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6 23:55:4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

那一天,教书先生在班上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回答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的说“为以后的工作而读”,有的说“为我爸爸妈妈而读”,尽管答案这么多,可是没有一个让先生满意当问到周恩来时,一个坚定的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先生十分满意甚至情不自禁地说:“有志者当效周生!”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却是十分深奥。

如果没有这句话,那周恩来总理心中也会是这么想的,他从小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所以他从小就刻苦学习,勤奋努力,然后用他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为中华革命崛起的地方。也正是这个誓言使他日夜操劳地为中国而出力,即使是他病重的时候,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依旧是工作23小时,只休息了一小时。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的眼眶润湿了,但是流泪是没有用的,现在中国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我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到真才实学,在将来的一天为我们的祖国而出力,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发挥出自己更大的光,照亮祖国;发挥出更大的热,温暖祖国。

今后我一定是为了祖国贡献而工作。

如果我当了教师,我便要让祖国后一代的希望获得我最好的教育;如果我当了科学家,我一定要搞出先进的成果,让我们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如果我当了工程师,我将以我的双手设计出美观壮丽的高楼大厦,让所有的人都住上宽敞漂亮的新房;如果我当了军人,那么我将以我的双手捍卫我们祖国的神圣领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导练相融 学习单 预学 阅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主,练习往往放在课后进行。这样的练习功能单一,目的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巩固、积累语文知识。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倡导“以生为本”“实践运用”,构建“导练相融”的语文课堂成为热点,学习单也就应运而生了。从时间上来说,学习单可分为课前预学单、课中导学单和课后拓展单。从功能上来说,检查反馈不再是学习单唯一的功能,它还有指导学习、展示思维、拓展延伸、仿写迁移等作用。学习单探寻了“练”的时机,丰富了“练”的形式,挖掘了“练”的多种用途。

一、立足预学需求,先练后导

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会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的任务。传统的预习要求有: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新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教师没有具体指导,学生也出于应付,收效甚微。其实预学不等于预热,预学要有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预学要立足于反馈,暴露学生认知的盲点,发现了问题,才能了解学情,才能解决问题,这属于“先练后导”。

一份好的预学单,内容不能过于单一,也不能面面俱到。预学单既要关注文本特点,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学有挑战”。下面就预学单的功能来谈谈几个不同的形式。

(一)指导式预学

有些文章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生涩难懂,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历史资料等。这类文章的预学单设计就要关注文本特点。部分略读课文的“资料袋”,可以提前使用,因为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自读的效果。当然,如果课文后没有附相关资料,学生也可以自行上网搜索。这些资料可以更好地为阅读学习作铺垫。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的预学单。

[《最后一分钟》预学单

1.走进琅琅书屋。

读了( )次课文,朗读星级( )

2.走进字词世界。

会读的生字新词:

难读的生字新词:

3.百度搜索:香港的屈辱史,浏览有关香港被割让的历史资料。]

这份预学单的第三条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自己搜索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大致了解香港的屈辱史,为进一步感受国耻打下了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又补充了完整的相关条约,播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录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识到香港被割让是一种耻辱。因为耻辱感悟之深,所以耻辱雪洗后的那种欢跃,学生就体验得更深刻。

(二)反馈式预学

预学单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反馈。反馈式预学单的设计首先要有目标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有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同时要易于操作,便于z查反馈。其次要体现层次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学力的学生。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预学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学单

1.我会读。

踊跃 肇事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

我认为难读的词语还有:

2.我会写:嚷 惩

我认为难写的字还有:

3.我会画停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我把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抄一抄,然后积累下来。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份预学单目标明确,关注了新词的读音和书写、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它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展示容易掌握的知识,暴露预习过程中的障碍难点。例如,预学单改变一成不变的固定式练习模式,给学生开设“自助餐”式的开放练习。“我认为难读的词语”“我认为难写的字”,就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而“我会画停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条预习任务暴露了朗读的难点,学生画的停顿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它原是学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引起的。因此在学生理解了意思后,朗读的停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M中华之崛起M而读书。

(三)积累式预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预学就要关注其语言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语用价值,从而实现积累、内化、运用的目的。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的预学单。

