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时间:2023-10-20 10:09:0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93分)

1.

(8分)多音字组词。

zuān________

zuàn________

dǎo________

dào________

nán________

nàn________

fāng________

fáng________

2.

(5分)看拼音写汉字

tiān

shàng

dōng

xi

zhǎng

xiǎo

chóng

gāo

xì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7分)词语巧积累。

________喜若狂

怦然________

不可思________

熠熠生________

随________而来

半________半________

4.

(4分)根据句意写词语。

长满绿色植物的山

。________

因公务而牺牲。________

犹豫不决的样子。________

起草制定。________

5.

(8分)对号入座填词语。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如果……就……

即使……也……

①她________说是自己购买的,别人________没有权利获取那笔巨款。

②________工作的原因,他耽搁了归程,________他没能及时兑奖。

③________他有这样的心意,________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啊。

④________他今天不来,我________自己去北京。

6.

(4分)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反义词。

①工作人员迫切的语气让他犹豫了。________

②许多市民纷纷慕名前来看望这位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

③他心里还有一丝气愤和鄙夷。________

7.

(5分)句子加工厂。

①面对这种可贵的行为,我们不得不为人性中的闪光点而感动。(改成肯定句)

②几百万的巨奖哪能这么轻飘飘地降临在自己头上呢?(改成陈述句)

③它们犹如夜空中的星辰熠熠生辉,让人相信世界的美好。(仿写句子)

④林海燕激动地说:“终于把你盼来了!”(改成转述句)

8.

(5分)读下面的句子,然后用划线的词仿写一句话。

例: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9.

(5分)抄写词语

中奖

愚蠢

10.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1.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他没有交给他人。

②他递给他书。

12.

(2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欣喜________

毫无________

13.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我不会少你钱的。

②终于把你盼来了。

14.

(2分)给加横线字注音

撂下________

兑奖________

15.

(3分)查字典

“彩”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16.

(5分)扩句

①他反应不过来。

②他看。

17.

(5分)缩句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他拿着七百零七元钱来到站。

18.

(5分)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领到五百一十八万元巨奖时,他还仿佛在梦中一般。

19.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这难道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②第二个电话不是又随即而来了吗?

二、阅读题

(共4题;共21分)

20.

(5分)学完这课《老人与海》后,说说

你佩服这位老渔夫吗?为什么?

21.

(5分)读课文《花边饺子里的爱》中的句子,解释划线词语

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破天荒:

22.

(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竞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效”是________的意思,从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

(2)魏校长追问的话应用________的语气去读。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崛起”是________的意思,这说明周恩来从小就要为________和________而学习。

23.

(5分)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93分)

1-1、

2-1、

3-1、

4-1、

5-1、

5-2、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二、阅读题

(共4题;共21分)

20-1、

21-1、

22-1、

22-2、

22-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篇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

语文的教学内容在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去体会和想象。通过想象来把握教材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不仅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情境之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从诗句的意义来看是作者借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小学生每天都处在家长的宠爱之下,很难理解作者的愁思,对于作者看着月亮就想起故乡也就更难理解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PPT、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展示诗人独自在外,半夜醒来看到了悬挂在空中的明月,想着自己孤独一人,不禁想起远处故乡的一切情境。借助这样的情境渲染,使学生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其从以往抽象、枯燥难懂的学习内容中释放出来,并利用信息技术的形象化、具体化特征让整个教学内容变得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时候,我们可在网络上下载视频、纪录片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这些地方的气候、环境、动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介绍、展示,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单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有时很难消除学生的理解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将问题具体化、简单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明确了在少年时期,我国处在民不聊生、受西方列强欺辱的年代,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为了祖国的未来而读书,但这样远大的目标和态度,如今的学生很难理解,也无法体会到当时的苦楚和为了祖国所下定的决心。因此,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先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再在课堂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展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风貌、生活环境、国土状况等,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加强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篇3

事实论据

鸿鹄之志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出身贫穷,年轻时在农村当雇工,替人耕田种地。当时他就立志将来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在一起当雇工的伙伴都笑话他,认为替人耕田种地的下等人,还想干一番大事业,真是癞哈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陈涉看到自己的宏大抱负,不能被一些眼光短浅的人所理解,感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说,小小的燕雀,是不可能知道天鹅的大志的。

后来陈涉终于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由他首先发难,将秦王朝推反了。

鲁迅弃医学文

青年时期鲁迅,曾到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希望以医救国。在第二学年里,学校增加了一门学科——细菌学。教学这一门课程时,细菌的形状全部是用幻灯片显示的。有时穿插放映一些时事幻灯片。有一次放映有关日俄战争的纪录片,画面上出现很多中国人围观一个被说成是俄国间谍的中国人,这个人将砍头示众,周围人在看热闹,画面上观众体格强壮而精神麻木。鲁迅深受刺激,心情十分痛苦,他深深感到,学医在当前并不是一件要紧的事,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人们即使体格再健壮,也只能被示众或作看客。最紧要的,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他毅然弃医学文。终于成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旗手。

