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

时间:2022-10-09 04:25:52

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了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难题,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融资问题。本文认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对此提出了通过政府、融资机构、社会、企业四重增信手段来缓解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提高其融资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信息不对称 增信

一、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

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金融交易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的存在对金融市场投融资方式交易行为,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原因何在呢?

1、内在因素――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通常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偏少,经营不稳定,倒闭率高,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同时,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欠佳,融资风险偏高;另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缺少健全的信用记录,信息造假情况较严重,贷款违约率较高,又缺乏合格的资产进行抵押,造成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等级偏低,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率较高,因此,他们常常成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技术--信贷配给的对象。而且现实中,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内在发展所产生的对资金的强烈扩张欲望,加之外部制度约束软化,导致了部分企业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中更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使其整体声誉进一步受损。当然,中小企业中也不乏一些信用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投资者无法区分“好”企业和“坏”企业,况且我国目前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信息收集难度很大,信息搜寻成本势必会更加高昂。基于这一实现,金融机构通常采取消极的策略,将资产抵押、第三方担保等作为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或干脆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2、体制性因素――金融制度约束及制度供应失衡

中小企业融资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体制,这种体制的存在,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金融市场中的体制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金融制度约束和制度缺失,而正是由于部分政策信息的扭曲以及有效制度供应不足,使市场投资者难以根据政策信息形成理性预期和正确判断,从而导致金融市场运行路径的偏离。我国金融制度约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民营资本准入的制度压抑所形成的金融市场竞争不足,缺乏活力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目前我国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仍占据垄断地位,民营资本尚未获得国民待遇,其进入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壁垒。在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中,国有银行自然不会将高风险等级的中小企业作为业务的重点。加之,长期以来,国家金融政策导向一直偏重于国有企业,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对国企的特殊偏好,并由此产生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排挤效应”。体制性因素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制度供应不足,即在我国法律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金融法律及其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其结果必然造成金融市场在有效集聚社会金融资源并向中小企业高效配置上缺乏法律依据和完整、系统的制度化安排,同时整个社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缺乏明确的目标。而且到目前为止,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尚未出台,中小企业能否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资本市场如何发展仍存在许多未知数。

3、外部环境因素――政府干预过度而引导、支持不足

目前我国政府在积极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市场干预过度与作用发挥不足矛盾突出。在金融市场上,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以行政权利控制资金的配置,或以其信用为国企融资提供担保,使本应配置给非公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的有限的金融资源流向了国有企业,将一大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非公中小企业排斥在正规融资体系之外,进一步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与此相矛盾的是,政府对金融活动引导、服务和管理功能却发挥不足。具体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缺乏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的管理,服务不到位,服务效率低;二是中小企业融资援助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政府促进中小企业长期和系统发展的政策方针以及实施这些政策方针的机构都不完善,也缺乏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等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三是缺乏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金融服务、创业辅导、实务培训、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体系,使许多不具备相关金融知识和操作技巧的中小企业,因得不到外部的服务支持而在融资中受阻。

4、社会文化因素――信用制度不健全,诚信缺失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不高、缺乏诚信的问题,已成为其融资中的最大痼疾。首先,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信用文化体系发育较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规则、法律法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社会信用管理比较混乱,这必然对抵御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性导致了中小企业信用迷失和行为失衡。中小企业本身力量弱小,难以与大中企业抗衡,加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发展冲动,使部分中小企业采取了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三是信用意识淡薄,缺乏诚信的社会氛围;四是缺乏完善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

二、融资增信――中小企业融资的解困路径

在金融市场中,信用是投融双方交易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投资者对企业信用的分析和判断则离不开信息。很显然,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金融市场中投资方对需求方(中小企业)信用度判断上的“模糊性”,导致了中小企业遭遇到严重的融资瓶颈。从这个意义上看,解决中小企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困境应以信用作为突破口。当然,信用状况的改善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和中小企业等多方合力才能实现.

1、政府增信――建立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

针对我国小企业融资的市场失灵现象,我国政府的政策性融资体系的建设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就显得外重要。本人认为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支持体系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规体系,除继续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对现有的金融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外,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法规体系,使中小企业融资活动有法可依,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同时也为金融市场运行确立明确的政策性导向;二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在国家整体金融体系建设中,应着力考虑中小企业在金融体系中地位,建立大中小企业共同谋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的融资援助体系。这个融资援助体系主要包括: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以及信息服务、财务诊断、财务管理、经营咨询、信贷咨询、人员培训等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2、融资机构增信――创造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满足不同信息条件下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拓宽融资渠道,向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对其融资影响的良好路径,也是各类融资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举措。首先,要加快民营银行、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建设和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它们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信息优势;二是各类商业银行要突破传统金融观念的束缚,不断设计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征的信贷品种。银行在考虑自身风险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创新中小企业贷款品种,如可开发以企业主、企业法人、主要经营者或职工个人财产或权利作为抵押的贷款业务;以企业品牌、关键技术、分销渠道、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以及其他物权的抵(质)押贷款等等;三是大胆试行和推广其他融资方式,如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和典当融资业务等多种不同风险、不同信息要求的融资方式,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3、企业增信――加速企业改革步伐,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社会形象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提高的根本还在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首先,中小企业要继续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经营和管理企业,实现企业管理的根本性的变革,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其次,中小企业要准确市场定位,迅速转变经营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可获得性;四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只有强化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守信行为;五是企业自身要不断提高法制意识、规则意识,不断提升依法管理水平;六是要加强企业职工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重塑企业市场形象,以实际行动赢得市场的认可,从而增强自身从外部获得融资支持的强大内力。

4、社会增信――强化诚信管理,培育时代新人,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

社会诚信建设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法制对社会诚信的规制作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和违法惩戒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强制性的外部硬约束达到惩罚失信者、警示企图违约者和保护守信者的效果。同时,要加大对执法和施败的治理力度,维护法律的威严和政府的威信,提高政府执政的公平和公正性。二是构建诚信教育体系。从近期来看,应加强各单位的诚信宣传教育工作,普及信用基础知识,在全社会树立“守信者光荣,失信者可耻”的道德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偏重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一度造成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发展的局面,致使诸如假冒伪劣之类的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可以说,学校教育的失衡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问题如此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要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改变当前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状况,建立全面、科学的教育导向,把学生品德教育与智能教育有机合起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以教育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诚信企业的目标,是一个既有利于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形象和竞争力的良策。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 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融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 2005(7)。

[3] 刘明康:“大力推进金融法制建设,努力培育良好信用文化”, 中国金融, 2005年第17期。

上一篇:我国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路径的构建 下一篇: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报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