[《火烧云》预学单

1.走进琅琅书屋。

我读了( )遍课文,朗读星级( )。

2.走进词语天地。

课文中有许多描写颜色的词语,我要记下来,并且还能仿写几个。

红彤彤

葡萄灰

半紫半红

3.走进语句世界。

在文中画出描写生动优美的句子,并试着背一背。

4.走进拓展积累(气象谚语)。

(1)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早晨棉絮云,午后必淋雨。]

上述这份预学单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关注语言的积累:词语句子拓展。“走进词语天地”不仅仅停留在寻找课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还要分析词语的构词特色,才能仿写。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走进语句世界”以诵读为基础,实现经典文学名篇名段的积累,从而逐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走进拓展积累”,注重课外拓展,以谚语的渗入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使学生的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二、立足语言文字,边练边导

课堂中使用的学习单,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用来代替教师的“讲”,引导学生的“学”。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立足文本的语言文字,选择语言训练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或点拨学生理解文本,或启发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或引导学生实践运用,这属于“边练边导”。

(一)词语导学型

词语虽然是语言构成的最小单位,但是语文的教学离不开品词析句。也只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才能让他们真正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对文章关键词语的品析,足以起到以点带面、牵一“词”而动全“篇”的功效。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关于“发明”和“发现”的导学单。

出示导学单:

[《呼风唤雨的世纪》导学单

1.我会区别。

“发现”的意思 “发明”的意思

2.我会填空。

发明 发现

(1)人们登上月球前( )了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后,( )月球上没有生命。

(2)人们为了( )海洋深处的秘密,( )了各种新型的海底探测仪。

3.我还会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发明”和“发现”。]

(1)大屏幕出示句子,朗读: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完成以上学习单。

(3)交流。

生:“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生:“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生:“发明”是指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师出示课件,明确意思:“发现”是看到或找到原先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

(4) 课文第四自然段里提到的事物,哪些是发明,哪些是发现?

(5)交流“我会填空”,说说为什么这么填。

(6)你还能举例说说现实生活中的发明和发现吗?

上面这张导学单关注词语的辨析运用。它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先通过讨论理解词义;然后进一步辨别文中第四自然段的“发明”“发现”,活用文本内容,巩固词语辨析,又以词语的辨析带动了语段的学习;接着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最后扩散思维,举例说明,让语文回归到生活实践运用。

(二)内容提炼型

这种学习单关注文本内容,反复采用一种形式的“练”,有助于学生获取文本信息,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学生以导学单为载体,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学习,在“练”和“导”中理解文章内容。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电脑住宅》的导学单。

出示导学单:

]

(1)默x课文第2~7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的什么地方,有哪些设施?它们是怎样工作的?那里有哪些奇妙的功能?小组交流、讨论,填写以上表格。

(2)借助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3)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加深理解,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电脑住宅中的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上述导学单利用表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另外,让学生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鼓励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能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进行介绍。

(三)关注形式型

这种学习单在课堂上的使用并不是单向的,它聚焦语言形式,反复运用、练习,而且层层推进,促使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感悟,提升语文素养。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的学习单。

出示学习单:

《秦兵马俑》学习单

[兵马俑的类型 个性特点(重点词句) 我发现了写法:( ) + ( )

我也学着写: ]

(1)自由读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分别描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各自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完成上面的学习单后,讨论、交流、朗读。

(2)课文带领我们欣赏了类型众多、各具特点的秦兵马俑,作者用什么方法把秦兵马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从课文中发现一些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写法吗?