为了中华之崛起

新学年开始了,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为了测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什么?有的回答:“为家父而读书。”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魏校长指着坐在后排的一位学生说:“周恩来,现在你谈谈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庄重地回答。由于他的南方口音魏校长一时没有听清楚,于是周恩来又沉着有力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奉献了一生。

巴斯德立志研究酸乳发酵

巴斯德,是法国19世纪着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有一天,他注视着桌上一瓶酸牛奶。凝神思索:酸奶的发酵,是由于化学变化呢,还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呢?当时还没有能解答这个问题。

他整天整认地,在一间闷热的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试验研究。脸上被油烟熏黑了,衣服也布满污垢。时而呆立不动,时而狂奔疾走。有人说:巴斯德得了精神病。

不知经过了多少不眠之认,巴斯德终于成功了!他科学地证明了:酸牛怒的发酸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并且写成了着名的《乳酸发酵》一书。在微生物发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且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

理论论据

1、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陶行知《佘儿岗自动小学三周年》

2、鸟贵有翼,人贵有志。中国谚语

3、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中国谚语

4、花开在春天,立志在少年。中国谚语

5、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7、立志无恒,终身无成。中国谚语

8、好汉凭志气,好马凭力气。中国谚语

9、从小无志,到老无奇。中国谚语

10、人不自立,则惟有无耻而已。康有为《志耻》

11、穷莫失志,富莫颠狂。中国谚语

12、没有决心向宝山掏宝,不会得到宝的。谢觉哉

13、青年人第一要有志气。谢觉哉

14、为人能立三分志,不怕龙门万丈高。中国谚语

15、志高品高,志下品下。中国谚语

16、山高高不过脚心,山硬硬不过决心。中国谚语

17、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龠传》

18、有志不在年高。中国谚语

1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20、有志能搬山,无志草压头。中国谚语

21、志短怕难,视丘为山。中国谚语

22、宁可丧身,不可失志。中国谚语

23、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中国谚语

24、人凭志气虎凭威,没有志气肉一堆。中国谚语

25、有志男儿志四方,无志男儿守婆娘。中国谚语

26、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宋·范开《稼轩词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的诸类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为重视学生的个体阅读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阅读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合作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合作阅读的目的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建立小组探究式阅读模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理解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目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先由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辨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大胆设想,允许他们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各种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分析,这样学生可以全面掌握阅读的目标。二是老师提出目的和要求,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变抽象为具体,逐步融化知识点,以达到合作阅读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阅读:1.文中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背影”?2.是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3.作者为何不进行正面描写,而用“背影”来突出父亲的高大形象呢?阅读后各个小组讨论,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可让小组成员直接回答:文中着重写的是父亲在送我上车后,作者透过车窗看见父亲到月台为他买桔子时的“背影”。第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先组织学生在组内阅读讨论,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再由各小组辨析,师生共同总结:“背影”是在浦口惜别这个特定环境中,父亲留给作者的最后印象。买桔子的场面,作者看到父亲肥胖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履,但还是那样的坚忍不拔,看见父亲背影的一刹那,那种慈父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背影融进了父亲一生潦倒饱经风霜的苦涩,透视了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和爱子深情。作者选择了这个角度进行描写,所以以“背影”为题。

在合作阅读教学中,上述两种途径可交替使用,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和自学精神

要使学生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最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在自学的基础上形成积极思考的探究意识。如果学生缺乏自学习惯,阅读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以讲代读的泥潭。如果在自学过程中不强调思考和合作,那么,自学过程就会缺乏深度和广度。文章的主要写法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读者想从中获得什么,得到哪些启示,有哪些收获等,这些都是阅读过程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单靠学生的个体阅读有时是解决不了的。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没有群体的思考和探究,那仅仅是一种肤浅化的阅读,是不可能使阅读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所以,必须使学生养成在合作中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自学包括两个过程:认真读原文和能对文章做出评价。评价的态度越明显,阅读的收获就越大,如果全盘接受书上的结论或老师的结论,那就是被动的阅读,其价值也是很有限的。为了发挥阅读的效能,应培养学生阅读中的群体意识,使他们能够融合大家的感受,形成自己深刻的判断。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可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课文:1.认真阅读全文;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作出较客观的评价;3.少年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口号,对我们这些21世纪初的青少年有无现实的意义?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为了集思广益,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各自组建小组进行深度合作探讨,最后由各组代表概括出问题的主旨:20世纪初,列强入侵,国家贫弱不振,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正是由于这样,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这一豪言壮语对于21世纪初中国的青少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他们只有认真读书,掌握高新技术,才能建设好祖国,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把合作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事件,课外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对照课文,讨论明确: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增强国家实力,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新的崛起。

三、指导学生掌握合作阅读的基本技能

阅读教学中要顺利实施合作阅读,还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语文教学中基本的阅读方法有很多,而最基本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速读。阅读方法的选取应根据阅读内容及合作方式灵活确定。例如在教学魏巍《我的老师》一文时,笔者以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组织教学,每组阅读的重点分别是:

