。

首先,由于在开放经济环境中,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自主性将被削弱。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公众很可能会怀疑政府是否有能力像过去资本管制时那样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手段并担负起危机的“最终救助责任”。即在资本开放后,公众对于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最终的控制能力的信任程度将大大降低。其次,资本账户开放后,各种金融变量指标的健康情况有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同时,资产转移和货币替代的成本会随之下降。因此,一旦公众对本国银行体系的状况有任何不良预期,其信心就会迅速发生扭转,从而采取果断的行动,将会严重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2.资本过度流入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当资本大量流入,银行的外币净负债明显上升,如果对外负债的增加只导致国外资产的增加,即银行投资国外证券或把资金贷放给国外,其扩张效果较小。但是,纵观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除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资本流入规模与国内信贷的增加是同步的。面对急剧增大的信贷业务量,银行现有的内部管理能力在短期内不能适应,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信贷决策程序混乱、风险评价和控制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对于资本项目开放后资产价格的失调和动荡带来的损失,缺乏风险管理经验和能力的银行就更显得单薄无力。

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削弱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当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时,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由于投资者不能自由地跨国界套利,利率平价不能成立。一旦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开放,投资者可以在本币和外币之间自由套利,就基本满足了利率平价理论的假设前提,于是就有(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即期汇率=国内市场利率-国际市场利率。其中,即期汇率由货币当局决定,远期汇率由市场预期决定,国际市场利率由国际市场决定,于是国内市场利率就会随着国际市场利率或市场心理预期的剧烈变化而发生意外变动。如前所述,利率的大幅度波动将会危及一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项目的开放使得货币当局自主控制国内利率水平的难度加大,由此导致的利率意外波动将极大地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三、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相关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1.外资银行进入可能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下降,进而导致利润下降

银行特许权价值,是指通过对利率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为银行创造的租金,这种租金使得银行许可证对持有者而言有价值,这就形成了银行特许权价值。在金融管制时代,许多国家的银行依靠特许权价值获得巨额垄断利润,对于它们维持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市场准入限制减少甚至取消后,特别是伴随着大量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银行部门的垄断地位被严重削弱,利润骤减。银行风险的抵御能力将大大降低,并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迅速上升。

2.外资银行进入可能恶化国内银行的资产质量

一方面,外资银行在服务质量和营销手段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旦进入很可能会造成国内银行优质客户的大量流失,使得国内银行面临更多的劣质客户或高风险客户。客户质量的下降必然影响信贷质量下降,不良资产率上升,这无疑意味着国内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抢占市场时,往往会采取“摘樱桃”战略,即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后,往往会将业务集中于具有盈利性的市场和财务状况好的优质客户,从而使得国内银行的盈利性遭受冲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本国银行体系是相对低效率的并且处于较差的资本状况下,则其面对增大的竞争压力的反应可能是从事风险性较高的信贷活动以获得足够的利润边际,这将把银行推向倒闭的边缘。

四、结束语

银行体系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核心组成,其稳定性对一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银行危机频繁爆发,说明银行体系稳定的基础十分脆弱。我国银行体系虽然从未发生过危机,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开放,我国银行体系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系列风险。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状况及金融开放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便加强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锡良曾欣: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道德风险.财贸经济[J].2003(3):25~32

[2]张荔:论过度的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助推作用.经济评论[J].2001(12):42~49

[3]杨琦: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体系影响之文献综述.金融观察[J].2006(10):74~75

[4]伍志文: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金融研究[J].2002(12):21~37

上一篇: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出纳工作的几点探讨 下一篇: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