(归纳写法,板书:看到+联想)

(3)在表格中用“ ”画出看到的,用“_ _ _ _ ”画出联想部分。

(4)学生扮演小导游,借助表格,生动地介绍一类兵马俑。

(5)欣赏其他兵马俑,迁移仿写。

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让我们参照作者的写法,再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其中一个类型的兵马俑,也来描绘一番。

从上面的三“用”导学单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运用表格引导学生关注兵马俑的特点,借助于“练”的活动,找出关键语句;运用关键语句,通过“小导游介绍”的方式,内化文本语言,使先前的“练”不再孤立,和“导”融会贯通;归纳语言表达形式(看到+联想),进行仿写迁移,这是高一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学生在“练”的途中,理解了内容,发现了写法,习得了运用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文章内容或语言形式有关的学习单,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能使阅读、写作、思维的训练融为一体,让语文课堂真正实现“导练融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3

客观规律与主观选择

本书科学分析了历史上天津崛起的客观条件。吴敬华说,一个城市的崛起主要不是取决于人们的良好愿望,而是有自己的特有规律。沿河、沿海、靠近首都,是天津在区位上的优势,也是天津迅速崛起的三个重要条件。天津作为一个重要城市的兴起,一是得益于海河流域的形成和漕运的兴旺;二是得益于靠近首都北京,成为北京的军事要塞和京畿重地。但天津真正作为一个大城市崛起,则主要是依赖北方最大港口的优势。如果对天津的历史没有深入的研究,是不会做出如此令人信服的深刻分析的。既然天津作为北方最大港口的优势依然存在,就没有理由怀疑天津不会重新崛起,天津的崛起具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这个逻辑的起点就是天津固有的天然的区位优势。

本书客观论述了天津崛起所遵循的商品经济规律。天津在历史上依托港口的巨大便利,大幅节约了运输成本,成为了大宗商品的集散地、资本流通结算地、人员往来集中地。在此,吴敬华说:“这种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合乎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随着商品经济在中国的萌芽和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起来,主要看能否适应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商品经济特别是与国际相联系的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天津这样一个后起城市得以迅速崛起。”他又从反面论证如果取消商品经济,就必然会束缚天津经济中心作用的发挥。事实上,正是过去由于计划经济和对外封闭,割断天津与广阔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和国际经济联系,使它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衰落的。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必然会打破国内行政区划的界限,必然会打破国家的界限,天津经济中心的功能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天津的重新崛起将是商品经济逻辑发展的必然。

本书着重强调天津崛起需要自信的创新和实践。天津的崛起仅仅依赖固有优势和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天津的崛起需要敢于打破陈规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善于创造新局面的聪明才智,更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支柱。吴敬华说:“天津人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需要正确认识现在和未来,需要充满自信。”他讲到天津崛起时说,要用好滨海新区做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要敢于大胆创新,要勇于积极实践,要有干大事的气魄,要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要积极开展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和创新、土地管理改革,推动滨海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等等政策措施。他提出要着力宣传天津的商气、洋气和大气,增强天津人的自信,鼓舞天津人的志气。

主动服务与自我发展

吴敬华在书中多处讲到服务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说:“充分利用和不断增强天津的中心城市功能,搞好为环渤海、为北方、为全国的服务,以服务求发展。”“服务就是机会。”“搞好服务就是抓住了机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只有更多地为别人服务,才能更多地享有别人对自己的服务,只有更大地支持别人发展,才会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服务别人就是发展自己。”他全面透彻地分析了服务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对如何实现天津发展和崛起有了更新的和更高层次的认识。

天津单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崛起。吴敬华说,绝不能“一事当前只替自己打算”,“自成体系、自我发展”。天津崛起需要有开放的全局观念,要跳出天津谋天津发展。城市发展搞“大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万事不求人”,这些思想和做法都是小农意识的产物。这种意识曾经长期影响着人们的头脑,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可以说是计划经济和小农意识的双重影响,制约了天津这个北方最大经济城市的发展和崛起。能否破除小农意识,树立商品经济的服务意识,能否把服务意识贯穿到工作中、体现在决策上,直接关系到天津能否真正崛起。

天津只有搞好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崛起。吴敬华说:“我们讲服务,不是谦虚,不是客气,而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客观环境的要求。”素有“欧洲门户”之称的鹿特丹的百年发展经验,可以说是服务观点的最好例证。鹿特丹曾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大港,除了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外,经过长期发展的成熟的港口服务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鹿特丹港吞吐的货物80%的发货地或目的地不在荷兰,大量的货物在港口通过一流的内陆运输网进行中转,在48小时内可运抵欧共体各成员国的目的地。鹿特丹港之所以能高效运转,是因为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运输,以及中转服务与多式联运相结合等服务。鹿特丹港可以为任何一种类型的货物提供订制化服务,可以提供大量专业船舶经纪、检验师、实验室、交易所和货运等专业人才和服务。天津要崛起成为世界级的大型港口城市,必须建设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增强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功能。