找出文章记叙的要素;

找出本文记叙的人物;

所表现的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由于这四个问题难易程度不同,阅读量也有大有小,所以阅读方法我们分别选取默读、速读、略读、精读。由于实行分组合作阅读,而且阅读方法选择得当,学生有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讨论、交流,阅读效果非常好。比如对文中记叙要素的分析、归纳,学生的回答就非常准确:

时间:一个夏季的夜里。

地点:家里。

人物:我、我的母亲、蔡老师。

起因:思念老师。

经过: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往外走,走出席子六七尺远,要去找老师,让母亲给喊住了。

结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篇5

地处永州市冷水滩区一个偏僻角落的马坪学校,办学条件着实简陋,没有完整的围墙,没有像样的校门,校门前的土路坑坑洼洼(好在这一切即将改变)。近年来,这所农村学校因为扎实推进课改而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省内外大批学校的同行纷至沓来,研究、观摩、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

六年前,马坪学校仅有300来个学生,而且每学期都有不小的流失,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马跑学校”。而现在,在校生猛增到近600人,其中不少人是由城区“倒流”而来,马坪,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宝马学校”,成为冷水滩区一张耀眼的教育名片。

马坪学校的课改是如何实施的?学校变化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冬日的阳光里,记者来到这里进行了深入采访。

沸腾的课堂

这是周美艳老师执教的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一课共有两个课时,这是第二个课时。周老师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学习导航挂在大黑板上:“一、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过程;二、感受少年的博怀和远大志向,有感情地朗读。”

接下来,周美艳让同学们自主学习。

马坪学校课堂的主要特征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室里,学生不是排排坐,6张小课桌拼成一张大课桌,学生们围桌而坐,6人一小组。除了讲台上方的大黑板,四周还挂了几块小黑板。合作探究过程中提问是一个关键环节,这也是马坪学校课堂最精彩的地方。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自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并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提问都是立足课堂、面向课外,从真实学习生活情境出发,联系实际,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问题领域。他们把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生态课堂”。

讨论是自由的、热烈的,学生有的站着,有的坐着,还有的跑到别的组交流。不一会工夫,每个小黑板上都写下了几道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这期间,老师穿行在每个小组中间,查看黑板上的问题,或提示或倾听或指点。

看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了,老师拍了两下手,同学们纷纷坐正。

周老师挑出了两道题——“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顿?”分别请了两个小组的2号回答。

在讨论的同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还打开电子白板为同学们展示了一些列强侵占中国时的图片。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热烈。

“现在,中国和美国、日本都是朋友了,为什么还要学习这篇课文?为什么还要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阳光小组”写在小黑板上的一个问题,周美艳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提得好。同学们也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纷纷要求发言。

一个同学拍着课桌站了起来:“因为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就不知道以前是怎么被外国人欺负的。”声音铿锵有力。话音刚落,另一位同学抢着说:“我们的还被日本占着,我们时刻不能忘了中华崛起,一定要把日本从上赶出去!”说完之后,这位同学还做了一个夸张的“赶”的动作。

老师表扬他们:“说得好!”接着问:“那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的声音异常洪亮。这时又有学生补充:“不仅要学课本知识,还要学各方面的本领。”

课堂上,老师不只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还紧紧抓住新的教育契机,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尊重,思想的火花不时在课堂上点燃,探究的氛围充盈于课堂始终。

校长周大战介绍,课改以前,讲授式教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坐后排的学生昏昏欲睡。但下课铃一响,他们冲出教室,个个生龙活虎。“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一样生龙活虎”,一直是他思索的问题。而现在,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课堂热闹了,但学生学得究竟怎么样呢?

永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山明多次到马坪听课,他说,这种热闹并不是表面的,在课堂沸腾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潜力也得到了挖掘。学习成了件快乐的事情。马坪学校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的展示自我,自由的提问、讨论,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的教学理念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谋韬谈到了他听过的一堂数学课。

数学老师讲“面积”这个概念,讲完后让学生模仿出题。有同学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家面积136平方米,用80cm×80cm的瓷砖铺地面,要用多少块瓷砖?”很多学生的答案都是:房子面积÷瓷砖面积。没想到出题的同学全部给打了叉。老师要他讲一讲原因。他说:“这就是我家里铺地板的情况,当时我就是这样计算的,爸爸说错了。铺地板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是这样简单。”他把整个过程详细讲了一遍,同学们恍然大悟。你想,能出这个题目,并把它解答出来,还有什么关于面积的问题能难住他呢?

这样的课堂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释放了学生的潜能,会不会因此减少课堂的容量,影响上课的效率?

