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大漠驼铃琵琶语,天女飞花舞翩跹

时间:2022-10-09 05:51:49

入耳的大漠驼铃声,婉转悠扬的琵琶弹奏,伴随着“S”形舞蹈的出现,配合反弹琵琶的壁画与舞姿,这让敦煌舞更加具有肌理感,也不禁让人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大小飞天到千手观音,从《丝路花雨》到《大梦敦煌》,你一定见过不少婀娜曼妙的敦煌舞,那是一种令人沉醉的美。

敦煌舞源自敦煌壁画,是我国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交融荟萃的结晶,其动态、神韵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并凸显中原与河西一带的舞蹈素材,以古西凉乐为主要动律,同时恰当融入了西域特色风情,具有西域、中原、地方三结合的特点。敦煌舞经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发掘以及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古典舞的一个主要流派。

《丝路花雨》:舞动的敦煌壁画

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舞蹈作品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梅兰芳先生的京剧《天女散花》构思便源于石窟壁画中的伎乐天形象。敦煌舞的创造性实践和命名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源于甘肃省歌舞团编排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丝路花雨》的动作设计主要来源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胡腾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等,改变了过去只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做法,舞剧中英娘所跳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成为敦煌舞的特色代表。《丝路花雨》于1979年首演,先后前往朝鲜、法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巡演,被称为“东方的天鹅湖”、“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轻灵的乐声中,美丽的伎乐天在缭绕的祥云中渐渐现出身影,轻盈的彩带回旋,曼妙的飞天凌空飞舞,这一经典开场不知成为多少观众的美好记忆。女主角英娘表现的飞天是盛唐时期的形象,使用的长绸已看不到北朝飞天飘带的牙饰和尖角,显得更为轻软和鲜艳。长达两米多的长绸被英娘挥舞得洒脱有力,其肢体曲伸拧旋,动势奇幻飘逸,表现了飞天浮游、翻飞、腾跃、回旋的姿态。

群舞在舞台变幻的灯光下呈现出神奇瑰丽的艺术效果,或色彩明丽,或淡雅清新,或忧伤神秘,或明朗活,独特的配乐如山泉叮咚,如风起苍穹,整个舞蹈在人们面前塑造出神秘的佛国、广袤的大漠……再加上极具西域特色的服装造型、恢宏大气的舞台、奇妙的飞天效果,真是令人观之难忘。

有人说《丝路花雨》的最大看点是它使敦煌壁画活了起来,那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造型、反弹琵琶的“S”形优美舞姿、变幻无穷的多臂菩萨……独特的舞台样式和人物造型使得该舞剧成为我国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自此一种被称之为“敦煌舞”的舞蹈风靡世界。

《丝路花雨》塑造的神笔张、英娘、伊努斯、窦虎等极富特色的艺术形象感动和震撼了千千万万人,该舞剧是当代中华文化奉献给世界的一首真善美赞歌,是我国人民献给世界和平友好的浪漫舞蹈。展演至今,《丝路花雨》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诸多赞誉,法国《震旦报》称:“演出精彩,化妆漂亮,服装华丽,富有魅力和异国风情,称得上是一部壮观的史诗。”荷兰著名导演尤里斯・伊文思评价该剧:“这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舞剧,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与世界各国人民有友好的联系。”

第一代英娘贺燕云曾撰文回忆和这部舞剧的点点滴滴:“要把孤立静止的壁画舞姿连贯复活并非一件易事,尽管壁画舞姿提供了某些动感提示,譬如身体前倾或后仰的方向、手臂和腿脚动作的画线,但是彼此之间的舞蹈韵律及节奏的把握、舞姿形成动态的美感都要靠编导和演员进行创造性地编排与试跳才能发现。一段舞蹈在模仿、琢磨与即兴发挥之后,再检验它是否流畅优美、是否新颖传神,就这样,我们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丰富和超越了过去所熟悉的戏曲式古典舞编排与表演程式,如古典舞身韵的使用在敦煌舞的编演中不再统领和纯粹,一种敦煌舞特有的味道逐渐被我们体悟出来,这就是敦煌舞的‘S形动律’。”

就舞蹈艺术来说,《丝路花雨》是我国古典舞的分水岭,它开创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舞蹈艺术创编的一个高峰,不仅成功地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更大的成就在于它在继承我国传统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和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典型动作和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我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还创造了我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从此在我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之潮,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舞蹈工作者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创编之中,使我国古代文明以舞蹈的形式得以继承和发展。

反弹琵琶的舞姿到底有多难

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劲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谐。舞者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把高超的弹奏技艺和绝妙的舞蹈本领优雅迷人地集中在自己的肩上。我们很难知道,当初是否真的有一位能歌善舞且才华非凡的朗姬作为模特,还是反弹琵琶就是画工们离奇的想象和杰出的创造,但不管怎样,反弹琵琶都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

反弹琵琶的原图见于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描绘出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有韵味,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其人物造型丰腴饱满,动作写实明快、流畅飞动,有“吴带当风”的韵味,体现出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

《丝路花雨》第二场英娘反弹琵琶的舞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编排试跳这段舞蹈时,贺燕云却尝足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滋味。敦煌壁画中有多种琵琶舞姿,有横弹、竖弹、侧弹和反弹等绝活,孤立地欣赏这些图画时只看到美的瞬间,然而在模仿和创造中使这些舞姿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却实在太难。

手持琵琶跳舞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要达到“旋鼓一生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的意境。反弹琵琶时双臂反别在背后,还要上下多变,时而表现轻捻慢拢,时而显示骤雨乍泻,再加上旋、跳、蹲、卧等各种舞姿和技巧的使用来表现醉心弹奏状。这段舞蹈的练习常常让贺燕云累得颈背发僵,胳膊抽筋,她要反复无数次地寻找“S”形动律,从而体现出从内心到外形的敦煌风韵。贺燕云不得不承认:“我遇到了舞蹈生涯中最累最苦的考验,那段时间我的体重迅速下降了十多斤!”