强调实现天津崛起必须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吴敬华认为天津崛起,要从多方面完善投资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营造廉洁、高效的管理环境,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营造成本低、回报高的运营环境,使各类企业做到有利可图,有钱可赚;营造安心、舒心的社会环境,做到社会和谐安定,使各类企业放心放开发展。

本土情怀与全球视野

吴敬华在书中展现了他深厚的本土情怀和宽阔的全球视野。没有对天津本土情况的客观的全面了解,必然就会在政策上出现“左”或右的偏差;没有对国际形势的敏锐的观察,就不能准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也就会落后于时展,难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本书《序言》中,他写道:“在市委机关做研究和服务工作38年之久。党和人民给了自己这么长时间在机关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使自己能够比较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天津的发展问题。”吴敬华这种特殊的工作经历,使他能比一般人更多地掌握天津发展的诸多难题,更多了解天津崛起所需要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开放经验。

天津崛起必须要敢于直面实际问题。吴敬华作为在天津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对天津发展和崛起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他说:“天津是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最紧和影响最深的一个城市,也是这种体制所留下的矛盾和问题最多的一个

城市。”一个是包袱重,一个是欠账多。人员包袱和债务包袱,延缓了天津崛起的步伐。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人民的生活很困难。对1993年以前居民住房的紧张状况,他饱含深情地说:“许多老百姓老少三代同居一室,特别是在老城里的一些地方,一家男男女女七八口人挤在一间十三四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住房相当困难。”经过那个时代的人,读到这里,无不感同身受、感慨万千。

天津崛起必须勇于和善于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既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作为老同志,吴敬华亲自参与了上世纪90年代的天津国有企业改革,他提出了改善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外部环境,转换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内部机制等具体详细的改革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支持。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制约天津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在很大程度上被解除了。今天天津的崛起,必须依靠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大力增强天津港的国际航运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港口工业,实现由第二代港向“第三代”港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天津经济规模和总量的大幅增长,缩小与其他省市的规模差距;中心城区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大幅提升城市经济技术水平,为天津加快发展创造经济技术基础。关于天津的跨越式发展,吴敬华认为要“抓好技术、资金和人才三个决定性环节”,他尤其强调决定因素是人才,他说:“人才和干部不是一个概念,在很多单位,现在最不缺的是干部,但最缺的是人才。天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一批能想事、能干事、能干好事的人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并且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主要也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设计相关作业。但从实际教学来看,一些教师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存在作业形式化、要求单一化、题型应试化等弊端,以致读写作业的效率比较低,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效果不明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读写作业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对症下药,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

我们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深入思考的欲望。例如,笔者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典故,写一个小小的剧本,还原当时的场面,比比哪一组的剧本写得最好,再由这组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诸葛瑾和书童等几个角色。于是,学生们分组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写成剧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表演环节中,几位同学充分展示了表演才华,引得下面的小观众前俯后仰。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兴趣。

二、循循善诱,把握文本知识的体验性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学生体验了文本后进行读写渗透,精心设计一连串的互动环节,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逐步导入现实生活中,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例如,笔者在讲完《我不能失信》一课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内容已有所了解,这时,笔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守信用”,提问:“告诉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守信用的孩子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紧接着,笔者追问“同学们都做了什么守信用的事情呀?”学生有的说:“我借了朋友的钱很快就还了”有的说:“我答应借自行车给邻居用一个星期,后来没有失

信。”还有的说:“上个星期天我约了朋友去钓鱼,最后我们都没有失约。”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些答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笔者夸赞了学生们的积极回答,请学生们在课后写一写自己守信用的一件事,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体会。这种方法将文本的体验与现实的感受连接在一起,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下笔如有神”成为可能。