在周健华老师的数学课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堂“求百分率的应用题”课。数学课,马坪课改的核心做法是仿题,也就是学生仿照老师给出的例题出题。例题是已知发芽的种子数和所有种子数,求发芽率。一轮题仿下来,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不仅学会了发芽率的求法,还触类旁通学会了合格率、达标率、出油率的求法。

这节课的最后,周健华看到一块小黑板上有这样一道题:“王师傅加工了200个零件,合格率是98.5%,问有多少零件是合格的?”她让出题学生讲一讲解法。那个同学讲得清晰流畅,周健华表扬了她,随后又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了一遍。

这是下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没想到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已经学会了,这让周健华十分高兴。周健华感慨地说:“课堂上这样的例子不少。课改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绝对不要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传统课堂上,老师预设什么,就生成什么。而现在,学生的思维超前,更重要的是,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是他们讨论解答的,这比老师的讲授好多了。”

传统课堂两个课时的内容,现在一个课时就拿下了。你能说,这样的课堂效率不高、容量不大吗?

经过多年的探索,马坪学校的课堂已经形成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公示任务、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生成问题——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测评反馈、展示成果——归纳小结,构建网络——拓展延伸,课外实践。“这一模式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天性,把主动权和话语权交给了学生。”在周大战看来,学习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天生“好奇”“好学”“好动”甚至“好胜”,生态课堂就是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天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大声发言,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事实证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课堂没有因此变得混乱,而自由的、开放的、生动的、积极的、充满想象力的元素更丰富了。

阳光的孩子

课改带来的改变不仅是上课方式,还有同学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

周大战说,我们的口号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阳光学子”,我们倡导学生要做到“四敢”——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假如你病了,打完点滴后坐公交回家,一个老爷爷站在你身旁,你是让座还是不让?”这是一堂有关爱心的讨论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个同学说,如果当时自己身体条件还允许就让,如果实在不舒服还是先不让。没想到他的回答引起了一片质疑,同学们都说哪怕是刚打过点滴也要让座。这位同学哭了。课后,邓美华老师去安慰他,起初以为他是被大家的质疑与批评有点受不了,一问才知道,他是真实地经历了这么一件事。“难怪触动这么大!”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老师很欣慰同学们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很欣慰这位同学说出了心中真实的想法。在老师看来,听、说、读、写显然并不是语文的全部,语文还应该与生活、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最大的差别是课堂上比较拘谨,对老师有一种莫名的害怕和敬畏感。在马坪学校,学生们不存在这样的现象。“这与小组讨论和展示机会的增多密不可分。”周大战说,“学生不仅敢想、敢说、敢于质疑,师生之间还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课改之后形成的清新风气。”

五年级上《为人民服务》一课,老师要同学们讨论“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这是探寻人生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太难。但没想到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都很精彩。一个学生问:一个干坏事的人救别人死了,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还有一个学生问:可不可以让死既不重于泰山也不轻于鸿毛?这些问题可以说都很深刻,很值得探讨,而且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学生敢于思考,他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强了。这其实也正是马坪课改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小组是马坪学校打造生态课堂最生动的载体与最活跃的文化细胞。学习小组不是简单的第一组、第二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很有特色、很有个性的名字,比如,团结组、梦想组、彩虹组、阳光组、旋风组、神童组、齐心协力组。这是全组同学智慧的结晶。每个小组还有自己的口号,比如“梦想创造未来”“只有光才能照亮黑暗”“闪电、闪电,永远闪亮”。

学生的改变不仅仅是胆子变大了,表现欲更强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关心别人,更加积极乐观。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六年级2班的张丽娟和同班朋友张洁、张雨婷出去跳橡皮筋,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楼上不知谁家的水盆倒了,泼了张丽娟一身。张丽娟有些生气,但是对方道歉后,她也就没做声了,对方不是故意的,要原谅别人。张雨婷赶忙将她领到家中换衣服,哪知找来找去,发现自己所有的衣服都被妈妈洗了,只剩下一件新衣服。张丽娟知道这件衣服的分量,这是张雨婷的爸爸送给女儿儿童节的礼物,张丽娟准备在六一节当天再穿,平时别人连碰一下她都不让碰。张丽娟小声说了一句“算了吧”,但张雨婷还是大方地拿了出来说:“快穿上吧,别感冒了。”张丽娟感到心里暖暖的。

去年暑假,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联合一些爱心人士搞了一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来到马坪学校唐林坚同学的家中时,他们都被这位小朋友的乐观和懂事感动了。

小林坚是个不幸的孩子,家中有三个病人,爷爷卧病在床,奶奶患了癌症,妈妈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爸爸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挣钱。但是小林坚却是异常的懂事、乐观。

慰问那天,唐林坚的家中来了一屋子人,凳子不够,他赶紧跑到邻居家借凳子,还勤快地为大家倒水。当爱心人士递上慰问金的时候,唐林坚却执意谢绝,他说:“谢谢叔叔,我希望能把这些钱送给更需要钱的人,我们家还可以自己挣钱。”

从孩子的表现,你也许看出了“阳光”的内涵和意义。

“阳光孩子”就是心里装着光明,装着梦想,充满着向上的力量;装着好奇心,装着想象力,装着对知识的渴求;装着他人,装着爱心,装着一颗感恩的心;装着顽强,装着勇敢,装着不怕困难的勇气。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给了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交流、合作的机会,同学之间心与心接得更近了,也让学习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当然大不一样。我一直认为,学校不能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培养。十年二十年以后,当学生走向社会,学校留给他们的印记,不能只有冷冰冰的知识,还要有一些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点温馨的记忆。”周大战说。

