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走向“内外一体”

时间:2022-10-09 03:21:43

电视新闻报道:走向“内外一体”

在互联网和卫星电视覆盖全球的条件下,过去那种“内外有别”的宣传格局已被打破,不仅外宣工作者要有外宣意识,从事内宣的人同样要具备外宣意识。

主流新闻“亲民”化

所谓亲民化,就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在重要政经新闻中找到老百姓关注的内容,并且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解读。以往,重大政经新闻总是高高在上,堆砌着政治词汇、专有名词,让老百姓敬而远之。这样的八股文,不仅国内老百姓不爱看,境外人士也不能接受。某卫视频道为了宣传本省的经济增长情况,播出了题为“上半年全省经济呈现四大亮点”的新闻消息。消息说:“经济增长稳定协调、结构升级、区域共荣、投资消费共同拉动,是我省上半年经济发展的四大亮点。”这条报道源于统计部门的新闻会,解说词是统计数据的翻版,罗列着诸如“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层次、农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术语。画面是工农业生产方面的资料镜头,呈现出典型的声画两张皮模式。这样的消息通过卫星传输到境外,由于政治隔膜和文化差异,其传播效果将会怎样,是显而易见的。

可喜的是,随着“三贴近”要求的不断深入人心,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媒体,在重大政经新闻报道方面有了明显改观,让党和政府的声音通俗易懂地被老百姓接受。比如同样是来自统计部门的经济数据统计消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是这样报道的:“年中:大账小账看变化,城乡居民话增收”。报道开宗明义:“国家有大账本,百姓有小账本。国家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百姓家里也有了新变化。”

那么,百姓家里有了哪些新变化呢?记者在山东曹县,采访了农户高明一家。高明掰着指头算了自家的收入账:“一亩地除去种地的开支化肥农药成本,纯收入500多块钱,比去年多收入100多块钱。再加上两个在外务工的孩子每月寄来的1000块钱,咱家上半年的收入就比去年增加了2000多块”。接下来,记者在北京市东城区低保户王大山家里了解到,王大山现在每月收入八、九百元,“今年开销呢,出去玩啊、看电影、带孩子参加活动这方面支出增加了,生活质量比去年提高了。”于是记者得出结论:“以高明、王大山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分享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他们小账本上的变化,正与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加快、物价涨幅回落的统计数字吻合。”

同样是来自统计数字的报道,生动、鲜活程度大不一样;对内的贴近感不一样,对外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大。

新闻解读延伸化

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新闻或称民生新闻在国内观众中的影响不可小觑,这就促成了各家电视台竞相兴办此类栏目。业界的惯例是,所谓“民生新闻”一般都在地面频道播出。因为地面频道不上星,境外看不到,属于内宣范畴,管理尺度宽松一些不要紧。

可是,地面频道虽然不上星但却上网。其中,有的被本台网站转录播出或实时播出,有的被网民录制后上载视频,放在网上供网民点击收看。节目视频一旦上网,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往往不亚于卫星频道。尤其是被网民放到网络上的视频,其价值评判基本取决于点击率,故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追求“爆炸性”效果,越是不愿意在境外曝光的东西,偏偏越是容易在境外“走红”。

解决上述情况,无论采用“堵”或者“疏”的办法,都不可行。堵,堵不住;疏,来不及。只有在源头上自觉理顺收视率和社会责任两者的关系,牢固树立“内外一体”的意识,才能收到良好的实效。例如,现在饲养宠物的人多了,狗患也就随之增多。在众多的“狗咬人”新闻中,扬州电视台的一条报道与众不同:一位市民被狗咬伤,记者穷追不舍,硬是从一起邻里纠纷,引发出城市居民养狗的安全问题。这条新闻被分解为10个报道环节,小标题分别是“黄沙没买成,膝盖被狗咬”、“狗主人态度不好”、“养狗是为了防小偷?”、“养狗为患”、“大人小孩都被狗咬”、“宠物狗也翻脸”、“狗咬了不能大意”、“90%以上的狂犬病人会死亡”、“市区有一半的狗属于黑户口”、“观众调查:您认为应该如何控制狂犬病的发生?”

这样的报道有深度,有理性,在形式上一气呵成。它没有回避城市狗患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并没有刻意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而是理性地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呈现出负责任的姿态。对于这样确确实实事关民生的新闻话题,境外人士也会感兴趣,甚至可能结合境外当地饲养宠物情况,一起参与讨论。

报道规范国际化

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电视报道意识,有一个和国际社会接轨的进程。具体来说,就是在报道规范上和国际惯例接轨。这种惯例,是发达国家在长期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探索形成的,有着稳固而广泛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对社会的文明进程起着支撑作用,值得借鉴。

2006年7月7日,北京警方召开公开处理大会,31名犯罪嫌疑人均头戴黑色头套,被带至会场接受处理。当日,美国中文电视台即以《保护隐私,北京嫌犯首次带黑色头套》为题,对此事进行报道,并特别强调:“这是犯罪嫌疑人首次被允许戴上头套,目的是防止其在公众面前曝光,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合法权利。”

再看香港翡翠电视台对一起劳资纠纷的报道。因不满资方解雇,失业者按警方批准的线路游行至资方公司门前。游行者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相继向一只大纸箱里摔瓷碗,以示对失去饭碗的愤怒。因为碎瓷片都散落在纸箱里面,所以这种抗议方式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研究者注意到,内地电视记者在进行上述执法行动采访时,都受到了执法对象的强烈反弹。事实上,这样的反弹具有某些媒体期待的“眼球效应”,因为它符合提高节目收视率的要求。而对于类似新闻事件,首都媒体以及境外中文电视媒体的报道姿态则不同。其中,北京媒体关于嫌犯带黑头套出场的报道,和美国中文电视的兴趣点高度一致,都集中在“黑头套”的文明意象上。至于香港媒体对游行事件的报道重点,更是着眼于游行目的,而非肢体冲撞。可见媒体的报道姿态,和媒体所处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往往是一致的。受到某些城市市民青睐的报道趣味,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不被广泛认可。

责编:吴奇志

上一篇:以“安全\快乐\创意”营销成都 下一篇:走出新闻的误区