三、拓宽思路,注重课里课外的结合性

如何设计读写作业,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深入课本、挖掘课本,并拓宽思路,引入课外资源,把相对封闭的教材内容变成开放性的写作题材,才能使课里课外完美结合,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例如,笔者教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要求学生列举几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历史人物,并用简短的话语描写他(她)的外貌特点和历史事迹,以及对他(她)的评价,比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这种形式的作业设计,以课内迁移到课外,再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实现了课内知识的开放性,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刻地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积累到一些新的素材,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知行合一,把握随堂知识的实践性

例如,笔者教完《将心比心》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后也做一件“将心比心”的事,并把内心感受写下来。于是,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写道“我在公交车上给老爷爷让座,希望我爷爷坐公交车时也有人给他让座”,有的写道“我帮一个迷路的小孩子找到自己的家,希望我妹妹不小心迷路时也有好心人把她送回来”,还有的写道“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洒到了我新买的衣服上,我原谅了他,因为我希望我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原谅”。作业的形式虽比较简单,但实践性很强,学生们通过“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的行动,明白了“将心比心”的道理,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们在这样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带来的快乐,一直坚持下去,便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品德。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写作业的设计形式不一而足。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特点,与课内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振奋.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3):9.

[2]连少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西北职教,2012(1):4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5

    一、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和 现代 经济 政治 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 哲学 、社会 科学 、文学 艺术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着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 中国 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加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我国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为天下老百姓解除苦难的传说;越王勾践立志复国、尝胆雪耻;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功在边疆的远大志趣,东晋时祖逖从“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孙中山敢于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张学良西安兵谏;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无私奉献;毛泽东为人民谋幸福成为人民的大救星;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这些仁人志士、英雄伟人的高尚品德产生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6

国防大学原后勤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1947年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在部队从事过后勤工作,在总部机关从事过政治工作。

在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近四十年。2000年离休。

最近一个时期,在华夏大地热议一个话题。这就是中国梦。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炎黄子孙多年的梦想和期盼,我们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所有中华儿女都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不论大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只要是爱国的都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振奋精神、贡献力量。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化”

现在有人说,我们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要抛弃共产主义理想?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根据历史发展做出的科学判断。他还根据发展成熟程度的不同,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理想的社会。这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共产党人的梦想。把社会主义又划分两个阶段。他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文集》第八卷第116页,人民出版社)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会进一步推进共产主理想的实现。说,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既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也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目标的抛弃,它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化”。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站起来”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受尽了奴役、屈辱和被蹂躏之苦,人民贫穷落后,饱尝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那时,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就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1949年主席在北京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站起来了、从战火与硝烟中站起来了,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赢得了百年梦寐以求的民族自尊。有多少怀着“站起来”梦想的中华儿女,为实现这个梦想,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那些幸存者,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梦想继续不懈奋斗,现已到了耄耋之年。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在他撰写的《苦难辉煌》一书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站起来”的梦想成真,来之不易。在实现中国人“站起来”的斗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些有良知的人,在谈论的功绩时会说,是缔造了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人民,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已经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的功绩扎下了根,他的思想扎下了根,他的人格魅力扎下了根。美国学者R·特里尔在他撰写的《传》中评价说:“的主要功绩在于统一了中国”,“中国由领导在世界站起来了,这在中国人的眼中尤为重要,恢复了中国人崇高自我形象”,“‘东亚病夫’的崛起足以使亚洲的其他国家对其新产生的能量感到紧张”,“不仅是一种而至少是集五种角色于一身的人,他是点燃全国反抗烈火的农民运动组织者、军事统帅、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东方理论的哲学家、全球最庞大的行政机构的政治领袖”,“在他有生之年闻名于中国以外的世界,在中国3000年历史上绝无这样的人物”,“身为伟大而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精神锐气也注入了世界意识。”([美]特里尔《传》尾声,第494~499页)

第二个阶段“富起来”