是啊,开放式课堂代替了传统式灌输,合作与交流代替了孤独和保守,学生的眼界高了,视野宽了,思想活了,更加阳光了,整个学校也因此变得更有生机更有活力了。这,就是课改带来的变化。

自信的校长

周大战朴素的笑容显得那么自信。

在2006年课改刚刚起步时,周大战曾对老师们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学校没有特色,大家的教学没有成就,但是,课改可以改变一切。只要大家沉下心来,坚持改革实践,早晚有一天,我们的学校可以走出冷水滩,走出永州,甚至走出湖南。”当时,一些老师以为周校长在说梦话。

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回过头看一路课改的艰辛和汗水,品味成功的喜悦时,老师们才真正觉得,周大战是马坪课改的思想发动机和实践引领者。

为什么要搞课改?很多人问过周大战这个问题。

周大战说:“其实,在我的心里,早就产生过课改的冲动,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和适当的平台。来到马坪以后,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几十年来,我们的课堂和教学,学校和教师,很多做法陈陈相因,积习渐深。尤其对分数,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看得很重。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60分与80分真有那么大的差距吗?学生排名和学校排名(以分数为依据)有什么实质意义呢?当然,还有一些现实问题,学生作业量大,厌学情绪严重,好老师、好学生留不住。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只能从改革中找出路。”

最大的难题是怎么改。

周大战选择了一年级的一个班作为试点。他和任教老师准备了足足一个星期,一起备课,一起讨论实施策略,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确定了几条基本的课堂原则:一、不批评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二、不给学生过多的规范和限制;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课,让他们以一种自由的、自然的状态学习。

全校三十多个老师都来听课。虽然准备得很充分,但这堂课显然并不成功。当时设想的是两个老师进课堂,一个负责教学,一个和学生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字。开始十分钟左右,课堂还比较正常,随后就有孩子开小差了,慢慢地你推我挤,有的孩子甚至趴在了地上。孩子们倒是有了自由,课堂里却是一片乱糟糟、闹哄哄的样子。

评课的时候,老师们都不开言,只把眼睛紧紧地盯着校长周大战。周大战说了两句话:“课改肯定要搞,今天的课就不评了。”

两个老师坚持了一个月,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也非常痛苦的起步。虽然没有成功,但周大战没有退缩。他非常认真地反思了这一个月的试验,觉得有教训也有经验。

从教训方面看:一、两个老师进课堂,明显有两个中心,学生不知道听谁的;二、两个人合作不好,就搞不下去了;三、一节课两个老师进课堂,不现实。

经验呢,至少也有两条:一、学生兴趣明显提高,总能围着老师转,不听课的现象没有了;二、多一个老师的好处也很明显。

由此引发了周大战的思考。怎么把两个老师的优点发展下去,自然就想到了分组,每组一个小组长当小老师,这就不只是两个老师了,至少有五六个。但在实施中问题又出来了:小老师没法施展拳脚,得不到同学的认可。于是就想到每个小组挂一块小黑板,让小老师有施展平台。

当周大战提出挂小黑板的做法时,很多人还是不赞成,他们觉得挂小黑板不好看,还可能影响采光。周大战说,先挂起来试试看。

小黑板就这样挂出来了,没想到一挂出来,不但没有影响教室的美观和采光,而且效果非常好,学生兴趣高涨,都想上黑板,小组的平台显现出来了,小组长的作用也发挥出来了。

课改的雏形就这样在摸索中形成了,这是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个过程中,质疑和压力、困难和挑战如影随形,但都被周大战顶住了。

首先是老师们的怀疑,这是不是乱折腾?有没有出路?有的老师因此不愿意改;而有的老师虽然愿意改,却不知道如何改——真正给了学生自由,他们驾驭不了课堂。对不愿意改的人,周大战知道不能逼鸭子上架,只能慢慢来,当课改的效益逐渐显现出来,他们会从消极的旁观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所以他把重心放在指导不会改的老师身上。首先他搞了一个“导学指南”—— 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先在黑板上公示出来,这节课就解决这几个问题。有了这个东西,老师们的备课、听课就能有的放矢,课堂就不会失控。后来,“导学指南”又演变成学生的“自学指南”,学生对提问也有了范围和方向。

其次是来自领导的压力。从传统的角度看,课改的课堂乱哄哄的,问题不少。一个老领导到马坪听课,悄悄地把周大战拉到一旁,说:“我听了几堂课,没有一堂是安静的。几十年来,我可从没看到哪所学校是这样上课的。”

还有来自社会的阻力,毕竟课改的成果不是一下子能显现出来的,而且老百姓历来看重的是分数,是规规矩矩的课堂。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妇女大声说:“马坪学校老师自己不教课,让学生来教,乱搞!”她是故意说给周大战听的。