如此辛苦才得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打动人心的英娘形象,让反弹琵琶的造型成为流传世界的经典,而英娘也被赋予了国际友谊的象征和东方神韵美的代表。到现在已有十九位舞者成功饰演过英娘,无论后来她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英娘都是她们心中永远放不下的形象。

敦煌舞的传承与发展

敦煌舞不是简单的舞蹈形式,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蕴含了丰富的地域特色,保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片段和文化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舞蹈,敦煌舞现已成为中西方民族舞蹈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融合了弹指移项、扬眉动目的维吾尔族舞蹈特点,扭胯蹶臂、腾踏旋转的俄罗斯风情,妩媚多姿的印度舞造型以及更为遥远的古希腊乐舞风格。敦煌舞的地域性不仅能从舞者的肢体语言、服饰等表象明显体现,也能从曲调、音乐内涵上渗透出来。

随着历史的推进,敦煌舞的发展更加倾向于融合的特点,它在将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完整保留下来的同时,以唐乐舞为主题与其他朝代各种乐舞语言交汇,丰富了舞蹈语言,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势,即舞者的人体形态、手型、脚位等,并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性,在舞者进行跳、转、翻、滚、旋等各种技法及使用走、跑、踢、踏等各种步法时,将“S”形动律巧妙融合其中,形成蕴含浓郁民族风情的敦煌舞风格语言。

敦煌舞的代表作《丝路花雨》更是在民族乐曲的基础上,通过对《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等乐曲的加工提炼,打造出一支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传世名曲,将看似不尽相同的汉族古代音调和中亚音乐音调完美融合,让敦煌舞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质的升华,进而映射出一个时代的一种特殊文化,使得整个舞蹈充满强有力的生命力。

随着敦煌舞的兴起和发展,年轻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敦煌舞在各大舞台上异常火爆的演出离不开敦煌舞教育培训体系的建成与完善。目前敦煌舞分为两个支流,一个是剧团的演出团队,一个是教学教研的学院团队,他们大多以敦煌舞为契机挖掘培养年轻人才,但年轻的发展方向更应该是体系化的。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创始人高金荣女士通过长达三十年的实地考察,从北凉、北魏、隋唐、宋元等历代的音乐舞蹈壁画中飞天、伎乐天、经变画舞蹈菩萨以及世俗舞乐的静态和动态中,体会、分析动作的起承转合,由动到静的规律,进而探索出敦煌舞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如何跳好敦煌舞

敦煌舞的外部特征

1.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古典美。

2.手臂柔软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

3.赤足,脚的基本动作为勾、翘、歪。

4.体态的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即提胯向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

5.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起舞的形象也是其鲜明的特色之一。

敦煌舞三段元素训练

1.呼吸、眼神

呼吸和眼神是构成敦煌舞一切内涵的气蕴、神采、意念的内部韵律,呼吸和眼神分开训练会导致眼神无法融合在呼吸组合中,而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训练则更为科学。

2.肋、胯、膝

肋、胯、膝形成了敦煌舞姿的“S”形和直角三位体态,那什么是三位体态呢?即由肋、胯、膝向不同的方向移动而形成的三位体式。肋的训练难点在于学习者容易连动胯的动作过于大,正确的做法应明确肋为主导动作,腰被牵动,保持胯的稳定,而胯的训练应保持肩的平行,肋、腰被带动。

3.曲线

说到敦煌舞的曲线,得到最多的答案是“S”形三道弯,其实敦煌舞的肢体曲线还有很多,总体归纳为六种:“S”形柔和小曲线、“S”形柔和大曲线、直角三位体“Z”形曲线、四道弯曲线、五道弯曲线和拧身曲线。

敦煌舞的风格训练

敦煌舞教程中所附的教学大纲明确了该教程的性质和目的,即它是一门风格性的训练课,训练内容所需要的舞蹈基本能力是和舞蹈基本技术课相互配合进行的,如跳、转、翻等。敦煌舞的独特风格可以用形、神、韵、律四个方面来概括。

1.形

形是指敦煌舞外部动作的姿态与造型,包括从一个舞姿过渡到另一个舞姿的流动过程。

2.神

神是心理动作的传达,也就是要将感受到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形神兼备、以神领形、以形传神,这也是敦煌壁画舞姿的审美特点之一。

3.韵

韵是由呼吸、推移、气蕴所构成的特殊韵律,敦煌舞的内在韵律在动作中起着主导和枢纽作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体现。

4.律

律是幼鞯墓程性,包含动作自身的律动以及运动中应依循的规律,两者是统一的,且规律具有顺序性,无论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都要有依据,要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上一篇:偶像的力量,阿姐的呼唤 下一篇:聚焦普通百姓,记录时代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