中国人“站起来”梦想成真后,紧接着又一个梦想,那就是 “富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社会治理、经济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从1953年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我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化基础。其间,适时引导中国从新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也曾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在政治上、经济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经验教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起来。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财富增长速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比,中国的发展令世界震撼。从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了18倍。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00亿元,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位。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0300亿元,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富了,人民也就会富起来。最近三年,人均收入逐年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9109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919元,增长14.9%。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1810元,增长14.1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977元,增长17.9%。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6959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917元,增长10.7%。我国不仅解决了13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现正昂首阔步地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国家,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建设,雪山通途、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华夏大地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崛起。中国的崛起不是一般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崛起,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是靠侵略、掠夺别国的崛起,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勤劳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不管你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登上世界第二的位置。美国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2010年报告预测,中国最早会在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对于中国超越美国最乐观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福格尔。他说,“到2040年,中国经济的总量将达到123万亿美元”,“我预测,30年后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将达到40%,这将使美国(14%)欧盟(5%)相形见绌。”(《中国未来30年》第126员,中国编译出版社)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成就,邓小平功不可没。美国学者傅高义撰写的《邓小平时代》被评论者称之为研究邓小平的“里程碑式”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对邓小平领导中国建设与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有高度评价,邓小平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高超的斗争谋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果断决策、掌控大局的能力,令人敬佩。该书在邓小平的历史地位第23章“转型的中国”一文中,是这样评价的:“邓小平于1992年退出政治舞台时,完成了一项过去150年里中国所有领导人都没有完成的使命: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根本转型。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可以说是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我对他说的“中国的转型”和“结构性转变”,还再进一步理解。如果从经济转型说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到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进而再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理解。但从“中国的根本转型”,就不知道它是指的什么了?

第三个阶段“强起来”

中国富起来后,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是要强起来。富不等于强。我们都知道,富是强的基础。只有富起来才能变强,如果只富不强还是要受人欺负的。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谁在科技创新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一定要把科学技术现代化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如,载人航天、银河计算机、北斗卫星、杂交水稻等。前不久媒体报导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的团队,发明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说明我国加大投入基础科学研究,已经产生诺贝尔级的成果。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会面临诸多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发出各种质疑中国的言论,我们听得最多的是“中国”,美国学者迈克尔·赫德森在《中国未来30年》一书中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成功不满,并企图加以破坏,这种力量正在加强”,“潜在的军事威胁即将产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在他撰写的《论中国》一书中说:“西方依然是一股危险力量,绝不会允许中国和谐地崛起。因此,中国理应巩固战果,坚持追求世界大国甚至超级大国地位。”他认为中国出版的两部著作,代表了这种趋势。一部是宋晓军主编的《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另一部是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撰写的《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我读过这两本著作,这两部著作,不仅国人重视,也引起西方人的关注。他们说出了许多中国人想说的话,中国就是要争“世界第一”,就是要当“老大”,要夺冠军。说出了中国人的志气,说出了中国人的梦想。我认为“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这是我们的理念。我们还是应该大力宣传。我同时也同意他们提出的,富国需强军,中美无“大战”,中国必须有“大军”,要跟着中国的核心利益走的观点。我们只有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近十年我们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上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对我们的对手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美国就是依仗它军事实力强大,才公然重返亚洲,才有围堵中国的本钱。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今后几十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国一百年实现了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那时我们就真正圆了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梦想成真。

总之,只有先站来才能有条件富起来,只有富起来,才是强起来的基础。对上述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用参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览时讲话中引用的诗句来表述——“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中华民族坚强意志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被马克思称为“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代世界科技史的权威也公认“中国在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水平”,在许多重要领域,中国一直是独占鳌头,长时间保持着“世界之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勇气的民族。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这是一个大目标,这是我们的志气。有志者,事竟成。我们都记得,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我们要搞原子弹,但是前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拿走资料,我们硬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搞出了原子弹。这就是志气。骨气是什么?是一种刚强不屈的气概,宁死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刘明福在他撰写的《为什么能赢》一书中,讲了新中国领导人“六不怕”的战略气魄:不怕封锁、不怕制裁、不怕孤立、不怕包围、不怕破裂、不怕战争。这就是骨气。勇气是什么?勇气是敢做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勇气。勇于创新,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自我牺牲,勇于战胜敌人,勇于战胜一切困难。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我读了国防大学徐焰教授撰写的《与抗美援朝战争》一书。看到在全国刚解放,百废待兴,论实力,我们远不如美国,但决定出兵朝鲜,这该是多大的勇气,这是战略家的勇气。毅然率领中国军队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作战,这是何等的勇气。志愿军指战员敢于以劣势装备与绝对优势装备的敌人作战,他们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无所畏惧的勇气多么值得赞扬,他们无愧于“最可爱的人”这个响彻中国大地的光荣称号。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就是靠勇气、靠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败了敌人。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打出了60多年的和平环境。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勇气。这种志气、骨气、勇气,凸显出来的坚强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