在周大战课改最艰难的时候,是区教育局的几任局长给了他有力的支持,特别是现任局长朱昌锋,上任伊始,就跑到马坪学校现场办公,对周大战说:“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支持你!人家说好说坏随他说,你自己要站稳脚跟。”朱昌锋还经常把教育局相关股室负责人和教研室的教研员带到马坪学校,一起进课堂听课,与老师们研讨、剖析,一起解决教学中的困难。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有一批忠实的拥趸追随在周大战身边。

邓美华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邓老师说:“周校长提出搞课改,一开始,我觉得有困难,但是我支持他。沉闷的、缺少活力的传统课堂需要变革,学校的发展需要变革。但是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我们也没见过别人的课改课堂,不知道怎么改,我很着急。有时在家里,我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我的焦急情绪来,我会自言自语,明天的课怎么上啊。惹来我老公的嗔怪:‘你这是怎么了?’好在路是人走出来的,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终于闯出了一片课改新天地。”

如今,邓美华已成为学校的课改骨干分子。骨干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邓老师说:“课改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来过我们学校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这里浓浓的课改氛围。这得感谢周校长,有一段时间,周校长不许我们谈课改以外的话题,如果他听到我们议论别的事情,就会悄悄地把我们喊到办公室,说,你们为什么不议论课改呢。这样的课改氛围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益的,它让全体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在围着课改想问题,出主意。”

在周大战的追随者中,还有吕海龙、雷刚华、周美艳……

课改让老师们有了共同语言,也让老师们有了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有个老师是从别的学校应聘来的,原来学校的校长对周大战说:“这个老师这么多年来从没认真上过课。”言外之意是让周大战管严一点。来到马坪后,周大战发现他工作很努力,问他:“听说你以前没有这么努力过啊。”那位老师说:“是啊,那所学校耽误了我十来年,从来没让我认真工作过。”

这就是课改的魅力。

课改之路走到今天,周大战感受到了成功的荣耀,毕竟艰辛的付出获得了认可,这是他最感欣慰的事。

但同时,他也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和困惑。他说:“这么多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搞课堂教学改革,孜孜■,勤勤恳恳,做我喜欢做的事。我是追求平淡的人,我没想过什么荣誉,也没想过出名,课堂就是我的事业所在,我的生命所在。但现在,我感到越往深处走,课改越难,这似乎是一条无法预知未来的路,我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我需要支持和帮助,也需要别人的经验给我以借鉴。但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会坚持下去。”

从周大战的办公室走出来,看到湛蓝的天空,飘动着轻柔的白云,阳光依旧灿烂。这是一个美好的冬天。

链接

马坪学校课改理念

课改改什么?

1.改革老师的大脑,不要老想着名利,要多想一想自己的责任,想一想学生的成长。

2.改革老师的双眼,不要只看到分数,要看到学生的发展,看到学生的未来,看到学生的能力,看到学生身上闪烁着的智慧火花的美丽和精彩。

3.改革老师的嘴巴,不要滔滔不绝,要少说,甚至不说,让学生去说。

4.改革老师的双手,不要不停地写,要少写,甚至不写,让学生去写。

5.改革老师的双腿,不要老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听,去看,去跟学生交流沟通。

让快乐传递快乐,让幸福分享幸福

1.只有快乐、幸福的老师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

2.如果老师每天板着一张脸走进课堂,课堂还会有快乐吗?

3.如果老师每天在数说着学生身上的缺点,课堂里还会有幸福吗?

4.遇上一个好老师,是学生一辈子的幸运。

判断一堂成功的课的标准是什么?

1.听完一堂课,闭上双眼脑海里全是老师的精彩镜头,这堂课失败了;反之,若全是学生的精彩镜头,这堂课成功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并且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主要也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设计相关作业。但从实际教学来看,一些教师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存在作业形式化、要求单一化、题型应试化等弊端,以致读写作业的效率比较低,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效果不明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读写作业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对症下药,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

我们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深入思考的欲望。例如,笔者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典故,写一个小小的剧本,还原当时的场面,比比哪一组的剧本写得最好,再由这组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诸葛瑾和书童等几个角色。于是,学生们分组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写成剧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表演环节中,几位同学充分展示了表演才华,引得下面的小观众前俯后仰。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兴趣。

二、循循善诱,把握文本知识的体验性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学生体验了文本后进行读写渗透,精心设计一连串的互动环节,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逐步导入现实生活中,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例如,笔者在讲完《我不能失信》一课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内容已有所了解,这时,笔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守信用”,提问:“告诉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守信用的孩子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紧接着,笔者追问“同学们都做了什么守信用的事情呀?”学生有的说:“我借了朋友的钱很快就还了”有的说:“我答应借自行车给邻居用一个星期,后来没有失

信。”还有的说:“上个星期天我约了朋友去钓鱼,最后我们都没有失约。”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些答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笔者夸赞了学生们的积极回答,请学生们在课后写一写自己守信用的一件事,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体会。这种方法将文本的体验与现实的感受连接在一起,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下笔如有神”成为可能。

三、拓宽思路,注重课里课外的结合性

如何设计读写作业,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深入课本、挖掘课本,并拓宽思路,引入课外资源,把相对封闭的教材内容变成开放性的写作题材,才能使课里课外完美结合,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例如,笔者教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要求学生列举几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历史人物,并用简短的话语描写他(她)的外貌特点和历史事迹,以及对他(她)的评价,比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这种形式的作业设计,以课内迁移到课外,再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实现了课内知识的开放性,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刻地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积累到一些新的素材,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知行合一,把握随堂知识的实践性

例如,笔者教完《将心比心》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后也做一件“将心比心”的事,并把内心感受写下来。于是,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写道“我在公交车上给老爷爷让座,希望我爷爷坐公交车时也有人给他让座”,有的写道“我帮一个迷路的小孩子找到自己的家,希望我妹妹不小心迷路时也有好心人把她送回来”,还有的写道“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洒到了我新买的衣服上,我原谅了他,因为我希望我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原谅”。作业的形式虽比较简单,但实践性很强,学生们通过“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的行动,明白了“将心比心”的道理,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们在这样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带来的快乐,一直坚持下去,便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品德。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写作业的设计形式不一而足。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特点,与课内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振奋.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3):9.

[2]连少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西北职教,2012(1):4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篇7

关键词:语文教材;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 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

一、 从教材的内容归纳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德育大纲》(试行草案)也指出:语文课“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1]从这两个《大纲》中可以看出,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近年来,大多数教师抓语文的双基教学比较主动、自觉,而强化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则不够积极,使语文学科的综合的整体的功效得不到充分地发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为例,进行德育功能的初步剖析。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二年级下册,共有26篇课文。这一册语文教材,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来看,极其丰富多样,可归纳为以9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这方面共有3篇课文:《山寨》、《美丽的武夷山》、《瀑布》。如《美丽的武夷山》一课,要让学生知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瀑布》一课,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大好河山美丽壮观,要培养学生在借景抒怀中具有乐观向上的情趣。

第二,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这方面主要有2课:《不懂就问》、《字典大楼》。如《不懂就问》告诉学生遇到不理解的意思要多问多学,不能只是背诵而不求甚解,使学生养成不懂就去问的好习惯。《字典大楼》一课,要让学生知道字典是很有用的,你不认识的字,还有意思都可以查出来,培养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查字典的好习惯。

第三,对学生进行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主要有以下2课:《称象》、《狮子和兔子》。《称象》启发学生遇事积极动脑筋,要勤于思考。《狮子和兔子》一课,让学生知道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沉着冷静,善于思考。

第四,让学生懂得感恩的教育。有以下3课:《妈妈的爱》、《儿子们》、《吃水不忘挖井人》。《妈妈的爱》让学生知道妈妈是最疼爱自己的人,给了自己很多的关怀,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爱自己的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告诉我们在吃水的时候想想那些曾今挖水的人,没有他们我们是吃不到这水,要学会感恩。

第五,对学生进行重诚信的教育。有2课:《我必须去》、《小山羊和小灰兔》。如《我必须去》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到对别人说过的话要遵守,要守信用。《小山羊和小灰兔》让学生意识到你一次或两次的不遵守信用,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体现了守信用的重要。所以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言行守信用。

第六,对学生进行认识自然、观察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主要有《一片树叶》、《迷人的夏天》、等课文。《迷人的夏天》侧重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观察自然的情趣和审美教育。《一片树叶》学生在观察认识大自然的基础上,还要保护大自然。

第七,对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这类课文主要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女娲补天》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育学生要刻苦学习,报效国家。同时,教育他们树立建设现代化的理想。《女娲补天》教育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奋斗。

第八,对学生进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主要有以下课:《女娲补天》、《称象》。如《称象》一课,则教育学生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的能力。

第九,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类课文很多,如《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歌声》、《江凡》等。

从以上9组分类中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一幅插图对于不同的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德育功效。

二、 抓住教材中的德育要点

教师需要抓住教材中的德育要点,然后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抓要点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兴趣”的内容来抓德育要点

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和挖掘课文中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如《称象》一课,曹操七岁的儿子曹冲在所有人都在为称象烦恼时,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面,在船弦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这也会激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不懂就问》《字典大楼》等许多课文,都会使小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有利于教育者实施德育。

(二)从“情感”的内容来抓德育要点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是极其重要方面。如《妈妈的爱》一课,抓住情感点,适当点拨,能激起小学生的感恩之心。又如《瀑布》一课,图文结合有身临其境之感,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青山绿水,小朋友在室外游玩,都能激起小学生的愉快情感。

(三)从 “智慧”的内容来抓德育要点

培养小学生积极进取、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形成专心细心等学习习惯。如《江凡》一课,仅仅只有十岁的江凡面对大火,沉着冷静,在凶凶大火中勇敢的打开楼门,成功的救了三十多位邻居。还有《称象》一课曹冲的聪明等等,都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智慧,进而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从“审美”的内容来抓德育要点