第二、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谁来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经历了九十二年的奋斗,不仅使中国站起来了,而且使中国富起来了。现在正向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是因为共产党有坚定的信仰,有明确的宗旨,有最大的智慧。现在世界上执政的共产党不多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也不多了。而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表大会修改时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写在自己的上。并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自然无坚不摧。说:“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特别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文集》第八卷第116页,人民出版社)我们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不仅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而且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建设的道路和中国发展的道路。在中国革命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道路,使中国站起来了。在中国建设中找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道路,使中国富起来。在进一步发展中我们总结了前进中的经验教训,探索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我们把它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道路问题关系中共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道路就是中共的生命。”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成功,就是找对了道路。胡鞍钢在他撰写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一书中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历史角度看,是‘中国道路’的奠基者。1951年,讲过:完成全国革命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时间)(指1921年至1951年)。但是砌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功夫。形象地讲,前者是铲除旧中国的地基(指旧制度),后者是建立新中国的地基(指新制度)。可以认为,是新中国新制度的创意者、创立者。这包括1949年的《共同纲领》、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6年的《中国共产程》等一整套制度”。 “‘中国道路’命题,最早是1956年在执政了7年之后,针对‘苏联迷信’提出来的,也可以称之为一次思想解放。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已经自觉地意识到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是很危险的。”他一直在探索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在文集第八卷中,有多篇文章都是在总结走弯路的教训。如《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等等。这些论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理论贡献。

胡鞍钢说,邓小平是“中国道路”的开拓者,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以后,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就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概念。这条道路已经使我们取得了震撼世界的辉煌成就。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就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就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了中国人的梦。总之,找到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智慧。过去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第三、中国人民的坚强后盾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世界第一流强国,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不行的。刘明福撰写的《为什么能赢》一书中看到他分析了过去的“八旗军”、“北洋军”、“黄埔军”后指出开创中国军事斗争的“常胜时代”。因此,只有中国人民,能担负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它曾打败了美国援助的800万军队,和21个国家的军队交过手。是在400多个重大战役中锤炼出来的一支常胜军。人民靠什么取得如此辉煌战果的?主要靠它的软实力: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刘明福提出“党对军队的领导是第一战斗力的概念“,我认为这个提法很到位。二是先进军事思想的注入。特别是的军事思想。许多军事理论家对军事思想都有精彩的概括和极高的评价。刘明福说,在军事上的伟大,超越了世界军事史上三个伟大人物,即“兵圣”孙武、“战神”拿破仑,以及《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三是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些软实力有些是外国军队所没有的。我们中国人民,千万要牢记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教导。时刻提高警惕,按照提出的“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了保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除继续发扬我们固有的软实力的优势外,还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也是的软实力。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硬实力的建设使我们军队有自己的“杀手锏”。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没有人民军队做后盾便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大目标。实现梦想的道路已经找到。让我们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这就是我的认识,我的愿望,我的梦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7

一、善于鼓励、培养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对孩子具有神奇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学习,也能树立学生的信心。俗语说: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用鼓励,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

(1)多做激励性的评价。当学生在回答问题不完全正确或不正确时,教师要先给鼓励,肯定发言中的闪光点,再引导启发。至少要先肯定他敢发言的精神而后引导启发。例如教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读后提出一个问题:谁来说一说描写山险峻的句子。一个同学举手站起来回答:东山的风动石,比桂林的山更险,风一吹,石头就摇摇晃晃,真使人提心吊胆。显然这个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着边际,但老师还是鼓励说:这个同学有见识,大胆发言,平明观察仔细,东山的“风动石”确实有险,但是“石”不是“山”,你再想一想然后回答。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引导他学习课文自主读书。教师在评价时,要特别鼓励后进生,对后进生的发言质量不要提出太高要求,让他们不会因为回答有误而积极性受挫。