美和德是紧密相联的,真善美往往是同时在语文中出现的。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行为、美的理想追求,在语文教材中很多。

(五)从“树志向”的内容来抓德育要点

让学生有理想、有抱负,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者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志向明显的内容,对学生适当进行激励。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中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为后来人学习的榜样,激励小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报国。

(六)从“哲理”的内容来抓德育要点

“文以载道”,可以说,每篇课文都包含着一些道理,都能给小学生有益的启迪。如《我必须去》、《歌唱二小放牛郎》、《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等。

三、 德育渗透的途径

抓住兴趣、情感、智慧、审美、志向、哲理这六点,德育要点是不难确定的。教师摆正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关键位置,明确了教材中的德育要点之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最大化德育渗透。

(一)适度灌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小学生的政治知识有限,有一些德育内容,有一些也需要采取灌输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2]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中涉及到的孙中山、、等伟大人物的名字,解释时,应当扩展一些学生不知道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事件包括“我必须去”、“小山羊和小灰兔”等课文。当学完一课之后,让学生牢记这一课通过什么景物,什么事件,抒发了什么感情,说明了什么道理等。这种学习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强化他们应当怎样做人。

(二)潜移默化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是潜移默化、综合渗透。如《看瓜》一课有“方便”一词,用这一词造句练习中,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品质。《妈妈的爱》一课“批评”、“责备”等词的运用,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诸如故事情节的分析等等,使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教育也是最普遍的方式。

(三)创设情境

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潜移默化法的延仲、扩展。主要是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和环境。[3]如韵律的诗词,优美抒情的文章等等。另一个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强化效果。如一些看图学文课,语文知识落实的同时,也落实了德育任务。

(四)预习领悟

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者适当引导学生自学,预习语文知识的时候,领略其思想品德意蕴。让学生课前预习,领悟德育范围;课中认真听讲,领略德育要点;课后复习,观范品德行为。

(五)实际体验

思想品德约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自我领悟和内心体验。[4]虽然,小学生六洲冷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但是,不等于他们缺乏自我意识。让小学生接触实际,尽量缩短课文内容与他们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受到的枚育会更深刻。语文教学内容为丰富多彩,决定着其德育方法的灵活多样。实际教学中,一堂课往往是多法交织的。充分展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也远远不止这5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

[2]檀传宝.德育功能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1999-05.

[3]高 雅.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变迁研究:1978-2008[N].华中科技大学.2011-01.

[4]朱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N].上海师范大学.2011-03.

(作者简介:甘肃省靖远县五合乡中心小学,甘肃 白银 730614)

(上接第123页)

卷》引书材料的文献学价值。何茹在《与的比较研究》(2008)中,从成书过程、版本收字、内容、价值地位等方面对《玉篇》和《类篇》的异同进行了探究。徐前师在《引考》(2009)中,以《原本玉篇》所引《论语》与今本《论语》作比对,简要考论其歧义现象,并指出歧义形成的原因。朴素慧在《原本于的补苴价值》(2011)中,研究了原本《玉篇》补苴《汉语大字典》的书证疏误、释义疏误和辞书引用疏误。

综上所述,《玉篇》在文字、音韵、与其它文献的关联研究等方面研究的比较透彻,在版本流传、整理校勘等方面研究得比较多,但是并不充分,在价值影响、编纂体例等类似的专题研究方面相对来说则比较薄弱,不成系统。但是这一系列的研究都属于“形下”的范畴,几乎没有触及《玉篇》编纂思想等“行上”范畴的研究。而编纂思想是编纂活动的灵魂,是编纂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编纂观念。辞书编纂思想一经形成,将直接影响着辞书的编纂体例、编纂方法和编纂风格,决定辞书的品质优劣和价值大小。因此《玉篇》的编纂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学者们的努力,来填补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白。总之,《玉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可以与《说文》比肩的一部宏伟巨著,还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继续研究和挖掘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裕.《玉篇校释》简评[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13):47-48.

[2]周若虹.原本《玉篇》残卷顾野王案语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4.

[3]张艳洁.宋本《玉篇》收字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7.

[4](梁)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      险躁:轻薄。           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4、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五、谈感受,说启发,积累警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课堂小结

其实诸葛亮最欣赏的是挂在书房里的一副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我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成长路上坚守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学生齐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教学反思:

《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本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他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不可荒唐焦躁。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重点通朗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通过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达到深入理解与自我激励的目的。

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不足,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与安排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不够扎实,翻译句子过于生硬直白,虽然做到了“信”与“达”,但还需在“雅”字上多下功夫。

2、由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成才的三个条件学生能够准确进行回答,但是对三者的关系的理解还有些模糊,需要经过不断的引导慢慢理解。

3、学生的语文积累不够,语言表达能力尚需锻炼与提高。在谈感受,说启发,积累警句环节中,学生心有所触动,语言表达却不够准确,尤其是警句积累,实在匮乏,今后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课外知识的积累。

上一篇:年会策划案范文 下一篇:中国古诗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