(2)多树立示范性的榜样。一般地说让学生观察同伴作业的过程,能够促进观察者的自信心,当自信心较差的同学观察到同水平学生成功的作业时,会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来说,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信心会不断增强。树立示范性榜样的形式很多,如口头表杨,作业展示,作文范读,日记传阅等。

(3)多给充分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生各自的长处,应尽可能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如朗读、演讲、复述等,使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时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例如利用“学习园地”每月出一期读书专辑,收集英雄人物事迹,科普知识,寓言故事,新闻信息,看谁收集得多,收集的质量高,这样既让学生展示收集材料的本领,更激励他们读书的热情。

二、善于导学,促进自学

“导”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努力去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学会读书。

(1)让学生自主决定预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指导他们自主选择预习方式。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种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预习。①“基础型”。即根据课后要求作业,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蝙蝠和雷达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②“作业型”。按课后作业练习的要求,边读边想,自读,自找,自练。“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③“质疑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这几种预习法,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增强阅读预习中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读书。如教学第七册《鸟的开堂》教师可以重点指导读第七、八自然段描写榕树的词句,然后归纳小结出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是弄明白:①这两自然段描写榕树的什么特点?②为什么突出描写榕树的枝干和榕树叶?然后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段落,重点学习第12、13自然段写鸟儿多,从而读懂:“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意思。如此教法与学法互相结合,使导能导在关键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水平,学会读书。

三、导之善问,激发热情

学生对学习兴趣怎样,有无热情,是决定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读书。

(1)围绕课题,设计悬念。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的中心,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如教学第八册《可爱的草塘》抓住“草塘”和“可爱”进行质疑。“草塘”是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可爱”?围绕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主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就主动参与自主读书之中,学会读书。

(2)捕捉点睛之笔,巧设问题。小学课文文质兼优,有些词句对文章起着点睛笔,使文章妙趣横生,教师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如教学第七册《巨人的花园》时,让学生把疑问落在重点关键的问题上“为什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认真读书的热情。学生通过读课文后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质疑,寻找原因,找出依据,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读书的能力。

(3)创设情境,诱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感情世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产生读书的热情。如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当和同学们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启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一通。这时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假如你在场也看到这悲惨的一幕,你会怎么样?你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感情世界,打开思潮的阀门,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油然产生了对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敬之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20-01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师要以形态为手段,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一、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古典诗词有助于今人更好的理解历史。中国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就汲取了发展智慧。诗教自古就是中国社教的主要方式之一,诗教更大程度上是有关审美的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与道德情操的教育。

1、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国家,这是中国与众不同、卓然独立的关键内在。比起西方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如说西方国家的艺术代表是雕塑建筑,而中国则是诗歌书画。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古典诗词有助于今人更好的理解历史。

2、古典诗词是智慧的源泉

中国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就汲取了发展智慧。古典诗词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了中国精英的胸襟和豪情。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古典诗词总能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用过两句诗表达自己的施政决心:“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

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灿烂,但也经历了近代的屈辱历史。如今民族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树立好今天的强国心态,我们不妨钻进古典诗词中的灿烂篇章,以资参考。这其中有鼓舞人心、激励人民的雄心壮志初唐边塞,有民族主义豪情洋溢的满江红,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降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的情况下。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攻击下,如何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就需要我们坚持优秀传统,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曲”

1、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某件事感兴趣了,那就会有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都接触一下古诗。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我们学校就做的比较好,每天的语文课上课铃声响了以后,就会安排学生背一到两首古诗,我认为这样日积月累的话,学生不仅积累了很多古诗,而且还会对它们慢慢产生兴趣。

除了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外,教师在教古诗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带领学生诵读,体味诗味

自古以来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可见读的重要性。古诗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且古诗都是韵文,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语言精练,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也比较喜欢背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记忆力也处于黄金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读,然后会背诵,这样对于诗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在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语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运用恰当的语调带领学生朗读,体味诗味。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分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甚至可以适当的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配以适当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陶冶它们的情操。

3、引导学生想象,提高审美能力

古诗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上一篇: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故乡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